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鄧琳碧 王婧媛 陳 才
社區作為城市細胞是文明、和諧、美好創建的基石,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
面對疫情挑戰,社區作為與群眾聯系最緊密的基層執行組織,在打贏疫情攻堅戰中發揮關鍵作用,以基層黨建引領的制度優勢疊加廣泛的群眾參與在社區疫情防控中成效顯著,但是在抗疫過程中也暴露出社區治理服務的突出短板。處于后疫情時代,當我們再次審視社區建設工作,需要進一步推動社區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更加人本化、生態化、智能化的未來社區共同體。
社區作為城市細胞是文明、和諧、美好創建的基石,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社區”的概念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首先提出。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帕克是最早對社區下定義的社會學家之一,所謂社區是以一定地域為基礎,由具有相互聯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會群體、社會組織所構成的社會實體。經歷了“新四化”的持續發展,2019年末,中國城鎮人口數量已達到8.5億,社區服務站數量達到16.7萬個。我國基層社區受街道辦事處領導,同時業主委員會參與社區管理相關決策,正逐步向社區自治發展,很多地區形成了“黨建引領、民主協商、協同共治”格局。
隨著社會的進步,利用信息化加強社區的建設和管理、完善社區功能、加快建設智慧社區成為重要趨勢。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高要求的提出,社區治理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因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城市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環節,社區治理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設智慧社區對于社區治理至關重要。國家對智慧社區政策支持力度較高,近些年出臺了《智慧社區建設指南(試行)》、《關于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智慧社(園)區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等政策文件,推動智慧社區建設不斷走向深入。近年來,我國智慧社區市場規模增長率保持在30%以上,2018年智慧社區市場規模達到了3920億元,預計2019年我國智慧社區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
智慧社區建設正成為各地推進基層治理與服務的重要舉措。珠三角、長三角以及環渤海地區等沿海城市智慧社區發展相對較快,對于智慧社區的應用接受能力相對較高。浙江未來社區、上海自治社區等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的智慧社區建設模式引領創新。以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為例,2019年3月浙江省政府正式印發《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提出構建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區,圍繞社區全生活鏈服務需求,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價值導向,構建以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能源、物業和治理等九大場景創新為引領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浙江省在2019年底已經培育建設24個省級未來社區試點;預計到2021年底,培育建設省級試點100個左右,以未來社區的裂變效應帶動城市整體發展水平提升。

社區有效管理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充分發揮社區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阻擊作用”。國家四部委聯合印發《新冠肺炎疫情社區防控工作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指引(第一版)》明確指出發揮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優勢,依托各類現有信息平臺特別是社區信息平臺,形成立體式社區防控數據鏈路和閉環。社區管理不僅僅能夠提高民眾幸福感,在重大應急事件發生時更能有效開展對人、信息、數據的精細化管理。疫情期間,基層社區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加強管理,例如,熱成像體溫監測、無人機喊話、人臉掃描通行等精細化地毯式管理手段,極大減輕社區基層負擔,助力社區精細管控人員進出、車輛出入、動態發布信息,有效控制人員流動,阻斷疫情傳播。
社區是抗擊本次疫情的前哨陣地,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很多地方也暴露出社區治理存在的諸多問題,如科技力量在社區層級應用不足、網格員水平有限等導致智能應用不能發揮作用,上級指令不能快速響應、充分服務基層等,亟待解決。
