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媛 任童銳


4 是時隔5年之后,他再次踏訪三秦大地。22日,來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調研,這到省會西安。古都西安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曾兩次踏訪西安,觸摸這座古都的脈搏。五年后再訪西安,他先后到了三個考察點,陜汽、西安交通大學、大唐不夜城,背后的國企擔當、創新驅動、文化自信,每一個都關乎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近兩年,西安成為了一座話題城市,從擁有著深厚歷史卻沉寂多年的古都,一躍而成兼具傳統文化與現代風情的“網紅城市”。繼西安永興坊的摔碗酒、長安大排檔餐廳的毛筆酥之后,2019年伴隨著《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大唐不夜城不倒翁小姐姐的走紅,西安進一步憑借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屬性以及符合現代潮流的城市營銷策略,迎來了文旅城市獨有的“頂級流量”。
除了抖音、熱搜上的話題,西安還有《新聞聯播》上的話題,科創板聚焦的“硬科技”,獲得中央領導點贊支持,“硬科技”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出自西安,由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光學博士、中科創星創始人米磊提出,“硬科技”的“硬”代表著關鍵核心技術,是一個國家在科技領域的綜合實力,代表著趨勢性、引領性的科技發展方向。
西安提出打造“硬科技”八路軍,涵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是順應新一輪科創趨勢的必然選擇,也是西安優勢產業以存量帶增量的創造性總結。
話題的背后,我們看到,西安這一輪的發展,文化和科技,一軟一硬,成為支持這座城市特色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智綱智庫創始人、著名戰略咨詢專家王志綱老師認為區域發展離不開三大關鍵要素:基因、契機和生態。從這個角度,我們來看西安城市發展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彩繪陶儀仗俑群
一座城市的基因,是一種軟實力,是時間沖刷后的底蘊。
西安,歷經周秦漢唐等十三朝古都,坐擁幾千年的文明傳承。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于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外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這里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搖籃,更是構筑了中華民族心底最深的文化記憶。尤其是大唐盛世,“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大唐盛世,不僅盛在經濟,更盛在精神。“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夢回大唐,點燃很多中國人心中的盛世情懷。
西安城市的這種文化基因,受直接影響的產業就是文旅產業,文旅產業已經成為西安五大支柱產業之一,成為西安經濟新的增長點。2019年,西安接待海內外游客總數突破3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3100億元。在進入2020年后,西安市又明確提出,到2022年,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15%以上,旅游業總收入達到5000億元。
回顧西安文旅產業發展,從擁有的人文歷史資源來看,西安的旅游業一直以來都擁有足以傲視群雄的資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千余年,是中華民族和黃河文化的最主要發祥地之一,擁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地下文物看陜西”,西安處處有故事。
“西有古羅馬,東有長安城”。遙望盛唐,長安作為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世界級中心城市,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就已成為中外經濟、文化的世界交流中心。
跨越幾十個世紀的文明傳承在這里留下了沉睡千年的兵馬俑、古樸雄偉的大雁塔、充滿浪漫與驚世傳奇的華清池等一系列歷史文化遺跡,長年來吸引大量中外游客紛至沓來。從1978年到2018年這40年間,古城西安已累計接待游客14.35 億人次,旅游總收入近12000億元!
旅游業的發展不是靜態的,而西安旅游業持續火爆的關鍵,在于西安與時俱進的旅游發展模式。

大唐芙蓉園
中國的旅游產業從總體上來看,走過三個階段,即從觀光旅游到休閑旅游再到體驗旅游。
在觀光旅游時代,西安無疑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能夠一騎絕塵。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需求變化,大眾旅游的方式已經從觀光旅游轉向休閑旅游與體驗旅游時代。
2002年,智綱智庫“城市運營商”理論在城市經營領域探索,為西安曲江旅游度假區提供戰略策劃,將其提升為47平方公里的西安新城市中心——曲江新城。同時,向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皇城復興計劃”。不僅曲江新區有了支撐點,其后的大唐芙蓉園、大唐西市、大明宮、法門寺等文化項目的次第登場,使西安成為靠文化產業拉動城市發展的典范。
一直以來,曲江新區成為推動西安文旅產業成功轉型的重要承載區域。
曲江新區先后建成大雁塔北廣場、大唐芙蓉園、曲江國際會展中心、曲江池遺址公園、大唐不夜城等一批重大文化項目,大雁塔的佛教主題與大唐芙蓉園的唐文化主題從形態上重現漢唐雄風,而近年來舉辦的“西安年·最中國”、新春燈會等一系列文化活動,也為曲江輸入了“體驗式旅游”的血液,使之在躍升為西部最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陜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標志性區域的同時,成為引領中國城市創新發展文旅產業的標志性示范樣板。
西安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讓人們看到了西安繼往開來,創新發展的決心和實力。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與此同時,西安的科技事業也日新月異,已然腳踏實地走出一條獨屬于西安的“硬科技之都”發展之路。
中國的科技發展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跟隨式創新、追趕式創新、到現在的跨越式創新,而西安的科技發展也一直緊跟國家發展的步伐。
在國家建設初期,西安承接了大量蘇聯援建技術的轉移轉化,在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建項目中,陜西獲得24項,僅西安就有17項,是全國接受項目最多的城市。
后來的“三線”建設期間,西安作為戰略后方,國家在西安投資建設了國防科技工業和民用大中型企業,上海、東北等地的一大批科研院所與大專院校內遷古城,西安的科研實力、現代加工工業能力迅速增強,基礎設施也有了相應的改善,由此西安集聚了大量以軍工產業為主導的國有企業和一大批科研院校資源,成為我國重要的航空、航天、電子、紡織和機械工業基地。

