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古箏重奏藝術的發展歷程,從作品難度遞增、技術突破、風格性的把握上分析發展特征,以及近幾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引發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古箏重奏;特征;作品發展。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001-02
【本文著錄格式】鄧巧.古箏重奏藝術發展探析[J].北方音樂,2020,05(09):1-2.
一、古箏重奏發展現狀
重奏,是指每個聲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聲部器樂曲及其演奏形式。建國以后,隨著民族音樂的日益昌盛,器樂合奏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音樂形式,古箏作為最具代表的民族器樂之一,緊跟音樂潮流,加速了形制的改革與確立,在演奏形式方面發生了巨大的改革。
1989年,合奏、重奏訓練的嘗試,涌現出一部分優秀的重奏作品。這些作品有從獨奏樂曲改編發展而來;從民間山歌、小曲改編而來;從其他器樂曲和外國作品移植而來。這些耳熟能詳的曲調改編而成的作品對古箏重奏的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1995年,合奏、重奏做為選修課正式列入教程。經過幾年的藝術實踐、課堂教學的實驗,各高校已具備開設合奏、重奏課的能力,上世紀90年代初,上海音樂學院何寶泉教授率先在國內專業院校開設了古箏重奏課,組建箏樂團,隨后國內一些音樂藝術院校也相繼開設古箏重奏、合奏課程,為如今箏樂團和重奏發展起到了奠定作用。
21世紀,小學、初中逐步開設了古箏合奏課程。響應黨和政府“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實現了古箏的普及教育“從娃娃抓起”,以合奏、重奏的教學方式吸引中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提升“娃娃”的音樂審美。
2018年,“匠心中昊·第二屆盛世華箏國際古箏音樂節,中國原創古箏音樂新作品展演”出現了一批新的古箏重奏作品。重奏的發展離不開新作品,新作品因重奏的發展而流傳。
各大培訓機構以及高校的箏團興起。重奏課程從高校延展到中小學再到社會機構,也因其演出形式比獨奏更豐富,適用場地更廣泛,各專業、業余比賽也逐漸增設了重奏組,帶動了重奏的發展。
二、古箏重奏發展特征
古箏重奏發展特征主要包括作品難度遞增、技術突破、風格性的把握上。
(一)作品的發展
從1998年起,古箏重奏作品逐年增多。王中山《古箏曲譜集》中收錄兩首重奏作品《土耳其進行曲》《漢江韻》。2004年傅華強、沙里晶出版《古箏合奏重奏曲集》。2008年作曲家朱曉谷編著《古箏獨奏重奏曲集》。2012年何占豪出版《古箏獨奏·重奏·合奏曲集》。2014年林玲編著《古箏重奏曲集》收錄王丹紅等作曲家高難度重奏作品。2016年袁莎出版《古箏重奏曲集》將改編的經典重奏作品《天山之歌》《春江花月夜》收錄。
《天山之歌》《彌渡山歌》《云之南》《瑤族舞曲》等大部分作品都是從獨奏作品以及民間小曲、小調改編而來,這類作品在10年前是各大箏樂團和箏重奏專場必彈曲目,因旋律耳熟能詳,能與觀眾產生共鳴,曲目難度適中,適用于剛成立的箏樂團或社會箏樂團。近年來,改編的重奏曲已滿足不了演奏者和觀眾的需求,如周展、魏軍、劉樂等作曲家和演奏家不斷創新推出新作品,創新的作品離不開母語的創作。如王丹紅的《翡翠》運用的是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素材,周展、盛秧的《夢回臨安》以岳飛《小重山》為靈感描繪激蕩不安的戰爭歲月中,勇士們勇往直前的場景,離不開中國的文化歷史。這些新創作品里形式的多樣化、樂曲的難度、曲調的風格都符合21世紀對音樂的審美標準。無論是民間小調改編還是不斷創新的作品,都是古箏重奏發展的基石。
(二)技術的突破
1965年王昌元創作的《戰臺風》使古箏在技術和技巧上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此作品在創作時正值王巽之先生組織更改古箏弦制,增加琴弦、擴大古箏音量,都為《戰臺風》提供了可能。這首獨奏作品段落緊湊熱烈有張力,包含了大段落的刮奏技巧變化營造狂風暴雨,掃搖、雙抹、掃抹等豐富的技巧。多被改編成重奏,也不乏演奏者大合奏。
作曲家王丹紅的《沙漠玫瑰》是為“2013亞洲優秀古箏樂團展演”閉幕式而創作的四重奏委約作品。異域風情的作品,有諸多變化音,因定弦、移碼、演奏等諸多因素,林玲將其改編為五個聲部,依舊有大量的左手按音,甚至小撮雙按音,快板右手快速指序,左手快速按音,無法用左手協助,對演奏者雙手技術都是考驗。實際演奏中達到更好效果,通常一個聲部由兩位演員分聲部演奏。
