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婉冰
知力小記者團
“守護生命共同體家園”主題優秀征文
生態環境是地球給予生命的恩賜,近年來,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一些自然景象變為農田與城市,一些生物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每年的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就讓我們和小記者們一起探索我們的生態家園吧!
在這個多姿多彩的地球上,生活著數不勝數的生物。森林里活潑的小金絲猴、深海里成群結隊的鱈魚、濕地邊展翅欲飛的白鷺和草原上盡情奔跑的雄獅,甚至連農田里的螞蟻,城市里的一花一木都是組成地球生態的一分子。正是這各種各樣的生物和環境,組成了妙不可言的生態系統。
地球的生態系統主要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而自然生態系統又可分為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多種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多為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其中,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森林也有“地球之肺”的美譽。
無一例外的是,它們都在地球上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兢兢業業地維持著地球的運轉,給予生物們棲息和生存的環境。
而在這些生態系統中,我偏愛海洋生態系統。
海洋里有著數量極大的藻類植物,而藻類植物又可進行光合作用,為各類生物供給維持生命的必需品——氧氣。因此,海洋生態系統供氧量占全球每年產生氧氣總量的70%。不僅僅是這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吃的魚、鹽,穿戴著的貝殼、珍珠等東西都是從海洋里獲得的。
而海洋給我們帶來的好處,遠不止這些。像唐朝僧人鑒真東渡、明朝鄭和下西洋、歐洲大航海時代的探索等,都必須基于海洋,海洋對我們的交流與聯系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像最近的熱門話題——可燃冰,這種燃燒污染小、釋放熱量多,儲量巨大的天然氣水化合物,也是廣泛分布在海洋里。據有關部門分析:在海底區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積就達4000萬平方千米,占地球海洋總面積的1/4。然而,在這么多的益處面前,有的人卻還是在毫不留情地摧殘著環境。
當工業廢水被排到水域里,廢水中大量未經處理的氮、磷等物質,會導致當地水體富氧化,引起赤潮,造成大量魚類死亡。
像著名的日本痛痛病和水俁病,都是因為工廠排放了含有未經處理的化學物質的工業廢水,導致水域周圍的魚類、植物吸收了廢水后,又通過生物鏈層層疊加,不斷積累毒素,最終危害了人類自身。
近年來,由于溫室氣體的過量排放愈演愈烈,溫室效應一日一日加重,它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冰川與凍土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有人預測,那些隱藏在千年凍土下的超級細菌,有可能會卷土重來……
不光是海洋系統,我們應該保護好每個生態環境,保護好我們的地球母親。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想想自己應盡的責任?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計算:在中國,若每個人都浪費一滴水,加起來就有130萬立方米,用于發電,可以發電成千上萬瓦時;用于灌溉,可以灌溉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畝良田,甚至還可以供應上萬人至上千萬人一天的用水。
讓我們現在行動起來吧,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主動出擊,趁環境沒有完全惡化之前力挽狂瀾。
不要讓今日的浪費,成為明日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