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及考古方向的介紹,引出“一鐘雙音”的偉大奇跡,進而剖析在音質、音高、鑄造工藝等多方面的精妙之處,試討論編鐘鑄造手法和發聲特點;通過簡要剖析研究者對曾侯乙編鐘的復制復原研究,點明在現代社會中進行編鐘復制還原的難點與技巧;從新媒體環境下文化傳播的角度出發,從曾侯乙編鐘在國之大事的使用率、新媒體信息時代下所出現的對于曾侯乙編鐘在綜藝影視中的傳播、曾侯乙編鐘在文化建設中的傳承推進作用等方面揭示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魅力所在。
【關鍵字】曾侯乙編鐘、一鐘雙音、復制、傳承
【中圖分類號】J6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005-02
【本文著錄格式】許一鳴.沉睡千年,穿越歲月的浪漫回響[J].北方音樂,2020,05(09):5-6.
1978年5月,隨著“曾侯乙墓”在湖北隨縣城郊擂鼓墩的出土,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出現在了世人的面前,它的主人是戰國早期曾國的一位國君——曾侯乙。觀察發現,在曾侯乙編鐘的甬鐘正面及鉦鼓部均刻有“曾侯乙乍持用終”的銘文字樣,刻于镈鐘上的31字銘文,記載了楚惠王知曾侯乙去世消息這一歷史事件,于在位56年(前433年)特制镈鐘用作祭祀的史記,這為研究墓主人身份、下葬年代以及編鐘鑄成時間與先秦時代的制作工藝水平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一、沉睡千年的蘇醒——先秦青銅時代的輝煌
(一)編鐘的出土
考古隊在挖掘曾侯乙墓的過程中,隨著水位的不斷下降,1978年5月22日夜,在曾侯乙墓中室的西壁與南壁兩側均發現長約2米的木架橫梁。1978年6月15日,曾侯乙編鐘上的包括65間鐘體、掛鐘木架及整副鐘架、演奏敲擊編鐘的2根擊鐘木棒和6根T字形敲鐘槌在內,悉數安全出槨 。
曾侯乙編鐘高273cm、寬335cm,架長748cm,共計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于鐘架上,鐘筍、鐘鉤、鐘體等處共刻錯金銘文2755字,內附樂律、銘記等內容,鐘身附有人、花、龍、獸等裝飾與數種幾何形紋,赤紅、黑色、黃色再加上青銅鐘體的原色,相融相映,在此基礎之上使用了圓雕、浮雕、彩繪、印刻等多種技法。這座于地下沉寂2400多年仍然保有故有形態的曾侯乙編鐘,青銅在上千年的積水浸泡之下仍能保有光澤不被腐蝕,莊重的編鐘設計與英勇的彩繪青銅武士渾然天成,代表了先秦青銅時代輝煌的巨型工藝,完整性與科學性使得眾人皆嘆。
(二)“一鐘雙音”的奇跡
所謂“一鐘雙音”,顧名思義即指在每一個編鐘的不同部位上均能夠演奏兩種不同的樂音,考古學家發現,編鐘上均刻有與之對應的音名和律名的錯金標音銘文,這進一步印證了戰國早期“一鐘雙音”的存在。隨著“一鐘雙音”的發現,曾侯乙編鐘的樂律學研究也得到了重大突破,包括鐘律“復合律制”的使用、“曾三度生律法”的創立、“十二律律名體系”的形成、“以弦定律”的確定等多方面。那么,65件編鐘共130個樂音,當時的工匠是怎樣實現音高如此精準這一輝煌工藝的呢?
在編鐘的制作工藝上,據研究表明編鐘的音高與其自身鐘體的大小、薄厚、合金占比等息息相關,由于編鐘的調音多由鐘體薄厚決定,要求鑄造者對于編鐘的薄厚與口徑的研究極為謹慎,一旦所設計的編鐘稍高或稍低于原因高,則必須毀掉重制。對于細微的調音,工匠們仍采用挫磨的方式進行調音,但是因為編鐘口徑和薄厚之間存在著某一區間的比例關系,一旦超出這一區間,對編鐘的音質影響很大,所以挫磨調音的方式僅適用于細微的整體調音。這樣的制作工藝單單針對音準都是一大難題,更何況“一鐘雙音”的奇跡?
