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英國人在位于浙東海域的白節島上建成燈塔,漁民葉來榮成了近代中國第一代燈塔工。多年后,他的兒子接過父親的“飯碗”,為營救船只而被海浪吞噬;第三代守塔人葉中央,四十年如一日守望東海,妻子重病、女兒生產也未曾顧得上離開;1984年、2013年,第四代守塔人葉靜虎、第五代守塔人葉超群又相繼走上了守塔之路……茫茫東海,十余座島嶼,十余座燈塔,見證著葉家五代人代代相傳的“百年約定”。
對于近代中國第一代燈塔工而言,他們對這些受控于“洋大人”的稀奇建筑,本來沒有太多好感。在課稅繁重、災禍頻發的晚清亂世,干這份工作純粹是為了讓自己有一份收入。葉家第一代守塔人葉來榮也不例外。當他第一次踏上白節島時,他心里想的是如何掙上比打魚多得多的錢來養家糊口。晚清海關副總稅務司班思德所作的《中國沿海燈塔志》一書稱,白節島是“海上交通之孔道”,“每日駛傍燈塔船只絡繹不絕”且海上事故頻發,附近失事船只“數見不鮮”,在光緒年間就發生過較大規模的濃霧撞船事件。
1959年,19歲的葉中央接過祖父和父親的班,成為葉家第三代守塔人。在葉中央眼里,用“隱居苦修”來形容燈塔工的生活,一點都不過分。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我國燈塔受殖民者支配的屈辱歷史,一座座海上的“紅色守衛”以嶄新面貌接受了時代的考驗。然而,海上物資短缺的問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并未得到有效解決,上世紀六十年代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經濟困境更讓守塔的生活艱辛倍增。除少數島有原住民外,大部分無人島補給全由岸上提供。最初海島上并沒有電,水、米、蔬菜、柴油等生活物資都必須由守塔人自己從靠岸的補給船上一步步挑到燈塔附近。
葉中央的兒子葉靜虎記得,最多的時候,父親連挑了40多桶柴油,沿著400米陡峭的山路走一個下午,晚上肩膀磨出了巨大的血泡。更要命的是,即使是全靠“輸血”,也時常面臨“斷糧”的風險——一旦海上風浪濃霧驟至,補給船就無法按期抵達。糧食跟不上的時候,葉中央和同事們就把倉庫僅存的冬瓜拿出來,煮熟后淋上醬油分著吃。冬瓜吃完了,就只用醬油沖湯喝,硬是撐到補給船靠岸。
守島工作會改變人的性格。在那個年代,孤島上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長期找不到人說話,幾個月不知道這個社會發生了什么,就算想開口也不知從何說起。在葉中央的職業生涯里,他一共和8座海島打過交道。東海上最有名的那幾座燈塔的“老黃歷”,全裝在葉中央的腦子里。外人總說,葉中央的經歷豐富、見多識廣,是真正“見過大風大浪的人”。但葉中央心里知道,那個年代的守塔人不得不定期更換駐守地。因為正常人如果真的面對同一座燈塔完完全全守一輩子,“大概會瘋掉”。
1971年春節,葉中央在島上看守燈塔。妻子盼夫心切,帶著女兒坐船上島。不料途中遇上大浪,妻子與小女兒雙雙遇難;22年后,葉中央的第二任妻子不幸患上直腸癌,住進醫院,需要陪護,然而此時正是全國交通系統航標大保養期間,島上工作人手不夠,葉中央思前想后,最終還是沒有提前下島。在女兒眼中,葉中央似乎有幾分“不近人情”。1988年,葉中央的女兒面臨生產需要人照顧,雖然知道父親守島時的脾氣,但她還是試著寫了一封信托人帶到島上。葉中央看完信,一想到他一走燈塔就沒了“當家人”,反手又把信默默地鎖進了抽屜里。“我父親對守塔工的感情是外人難以體會的。‘人在燈亮,這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信條。”葉靜虎說。
1987年,原交通部部長錢永昌在給白節燈塔職工們的慰問信中寫道:“特別是燈塔主任葉中央同志……祖父、父親、自己和兒子都熱愛航標工作,堅守燈塔崗位。他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又為新一代做出了好樣子……這種獻身精神實在值得敬佩。”
1997年,宋江波導演的電影《燈塔世家》在全國上映。電影中四代燈塔工齊家的原型就是葉家。一時間,海島守塔人平凡、勇敢、屹立在祖國海疆堅韌不倒的形象感動了全國無數觀眾。葉家人覺得,“生在那個島上,是你一輩子的榮耀”說出了守塔人的心聲。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顧小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