李上康 楊盼 郭海濤 王希 高申雨 劉珂辛 張成

【摘 要】 為促進江蘇省港航供應鏈在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轉型升級,分析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分析江蘇省港航供應鏈轉型升級所具備的優勢,提出構建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機制的條件和原則,從動力源泉、政府作用、運行模式、工作重點等方面闡述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機制的內涵。
【關鍵詞】 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一帶一路”
1 建立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 發展機制的可行性
1.1 綠色發展的重要性
綠色發展給江蘇省港航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為新時代江蘇省港航業明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江蘇省要在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港航供應鏈的轉型升級,需要實現港航供應鏈綠色轉型與全球價值鏈升級的互動,即在綠色轉型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江蘇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綠色港航供應鏈網絡并與全球價值鏈的升級耦合,可形成其港航供應鏈的獨特競爭優勢,與上海市、浙江省的港航供應鏈實現差異化競爭。
江蘇省在綠色發展理念下實現港航產業資源組織優化和活動主體關系優化,協同發展綠色港航供應鏈,從而在“一帶一路”產業合作中以耦合共生的機制推進區域綠色港航供應鏈的共建共贏,實現各方供應鏈融合互動和價值鏈協同升級。建設綠色航運產業新體系,既能化解江蘇省港航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彌補行業短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又能豐富“一帶一路”建設實踐。
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日益重視綠色發展的背景下,綠色轉型可提升江蘇省港航供應鏈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綠色發展既是生態文明戰略實施的著力點,也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策溝通的契合點。綠色發展已成為江蘇省港航業提升核心競爭優勢的轉型戰略。
1.2 具備的優勢
1.2.1 “硬件”優勢
(1)港口產業方面。江蘇省擁有全國最多的萬噸級以上泊位,港口綜合通過能力居全國第一。沿江地區集聚42個經濟開發區,已形成冶金、電子、機械、汽車、石化、鋼鐵、電力、物流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京杭運河江蘇段兩岸集聚18個國家級開發區。
(2)綠色港口工程建設方面。綠色港口工程項目在江蘇省持續順利建設并取得豐碩成果,連云港港、張家港港、南京港龍潭集裝箱碼頭(一期)等港口碼頭獲評“中國綠色港口”。連云港港提前2年于2018年完成了交通運輸部、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署的《共同推進江蘇省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發展框架協議》中要求的CO2排放目標,年節能 t標準煤。
(3)生態航道示范工程方面。除京杭運河江蘇段外,水上內河船舶智能過閘系統全面覆蓋省內交通船閘,為船舶提供遠程申報、離岸登記、移動支付、智能調度等便捷的過閘服務。江蘇省已建成錫澄運河、京杭運河江蘇段等一批生態航道,船聯網已投入運營。
(4)綠色船舶技術研發方面。江蘇省綠色船舶技術重點實驗室超額完成預定任務,實現了三大主力船型的概念設計技術和水動力節能技術創新,為我國綠色船舶產業提供了關鍵的前沿技術支撐。[1]
(5)船舶海工產業集群方面。江蘇省擁有以南通為主的千億元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泰州、南通兩大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泰州、南通、揚州等三大遠洋船造船基地,南京、泰州、鎮江、南通等四大船舶配套產業基地,以及產值超億元的船舶配套企業。
1.2.2 “軟件”優勢
(1)港航一體化方面。在江蘇省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江蘇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整合了省內主要港口資源和3家省屬航運企業,利用江河湖海航道暢通的有利條件打造了江河海聯運通道,開展了港航運輸業務、綜合物流服務,推動了江蘇省港航一體化進程。
(2)綠色港口方案方面。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印發《江蘇省綠色港口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為港口大氣和水的污染防治、環境綜合整治、非法碼頭和危化品碼頭的整治、岸線保護、節能減排、運輸結構調整等制定時間表并提出具體措施。
(3)綠色航運示范方面。以綠色港口、生態航道、綠色船舶、綠色航運為抓手對江蘇省綠色航運發展進行系統規劃和示范并取得顯著進展。例如: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與地方政府簽約,率先在京杭運河揚州段、淮安段啟動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通過航道整治、護岸綠化、水上服務區、碼頭防塵、岸電系統、垃圾接收、污水處理等設施建設,提升航運功能和生態綠化水平。
(4)船舶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在低硫燃油與岸電系統使用、航速控制、垃圾回收與污水處理、清潔能源使用及尾氣后處理等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嚴格執法監督。目前,進入排放控制區的船舶必須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的燃油,對國際船舶、國內海船、內河船、江海直達船、公務船、渡船及港作船等都分別作了量化規定。
(5)多式聯運技術標準和服務規范方面。2016年5月27日,新亞歐大陸橋集裝箱多式聯運項目獲評全國首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該項目打造了新亞歐大陸橋高效運輸組織平臺,制定了多式聯運技術標準和服務規范,在降低2%~5%物流成本的同時提升轉運效率25%。