再者便是“一鐘雙音”的研究技術,一為挫磨調音技術,就如上文所言其對鐘壁薄厚和口徑比例的精準要求,以及工匠對于鐘的正鼓部部分及側鼓部部分的紋飾圖樣選擇等;其二為曾侯乙編鐘的“模范法”鑄造工藝,全套編鐘的鑄型均用陶范組合而成,澆鑄時倒立放置 (即鐘口向上)。為確保泥芯和兩面陶范間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以確保編鐘厚度達到預期,學者在紐鐘泥芯部分中選取鐘體鼓部正中和兩面鉦部兩處地方,使用固定的泥質芯撐,因此,編鐘內部往往會留下些許長方形凹槽型的芯撐痕跡,甬鐘的鑄型鑄造則更為復雜 。
在曾侯乙編鐘的音律研究領域,研究者從中發現了存在于現代歐洲體系中的大、小、增、減、純等各種西方調式的音程概念,其類內容在曾侯乙編鐘的標音銘文中體現地淋漓盡致,此發現一方面填補了先秦時代音樂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打破了人們對中國古時對于音樂音律研究的結論,印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保用其獨有的表達方法來描繪音樂。
二、歲月留聲的古音——曾侯乙編鐘的復制復原
曾侯乙編鐘出土的第二年,由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等六所單位組成了編鐘復制研究小組,開始了為期五年的科學研究。1982年,曾侯乙編鐘關于上、中、下三層大小不一、形狀音色各樣的鐘體共28件復制成功;緊接著經過不到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全套曾侯乙編鐘的復制,復制出的曾侯乙編鐘于1984年9月8日在武漢通過國家鑒定,并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之際在世人面前亮相,與民族管弦樂隊一起登上了文藝舞臺。復制出的曾侯乙編鐘,在編鐘音高排列問題、鐘架鐘體高度及大小比例的使用、鐘體表面雕刻圖文的復原等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難。此外對于合金比例的研究、經冷熱加工工藝后鐘體改變律的研究、對音準音色的研究等方面也經歷了成百上千次的研究實驗,通過不斷的實驗、對比、結論后再重來的循環工作,找尋復刻曾侯乙編鐘最與之相近的數據資料。
現今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在曾侯乙編鐘的復原研究上提供寶貴的財富,以武漢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為例,在總結原有曾侯乙編鐘復制工藝研究的基礎上,加入新時代下應重新認識曾侯乙編鐘的研究理念。作為我國極少數的著名編鐘鑄造廠家之一, 武漢精密鑄造有限公司至今已完整地復制出4套曾侯乙編鐘,尤以為臺灣“文建會”所復制的曾侯乙編鐘最著名,鐘鼓全身所刻之處為錯金銘文,這架復制而成的曾侯乙編鐘是目前世界所公認的具有最高復刻技術工藝的編鐘。
三、穿越古今的回響——音樂文明的世紀發揚
經歷了歲月千載的曾侯乙編鐘,經過先秦青銅時代的輝煌歷史、到編鐘出土的舉目于世、到曾侯乙編鐘的奏響、再到編鐘復制復原后的歷史傳承……這份由曾侯乙編鐘而引起的跨越世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索事業,走過的路有哪些?
(一)大國重器,訴之國魂
曾侯乙編鐘之聲響起,極富歷史感與厚重時代感,近幾年來,曾侯乙編鐘的樂音響過G20峰會“感動中國”系列活動、“中埃建交60周年”開幕式、我國主席與各國主席總理的交流會面……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及頒獎典禮上向世界奏響中國之聲,在千禧年奏響中國之聲、在香港回歸慶典上歌頌《天·地·人》,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慶典上歌頌編鐘古樂……幾十年的國之巨變,曾侯乙編鐘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代表與標志,陪伴輝煌中國一路走來,見證著大國富強,見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文化傳播,弘揚于眾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社會發展教育體系不斷進步,學生追求全方面培養逐漸成為了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近年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培養引起大家關注,從中小學課堂到大學相關學科課堂,曾侯乙編鐘這一歷史名詞也已成為了教育課程中的高頻詞匯。21世紀不斷步入信息時代的我們,多媒體網絡逐步成了大眾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各類電視節目不斷發展,在文藝歷史類的綜藝影視中,不乏見到曾侯乙編鐘的身影,《國家寶藏》《非凡匠心》《新聞當時人》《CCTV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等節目中,分別從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歷史、鑄造人、紡織品、鑄造工藝、鐘錘層多方面展現了當代泱泱大國對于傳統文化的追求與熱情;民族音樂《曾侯乙》、原創動畫片《曾侯乙》、電影《閃光少女》等影視節目的播出使得曾侯乙編鐘出現在更多人的視野中,這份穿越古今千年的歷史聲音,似乎在向如今的聽眾訴說著那一時代的歷史故事。
(三)文化建設,為世傳承
被譽為“中國編鐘之鄉”的隨州,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獲得了“十佳魅力中國城”稱號,歌舞《編鐘敲起來》也與之成為了隨州編鐘文化的地方特色標志性音樂。除此之外,近年來響應國家關于高校博物館建設的政策要求,我國多地的音樂(器樂)類高校博物館建設完工。多處博物館內放置了曾侯乙編鐘的復仿制品,并將其作為鎮館之寶。
四、結語
震驚世界的曾侯乙編鐘歷經千年風霜,它的出土、科學研究、弘揚傳播等各階段都為歷史研究及音樂文化研究這一寶庫提供了珍貴的實例材料,從曾侯乙編鐘原件的鑄造到其復原手法技巧之精良,引得眾人皆嘆!將曾侯乙編鐘的研究擴展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視野中,在如今國之富強、民族復興,其中國夢的發展進步更加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型發展與傳播的驅力帶動。曾侯乙編鐘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之珍寶,極大程度上代表著先秦這一時代的音樂地位,也是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瑰寶。
作者簡介:許一鳴(1999—),女,漢族,山東省,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