以往的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更注重自頂向下,大量城市大腦對基層創新、底層需求把握不足,大量系統重視后端云部署,缺乏對基層實際需求的收集和分析,搭建應用和實際需求內外“兩張皮”現象十分突出。疫情期間,口罩預約作為需求最為火爆的應用,絕大部分城市需單獨研發新的app,難以融入已有系統;社區疑似病人排查收治、非新冠病人日常治療在疫情發生和發展階段曾一度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況,摸不清基層確診疫情數量、細分不出其他病情類別導致延誤治療、危及生命。

社區數據獲取和利用是困擾基層治理工作快速、有效開展的主要問題。基層社區往往對物聯感知、自動獲取等新技術手段產生的數據采集、利用不足,時空動態數據摸不清、社區動態看不明,社區工作者在疫情期間需要將大把精力用來統計填報靜態數據,與業務場景聯動的數據積累不夠。盡管基層采集的數據上報多,但由于縱向部門數據上行后行政權限制約,上一級處理加工后的綜合數據下沉不到社區,基層治理嚴重缺乏下沉數據的支撐。另一方面,面向居民的橫向服務、社區綜合管理都需要依賴各方數據下行反饋后形成綜合分析研判,然而基層工作責任多、權利少,基層工作者對其他途徑生成的轄區內居民生活軌跡、健康變化、出行情況等動態數據根本不掌握,難以對轄區內各方信息形成匯總、及時快速發現和解決問題。
社區是響應和解決群眾問題的集中場所,而社區網格需要將人、事、物、組織等治理資源全部嵌入到具體網格之中,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完成基本信息采集、綜合治理、民生服務等多項工作,如果嵌入環節或技術手段中任何一環出現斷裂,基層服務就會出現盲區、死角。在本次社區疫情防控初期,各地大量社區實行各街道人工值守,樓門長、志愿者及黨員等輪流24小時值守,以期對社區防疫工作盡可能做到沒有遺漏,投入、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基層網格仍然不時暴露出轄區內新增病歷不掌握、病人運送對接不及時、聯防聯控屢出紕漏等問題。社區居民更需要保障基本生活服務,由于很多社區缺乏相應輔助平臺,問題矛盾堆積在社區網格員、居委會等基層人員身上,解決問題時效性不足。
根據疫情后社區管理的需求,強化頂層設計明確黨委核心引領、社區業務流程完善、社區工作減負等核心治理環節,把更長遠和正確的價值觀輸送給社區居民,提高居民自身的約束能力和修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加強基層黨組織領導,以黨建為引領,讓基層黨組織“中心居中”,進一步促進社區治理諸多主體形成合力。建立政府基層和社會力量聯合的社區治理和服務機制,充分利用好物業管理公司的專業化服務資源,探索市場價值調節機制。發揮社區居民參與自治的作用,建立低碳環保、社區綠化、停車自治等社區社會管理組織,培育居民治理骨干力量。
建設市-區-街道-社區多級聯動的信息化末梢系統,堅持開放靈活架構,實現快速接入外部資源與系統,實現業務上下聯動,數據橫向融通。充分利用疫情期間小區徹底排查沉淀的信息,進一步整合匯聚各居民區一戶一表基礎數據、街道條線部門業務數據、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居民辦事數據等多維度數據資源,深入準確的挖掘數據價值,基于社區基層大數據高效生成業務信息線索,滿足多元新場景需求,對社區進行預判性、前瞻性、精準性的治理,推動線上服務與線下社區空間有機結合。鼓勵社區居民利用民情管理平臺實時反饋想法與意見,及時對個人數據進行更新,社區居民成為數據的更新者、使用者。
創新社區建設運營模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源,結合數據運營、保險配套、智能服務等多種方式創新盈利模式,建設居民可負擔的、多方有收益的未來智慧社區。
與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相結合,推進5G、物聯傳感終端、人臉識別、智能康養驛站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兼容多種設施互聯互通,有效支撐社區精準感知、個性服務等能力。結合智能設施完善網格化管理機制,從“事后介入”向“事前掌控”轉變,進一步織密網格并提升合理性,針對政府各直管部門多類網格化管理系統,在社區層面應該進行整合統一達到“多網合一”的動態化管理,不斷提高網格責任人的素質和能力,定期開展政策法規、業務和職業道德的培訓,未來網格化的社區治理手段將基于信息技術的演進和機制的完善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大數據、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技術和模式賦能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建設,未來數字孿生的治理方式將引領城市發展,以此次疫情為契機,政府在資金、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社區智慧化升級,社區是落實數字孿生理念的最佳試金石。加快推進數字孿生社區建設,最大化發揮轄區各主體數據價值,將社區的物理空間及轄區業態等轉為數字化實現精準映射,以數字孿生為手段實現社區治理彎道超車。創新社區建設運營模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源,結合數據運營、保險配套、智能服務等多種方式創新盈利模式,建設居民可負擔的、多方有收益的未來智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