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有兩個人生關節點,一是出蜀,一是離開宮廷。724年, 李白出蜀,可以推測這時肯定帶了一筆錢財,他自己說“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萬”。游歷17年之后,李白好不容易獲得“翰林待詔”的身份,但不到兩年,李白便被“賜金放還”,其實是被逐出了京城,這個時候,唐玄宗應該是給了他一筆錢的,那時李白也四十多歲了。
李白除了出蜀時與出京時,都明確有些錢之外,肯定沒有其他收入。他是怎么能夠支撐他一生游歷的花銷的呢?
著名李白研究專家裴斐教授在《李白十論》一書中推斷,李白經濟來源主要還是靠詩名和寫詩謀取饋贈。他為皇帝寫詩,接受賜金,為刺史、太守寫詩,也接受錢財。現存李白詩集中,贈答之作超過一半,對象大都是地方官吏。在贈給他們的詩作中,李白常以寄食門下的“客卿”自居。在恭維對方的政績之時,也透露出經濟上有求于人的隱衷。
唐朝什么場合都需要詩歌,迎來送往,升降窮達,這些場合里詩人與詩都成為最耀眼的明星。詩人在那個時候是可以成為職業的。李白詩名遠揚,太守和隱士都對他趨之若鶩,甚至不遠千里尋訪,請他贈詩,并以其他名目付給“酬金”也是再正常不過的。
當然,李白壓低自己身份求饋贈的情況不是一次兩次。到了安史之亂之后的晚年,李白求助的情況更為頻繁。有時他用詩換錢,有時用詩換裘、茶、魚以及酒等物品。這種交換通常罩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摘自《揚子晚報》 臧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