2 構建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 發展機制的條件和原則
2.1 條 件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已經成立并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合作伙伴已經超過130個。江蘇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資金雄厚,業務范圍涉及投融資平臺、交通基建、港航物流服務等,具備了整合港航物流全產業鏈的實力。在此背景下,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既面臨巨大機遇,也需應對嚴峻挑戰;所建立的綠色發展機制,需要有持久的動力源泉來驅動整個發展機制的運作,還需要政府發揮協調統籌職能來打造平臺、整合資源并推動相關工作,充分利用江蘇省的有利條件,確定發展重點和優先推進的領域。發展機制的效果需要得到政府、企業、社會的認可,根據這三方的反饋評價進行效益評估和風險防控。
2.2 原 則
2.2.1 合作共贏
合作共贏原則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三共”(即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是一脈相承的。“共”即合作,合作的形式由合作方共商。政企合作是綠色發展的基本合作途徑,這是因為綠色低碳發展需要持續、大量的長期投資,企業只有在得到政府明確的政策支持后才敢投入。不同國家的綠色發展水平、能力、意志是不同的,因此需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綠色發展規劃和戰略對接,有重點、分領域地循序推進,這樣才可能實現合作共贏。
2.2.2 創新驅動
我國港航業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創新是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要使綠色發展機制獲得不竭動力,就應全面推進港航供應鏈的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理念創新和方式創新,并以創新作為第一動力。
2.2.3 風險防范
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簽訂合作項目時不僅要考慮項目本身可能存在的諸多風險,還應充分考慮這些國家的社會制度、法律法規、商務習俗、語言文化等對項目的影響。此外,還應考慮民粹主義抬頭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抹黑“一帶一路”倡議對合作項目的負面影響。
2.2.4 準市場化
由于對港航基礎設施綠色發展的投資大且回收期長、回報率不高,如以純市場化運作是難以持續的;因此,應實行政府指導、公眾監督的準市場化運作。
2.2.5 可持續性
綠色發展就是追求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識與追求,具有強大的民意基礎。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則需要進行綠色產業政策溝通,保證綠色港航供應鏈技術、服務等方面的貿易暢通。
3 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 機制的內涵
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機制框架見圖1,具體內涵如下:
3.1 動力源泉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 科技創新則是發展的最直接推動力,這在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機制的設計和運作中尤其重要。“一帶一路”沿線的區域差異以及綠色港航基礎設施和供應鏈本身的準公共產品屬性等因素使江蘇省在建設面向“一帶一路”的綠色港航供應鏈時必須以全面創新作為發展機制的動力源泉。
3.2 政府作用
綠色發展不能只依靠市場機制作用,政府應在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中起到領導者、決策者、組織者、協調者、推動者的作用。只有這樣,政府才能構建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機制并使其穩健運行。
3.3 運行模式
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和普遍追求,因此應將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作為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機制的核心。
在省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將江蘇省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聯盟打造成區域資源整合平臺,與“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國際機構緊密合作;積極引導港航全產業鏈上企業盡快樹立生態價值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推動港航供應鏈綠色發展的經驗交流、信息互通共享、要素共育、環境風險的識別與聯防聯控,進而推動全產業鏈的戰略協調。
3.4 工作重點
(1)打造綠色金融體系。充分利用現有的資金(基金)、政策性金融機構、國際多雙邊合作機構和基金,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逐步打造多渠道投入的綠色金融體系,支持綠色港航供應鏈的構建與運作。
(2)實現港航供應鏈一體化。港航供應鏈的構建,必須實現港航一體化。港口是航運相關企業集群基地、后勤保障基地,港口在港航供應鏈中處于資金、人才、信息、貨物等資源配置的樞紐地位,因此應將港口作為供應鏈樞紐節點。對江蘇省而言,江蘇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的成功建立與運作已為港航一體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建設智慧生態港口。目前,基于5G、以無人碼頭為代表的智慧生態港口建設方興未艾,江蘇省已經在連云港自貿區進行了智慧港口項目試點,亟待在蘇州、南京等港口取得更多的試點成果以完善產業鏈配套能力。
(4)研制綠色先進船舶。江蘇省的特色優勢在長江航運,因此,應集中力量進行綠色內河船舶和江海聯運船舶設計與研制,建設長江、京杭運河智能生態航道并制定江蘇標準。
(5)開發綠色消費市場。政府應引導社會積極消費綠色港航物流服務,合理消化綠色發展成本,激勵企業高質量低成本供應綠色港航物流服務,實現綠色港航市場開發與需求的更好對接。
參考文獻:
[1] 船艇.江蘇省綠色船舶技術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