一條年產15萬臺彩色電視機裝配線1984年7月25日在西安建成并投產

西安創業咖啡街區——嘉會坊

西咸新區“硬科技”小鎮
在這個階段,西安的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企業與院校內部,以跟隨創新為主導。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伴隨著中國各大城市掀起高新區、科技園區的建設熱潮,企業的制造和研發出現分離,各類創新資源開始在園區集聚,逐漸形成“引進——集成——再創新”的良性循環。
而西安則抓住了這一輪發展的機遇,成為了高新區主導科技創新的領頭軍。西安高新區是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國家級高新區,是國家“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5個國家示范高新區之一。
自1991年成立至今,西安高新區早已成為一個代表西安與西部高新科技產業前沿的領地,是西安科技創新的主要承載地。
西安高新區在中國不斷開放的大背景下,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在追趕式創新的階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7年,西高新更是開啟了第三次創業時代,通過“創新驅動、能級躍升、產城融合、內涵發展”的新模式,打造“絲路硅谷、創新之都”。
2018年,西安高新區在全國綜合排名第四,區內已聚集各類重點實驗室、工程和技術中心200余個,其中國家級30多個;擁有國內外知名企業研發中心120個,其中世界500強研發機構48個。
西安高新區2019年生產總值為2074.64億元,占全市比重突破20%,可以說西安高新區的發展之于西安,甚至說之于整個陜西省,都是舉足輕重的。
而如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新要素在總量上已接近世界前列,創新技術也已逐步逼近國際技術前沿,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在前沿科技的原始創新層面還是跟歐美,尤其是美國有相當的差距。
縱觀世界的科技發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皆是經歷了從科學革命、到技術革命、最后到產業革命爆發這三個階段。而自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進入了孕育期,基本科學問題孕育重大突破,其突破或許將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業形態、人們生活方式等帶來深刻影響。
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同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時代開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中美貿易戰、華為事件等背后都是他國對我國某些關鍵技術領域進行的嚴格封鎖和遏制,究其根本其實是大國之間的科技博弈。可以說,在這一輪發展中,一個國家在科技領域的綜合實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在國際權力格局中的位置。
而我國從十九大以來,就把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
如今,對于中國來說,原有的跟隨式、追趕式創新已無法實現科技突破,在技術封鎖的大環境下,不突破就沒有發展。所以現階段最關鍵的是中國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大基礎研究,從原始創新領域尋求突破。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安再一次被推到科技改革創新的前沿。
2015年9月,西安被確定成為全國8 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之一,國家賦予西安軍民深度融合、科技資源統籌兩項重點改革試驗任務。
2018年初,國家正式批復《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至此,西安不僅僅是陜西發展的單核引擎,更是躋身國家中心城市行列,成為第九座國家中心城市。
西安結合自身的發展基礎與優勢,以創新驅動戰略為引領,提出打造“硬科技之都”,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和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光電芯片、智能制造等方面形成突破,以塑造西安硬科“八路軍”。

西安交通大學2019級研究生開學典禮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標志著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正式起航。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米磊博士指出:中國未來從人口紅利走向創新紅利,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必須要解放7000萬科研人員的腦力生產力,打通科技與經濟的通道。
所以西安所強調的硬科技核心聚焦在以自主研發為主,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累積形成的高精尖原創技術,也是支撐中國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科技力量。
雖然直至2018年,西安城市的經濟總量還未超過萬億,但是西安市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
2018年西安市的科技研發投入約為410億元,比2000年增長約15.4倍,約占GDP比重4.91%;2018年自然科學基金全國總經費197.4億元,西安市獲資助1613項,總經費7.49億元,占全國總經費約4%,位列西部城市第一。
西安科教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三,在校高等院校的學生遠超杭州、深圳,每年畢業生近30萬人。
西安還沉淀了深厚的軍工產業基因,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實力僅次于北京,聚集了國內航天1/4以上、兵器1/3以上,航空近1/4的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及生產力量。

華為西安研究所
西安的科技人才、科技力量、研發水平居中國內地城市第三位,擁有以中科院為代表的各類研發機構近3000個,其中包括一大批國防科研院所,現有60多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已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95人。
2019年,在科技創新載體的建設方面,西安高新區聯合中科院西安分院、陜西省科學院“兩院七所”共同拉開西安科學城建設的大幕。
智綱智庫參與了整個西安科學城的戰略策劃,不同于以往的科技園區,科學城將是一座為科學家定制的城市,以原創技術為核心,以全球前沿領域的基礎研究為引領,以科技創新全鏈條為支撐,提升區域原始創新能力,打造國家級的原始創新基地。
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科學城,還需要承擔將科學成果,進行技術轉移、轉化應用,在創新研發與產業應用之間,構建從“基礎設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高精尖產業”的創新鏈,實現協同創新,構筑創新生態。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來,西安在多個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科技成果,而著眼于未來,西安科學城將接過西安科技創新發展的接力棒,承擔起西安、陜西、乃至中國的科技創新發展使命。
西安科學城的建立僅僅只是一個開始,而其戰略性意義在于國家競爭的長遠,在集成創新盛行的中國推動原始創新將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事業,這也將是西安在跨越式創新時代的科技夢想。
時光荏苒,但歲月可期。曾經擁有大唐盛世的長安城,不但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被黃土湮沒,反而在千年之后的今天,在中華文明浸潤的歷史土壤中綻放了一朵具有現代活力的創新之花。
如今的西安,古老與現代交相輝映、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相得益彰,一切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