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佩服自己的母親。而我的母親9歲時就作為童養媳,嫁到我父親家。按照她一直以來跟我和兄弟的說法,是“嫁到你們家。”在我小時候,總讓我欽佩母親的是,她從來沒讀過書,也不識字,但是她隨時可以說出來,誰家什么時候給我們家送了多少禮、什么禮,也可以隨時講出我們家哪天要給誰家還禮、誰家何時要蓋房子、娶媳婦、嫁女什么的。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她是如何在腦袋里管理這么復雜的賬本,但是她腦袋里的資產負債表是清清楚楚的,雖然我們村很大、人口很多,那個資產負債表一定很復雜,但是,她似乎沒有因為哪家的禮沒有還而得罪人。
那么,“禮尚往來”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呢?
母親也經常跟我講送禮與還禮的道理:第一,收了人家的禮,一定要還,否則那個親戚或者朋友關系就沒了;第二,還禮時,不能少于對方之前送給我們家的禮,至少要加個10%;第三,對親戚,逢年過節要送禮;第四,對待親戚和一般朋友,對方蓋房、紅白喜事、生孩子或者有其他大事的時候,要送禮。
從我母親總結出的禮節文化看,禮尚往來是典型的跨期價值交換,其交換的信任基礎是友情關系,不管友情是基于鄰居還是靠朋友的朋友介紹。也就是說,張家今天送100元錢的禮物到我們家,今后我母親會按照110元錢的標準還禮的,期間的投資回報是10%。我們家給別人送禮后,也會有類似的回報預期,否則,“禮尚往來”就不會“往來”了。
一般都是在某一家發生大開支的時候,比如蓋房子、搬進新家、娶媳婦、辦喪禮時,鄰居親友都會給那一家送禮;等到我們家也出現這種大額開支時,別人家也會還禮,等等。這就是說,送禮實際上是一種換個說法的融資行為,“禮尚往來”等于是一個不斷重復的相互融資、互相投資、彼此幫助解決大額開支問題的過程。
只要大家都還有意繼續做親友,這個“禮尚往來”的過程就會繼續下去,而且這個親友圈子越大,其內部金融市場的效果就越好,因為那樣的話,融資面、融資額、分攤跨期風險的范圍就可以越大。但是,有一個前提,就是大家都世世代代住在同一個地方,不移民或遷徙他鄉。一旦有一些人開始遷徙他鄉,或者經常不在同一地方,重復博弈的過程就要停止了,信任基礎就會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