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念



中國有2000多座已開發或正在開發的特色小鎮,但讓人記住的屈指可數。究其原因,是小城鎮的文化沒有被有效地發掘和利用。放眼歐洲,城市空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很多小城鎮甚至都有自己的城徽、城旗、城歌、傳說、教堂和球隊。相比之下,中國小城鎮的獨特文化并沒有浸潤到深處,其地域文化難以在原住民群體中找到凝聚力和認同感,更談不上感染外地游客,使其產生共鳴。
打造特色小城鎮,一方面需兼顧當地人的生活和游客體驗,以滿足人們生活游憩的日常功能,另一方面,需充分挖掘當地獨有的文化氣息和內涵,并將之融入到城市景觀中。近年來,霞關鎮以藍色港灣、濱海風情為理念,通過綜合治理,外塑顏值、內提文化,努力建設富有區域特色的漁港小鎮。
位于浙江最南端的濱海集鎮霞關鎮,因海而生,因海而美,因海而興。這個自然稟賦與圣托里尼相近的漁港小鎮在綜合整治中,借鑒外國經驗的同時也十分注重保留本土特色。從霞關鎮隧道穿出,記者看到,老漁民房屋外立面儼然一片地中海風情——白色墻面上,門、窗、欄等都用大海的顏色來點綴,整個村落“氣質”宛若愛琴海邊的“圣托里尼”。據介紹,這個小漁村原本臟亂不堪,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打造浪漫霞關,當地將此改造為婚紗攝影主題微公園,并取名愛琴漁村。現在的漁村建筑藍白相間,面朝大海,美不勝收,是浙南閩北許多新婚夫妻的婚紗攝影“網紅”打卡圣地。
霞關鎮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堅持特色導向,以“成片、成線、成景”為抓手,延續霞關原有的民國、南洋等建筑肌理,保護傳統風貌、傳承傳統文化,并用心布置城鎮家具。改造后,房屋依舊保留黑瓦,留住家鄉味道;風情步行街,以海洋美食、漁俗生活為依托,展現浙南漁村魅力;新落成的景觀節點,利用霞關本地造船技藝,保留傳統工藝。
“我們結合霞關獨有的‘山、海、島自然資源,以金沙路示范街為核心,濱海景觀大道為紐帶,串聯起‘風情小街、浪漫漁港、彩霞海灣三個分區,努力打造出彩墻紅霞、碧海青山的濱海綠能旅游特色鎮。”霞關鎮委書記周賢累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霞關鎮十分注重就地取材、變廢為寶。例如,毛竹是漁民養殖紫菜的重要生產工具,由于長期泡在水里,這些毛竹的使用壽命并不長,當地把這些廢棄毛竹收集起來,做成排水渠蓋板,不僅美化了環境,也解決了廢棄毛竹的堆放問題。另外,當地還把建筑廢棄磚石當原料,建成拱形柱廊作為觀海平臺;用海灘上的鵝卵石做裝飾,造出富有漁村特色的邊坡擋墻。
小城鎮的面貌提升還進一步加快了產城融合的步伐。經過整治后的霞關,形成了以霞映海、以海映城、山城相依的邊城景觀。隨后,各種項目接踵而至——總投資15億元的霞關沛壘沙灘旅游度假區項目、霞關美人島婚慶主題旅游度假區項目、黃金海岸·霞關精品度假民宿群落等項目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
一個滿城入畫、全域繪景的山海之城已悄然成型。從“整體更新”到“有機更新”,霞關拿出了空間重構、山海重整、小鎮重生的氣魄,且成績喜人——霞關鎮從2016年12月正式啟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實施主項目16個,完成投資6978萬元;2018年,霞關鎮被評為“浙江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樣板鎮”;2020年,霞關鎮獲評浙江省首批AAAA級景區鎮。
記著通過深度走訪了解到,霞關通過統籌利用,將原先“低小散”的資源集中到一起連片利用、整體提升,開辟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小城鎮發展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