《翡翠》原是王丹紅的彈撥樂作品,后由周展改編成古箏四重奏。運用了少數民族音樂素材,旋律流暢,節奏鮮明。左手按音頻繁,大段落的搖指經營旋律,伴以人聲哼唱和打擊樂,非常熱烈活潑,常作為音樂會的壓軸曲。由于這首作品是彈撥樂作品改編而來,避免不了會有很多4、7及其變化音,對于琵琶、中阮等樂器來說這并不算困難,但對五聲音階的古箏卻頗有難度,大量的按音和連起來的雙按,對左手的靈敏度和準確度要求極高。
作曲家大膽嘗試,增加重奏作品難度,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古箏重奏的水平層次,深受演奏者和觀眾的喜愛。技術難度的突破是古箏重奏發展的必要路線。
(三)風格性的把握
1962年喬文金先生創作了河南箏曲《漢江韻》,1998年王中山將其改編為古箏三重奏。這首作品有相當大的難度,曲調活潑、旋律親切,技術難度大,還加入了傳統箏曲少用的和聲,時到今日獨奏與重奏仍頻頻出現在音樂會、專業比賽、藝考曲目名單中。三重奏版本不僅難在配合,更難在每個聲部都要善彈《漢江韻》的獨奏版本,需了解河南箏曲的演奏特點和練習技巧。游搖、托劈、夾彈、左手上下滑音和密顫。三重奏版本除河南特有技法以外,王中山加以創新指法融入:三指搖、彈輪、快四點。不僅保留曲目原味,又加以創新,增技術難度,才能彈出具有河南風格特色的作品,極大地考驗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和技術的要求,有很強的風格性。
古箏重奏的發展離不開傳統箏曲,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推動發展。獨特的地域風格特色傳統重奏曲,是母語創作的靈魂。
三、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一)作品匱乏
古箏樂器不僅有五聲弦制,20世紀初也有了七聲弦制和多聲弦制。七聲弦制比五聲弦制多了4和7,這并不代表五聲弦制不能彈4和7,只是需要左手按出音高,在創作時就缺失了主旋律的左手伴奏聲部,七聲弦制的重奏曲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早年七聲箏的作品以獨奏為主,多為日本箏曲,日本作曲家所作,如《松之協奏曲》《金木水火土日月》等頗受歡迎。近年國內部分作曲家推出七聲弦制的重奏曲,如古箏演奏家魏軍的《清風·舞樂》,七聲弦制的音域偏高,聲音透亮,減少了左手的按音,使得作品聲音更協調,旋律變化更豐富。但是,七聲弦制重奏還是沒有五聲弦制作品多,因為要將五聲琴弦換成七聲弦制較麻煩,且大部分學生沒有經濟能力多購買一架琴,七聲重奏曲推行困難,也少有作曲家譜曲。反觀七聲琴的獨奏作品太少,七聲重奏的作品更難推行。高校教師應多普及七聲作品,提高學生重視度。
雖然近幾年出現了一批原創新作品,但是依舊不可忽視民間素材改編、外國作品移植的重奏曲,如今各大箏樂團水平層次不一,有面對社會培訓的小箏團,有院校成立的業余愛好箏團,有音樂院校的專業重奏箏團,不同群體對作品的選擇要求不一。
(二)樂器音域的局限性
不少演奏家為突破樂器局限性,將重奏曲里某一個聲部整體調低音區,從和其他聲部組合起來擴大了音域,但是問題接踵而至,調低音域的琴弦張力不夠,導致琴弦聲音發軟,張力不夠,音色并不如意。樂器音域局限性一直存在,縱向發展受到阻礙,就注重橫向發展。不必反復突破局限性,在音域上遇到困難可用其他樂器補充代替,如鋼琴、低音貝司等。近幾年的重奏作品,大部分都有打擊樂伴奏,如《翡翠》用鋼片琴,《夢回臨安》用大鼓、小軍鼓,《冬蟲夏草》更是龐大的打擊樂伴奏群,擴大了音樂張力,提升了音樂效果。部分作品還配以鋼琴伴奏,早年古箏獨奏協奏曲鋼琴伴奏較多,今幾年重奏曲也開始使用鋼琴伴奏,如重奏版本的《夜深沉》等,此類形式的重奏曲都可以彌補樂器音域的局限性,且音樂效果好。
(三)曲譜流通
雖已出版不少重奏作品的書籍,但是大部分樂譜無從查閱,流傳多年的重奏曲依舊無法查閱相關譜集,曲譜流通還是以音樂院校內部流通為主。相關譜集整合不積極,導致重奏推行不流暢。曲譜整合需要更多自愿推行重奏發展的箏人重視,才能肅清不準確、不清晰、網絡倒賣樂譜的混亂市場。
(四)演出場合的局限性
很多場合的演出更愿意選擇的是重奏,從表演形式、聽覺、視覺,都有優勢。但是人數多、樂器復雜,上下搬臺的工作繁雜;外地演出器樂搬運困難;外場演出話筒設備多且要求高;多架琴音的校對要求高,受到局限。
古箏重奏的發展相較其他民族樂器穩定,依舊還有空間。從發展特征來看,作品雖與時俱進,但依舊匱乏,滿足不了大量箏團和演出場合塞選的需求,云南風格、西域風格的重奏較多,應更倡導發展其他風格性特色的重奏曲,技術方面較為成熟,重奏的發展還需千萬箏人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雷華.淺析秦箏重奏、齊奏[J].大眾文藝,2009.
[2]江澹曦.關于古箏專業重奏、合奏教學的幾點建議[J].藝術教育,2013.
[3]董凌凡.論古箏重奏作品的發展與創作[J].黃河之聲,2013(9).
[4]周天麗.關于現代民族室內樂演奏的實踐與教學設想——以古箏室內樂演奏為例[J].大眾文藝,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