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索衛鋒

縣委書記李華林(中)深入新興鎮焦寅村貧困戶家中座談調研脫貧攻堅工作

縣長何銳(中)深入西陽鎮東寨村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
盛夏時節,來到關中“白菜心”咸陽市三原縣,一排排設施大棚生機盎然,一個個養殖產業前景可觀,一場場“網絡帶貨”爆棚……處處充滿人氣和活力。在脫貧攻堅的征程上,三原縣步履鏗鏘地探索出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電商扶貧等多條屬于自己的脫貧之路。
黨建扶貧,“五個一線”全員干。“全力攻堅,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從踏入三原那天起,三原縣委書記李華林就擔起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該縣按照脫貧攻堅“12345”的總體目標,采取縣級領導一線集結,幫扶部門一線下沉,扶貧資源一線傾斜,各級組織一線引領,責任壓力一線傳導“五個一線”工作法,33名縣級領導帶頭包鎮聯村幫戶,141個包抓部門覆蓋包抓所有行政村,587名駐村干部堅守一線,層層簽訂“軍令狀”,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確保貧困群眾落實好政策、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產業扶貧,“源頭活水”強動力。脫貧致富,最根本的是產業發展。該縣按照“區域組團、連片發展”的思路,打造經營主體帶動、三產融合、特色示范的產業模式,讓扶貧產業壯起來,培育出魯橋食用菌、安樂榮合草坪、高渠馨盛花卉、新興星火奶山羊等14個特色產業,參與扶貧企業20個,合作社29個,家庭農場8個,發展訂單農業1500余戶,嵌入產業貧困戶3512戶,2020年產業扶貧資金4439萬元,壯大18個村集體經濟項目。越來越多的產業在三原遍地開花,在脫貧攻堅征程上吐出新綠,綻放致富之花。

縣委副書記楊孟珠、副縣長周雪艷等領導全程參與述職匯報會
電商扶貧,“職業農民”成時尚。依托一合恒業果蔬專業合作社、池陽綠農等帶動作用,探索建立“電商+合作社+貧困戶”扶貧模式,營造創業就業良好氛圍。該縣陵前鎮將123戶納入一合恒業果蔬專業合作社,創建農民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實現每戶每年6000元的年底分紅。今年以來,該縣組建8個專業技術服務分隊,開展技術培訓52場次,累計培訓4300人次,為貧困村培育認定職業農民142名,助推312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4600元以上。依托“網絡帶貨”直播模式,推介三原農特產品,達到多渠道拓寬營銷渠道的良好效果。
就業扶貧,“不落一戶”促增收。圍繞“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目標,采取“企業吸納集中安置一批、公益崗位援助安置一批、創業激勵帶動安置一批,技能培訓全員提升”的“三安置一提升”就業模式,累計轉移貧困勞動力2758人,在事業單位、鎮村公益性崗位就業1009人,安置森林(濕地)資源監測員111人,依托創業擔保貸款帶動創業157人。采取“農民夜校”“聯合培訓”和定單培訓等形式,組織家政、種植養殖、電子商務等培訓,實現8808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
危房改造,“六化同步”換新居。緊扣“四清一責任”落實,采取精準化定位,等級化施策,專業化實施,項目化管理,全程化監管,體系化動員的“六化同步”模式,全力保障貧困戶危房改造全面達標。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797戶,投入3939.3萬元,減輕建檔立卡貧困戶經濟負擔1429.02萬元,解決6990名貧困人口住房問題,減輕群眾經濟負擔1429.02萬元,實現了貧困戶安全住房有保障。

上圖:定期舉辦脫貧攻堅“擂臺賽”,深入開展“三排查三清零”工作 下圖:培育產業龍頭企業,形成扶貧產業競相發展良好態勢
安全飲水,“幸福源頭”引進門。采取“兩聯三管一到戶”模式,健全“城鄉聯網、區域聯供”的供水機制,“行業統管、區域鎮管、水井村管”的分級管護模式,全線管道進村到戶的用水保障方式,開發規模集中連片水源,采取村組打井建池,全力解決群眾的安全飲水問題,累計建成城鄉一體化工程2處,聯網工程9處,單村工程13處,自來水普及率99.9%以上,確保貧困群眾吃水安全、飲水放心。
攻堅大計,各項保障全覆蓋。深入開展“三排查三清零”百日攻堅行動,統籌實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補償、社會扶貧、扶志扶智、兜底保障等“八個一批”政策,累計資助貧困學生7144人,資助貧困人口參合資金570.03萬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3639 戶覆蓋9984名貧困群眾等等,成功打出一套精準扶貧組合拳,全縣累計脫貧4843戶16258人,5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43%。
越到關鍵期,越要加油干。不僅如此,該縣堅決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整治扶貧領域作風問題,落實基層減負措施,讓基層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在幫扶工作上。放眼三原脫貧攻堅,一個個貧困村實現了華麗蛻變,笑容洋溢在貧困戶臉上,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有滋味,生活越來越有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