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民族音樂融合了多個民族的特色,各族人民在不同風俗習慣、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性的發展應用下傳承和相融,展現著各自風格和聲樂優勢。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研究,以《鴻雁》為例來探討蒙古族聲樂作品的藝術特色,以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聲樂作品;藝術特色;鴻雁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035-02
【本文著錄格式】宋雨蓉.蒙古族聲樂作品藝術特色研究——以《鴻雁》為例[J].北方音樂,2020,05(10):35-36.
眾所周知,民族音樂是我國文化藝術的瑰寶,是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重要文化遺產,在數千年的國家歷史藝術文化流傳中發揚光大,各民族音樂都具有獨特的韻味。在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每個民族都有著自身的文化與歷史,其中蒙古族的聲樂作品正是反映蒙古族發展特性的產物,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展,形成了具有典型藝術性的優秀作品。在音樂表演中,蒙古族聲樂作品不但要求演唱技法獨特,還要求全面展現藝術性內涵,這也正是蒙古族音樂的精髓之處。不難發現,從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的表演形式來看,大多數都是漢族民歌與美聲唱法傳播,但這樣往往容易忽略民族風格的特點,導致作品的展示缺乏少數民族的內涵與精髓。因而在現代教育中,還需更多學者研究少數民族聲樂作品的藝術性與特點,將這些被忽略的內容繼續挖掘并且發揚光大。
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具有獨特性
要在聲樂作品中表達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的特點,就需要用唱這一主要方法來展示,但通常情況下演唱者很難用專業的藝術形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因其缺乏少數民族特殊的文化內涵。少數民族聲樂作品藝術必須建立在這種特殊的文化內涵上才能得以展現出來,因此,學習一個少數民族的聲樂作品,首先必須了解其特殊文化背景和少數民族的風格與人民的習慣[1]。受到特殊文化與地理條件的影響,少數民族中不同的民族間構成了自身的文化體系與生存環境,音樂文化的獨特性也由此展現。盡管與漢族音樂作品相比,少數民族音樂與之有一定聯系,但本質上卻是不同的,而與西方的民族作品相比更是存在巨大差異。這是因為我國少數民族音樂的鑒賞并不是單純的審美意識,還要求鑒賞者滲入更多傳承民族文化和歷史因素的知識,這也是少數民族音樂藝術表現不同之處。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少數民族音樂屬于信仰傳播的一種形式,通過音樂的載體,同一民族間將文化理念傳遞給他人[2]。另外,少數民族音樂又有著一種對世界音樂的適應性,這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特質,不同的生態環境、人文傳統共同為少數民族創造了本土的文化內涵,使少數民族的音樂作品表現出來的獨特文化更有個性[3]。
二、以《鴻雁》為例分析蒙古族聲樂作品的藝術特色
(一)《鴻雁》的創作背景簡述
《鴻雁》屬于我國少數民族蒙古族烏拉特部落的民歌,該創作最早出現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該作品通常應用在蒙古族的宴歌上,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表現了內蒙古人民熱情好客的品質與爽朗的個性。在該作品中,用潔白高貴的白天鵝比喻成友人,內蒙古人民希望友人能夠經常來自己家里做客。時至今日,《鴻雁》還廣泛用作招呼友人的宴歌,并被當地人民廣泛流傳。但現在大多數人知曉的《鴻雁》實際上是新版《鴻雁》,新作品的出現主要歸功于一個著名的樂隊及其音樂人呂燕衛,在呂燕衛的版本中,《鴻雁》作品的曲調不變,但歌詞卻有了新意,憑借額爾古納樂隊的演唱,《鴻雁》在我國越來越出名,被更多人熟知和喜愛。呂燕衛為《鴻雁》重新填詞,新詞也與其高亢悠揚的旋律完美結合,更能展現中心內涵,給人一種難以忘懷的深厚情愫[4]。
(二)《鴻雁》曲式結構研究
在《鴻雁》這一作品中,采用了一個曲調反復出現,多段歌詞串接的形式分節和表現,這樣的形式在民歌和群眾歌曲當中比較常見。《鴻雁》屬于G大調四四拍旋律緩緩進行,前奏的表現中是以跳音完成,低沉而風趣,達到烘托主題的效果。主題旋律是以主和弦形成旋律音,闡述主題,確保了主題的闡述旋律非常平穩又不失優美,完全沒有矯揉造作之感。而作品的結束音為6,為一個半終止和弦,也就是該曲子并沒有演唱結束,有綿延之意,更讓觀眾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蘊含了深刻蘊意。在第二句當中,其旋律前兩小節推進的方向和第一句基本相反,反襯出一種凄涼的感受,也是旋律描繪中發生的變化,有發展主題的用意。而演唱到第一段結束后實際又重復了一次,第二段結尾也對“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進行了復述,隨后再轉入降A大調。這個部分屬于主題旋律的變化與發展部分,從G大調向A大調進行轉變,雖然主題的旋律沒有過多的變化,但在節奏上卻有微妙的改變,也就是十六分音符與切分節奏,這也對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投入全情來進行演唱,才能將高潮部分的情感抒發出來,表達出該作品的真摯情感和深刻蘊意。在結尾部分,速度有了減緩的改變,即“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這樣的填詞連同曲子一同進入高潮,也抒發了人世間存在太多無奈之感,襯托出一種蒼涼,也表現了遠在他鄉奔波的人對故鄉和家人的思念情感,讓聽者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5]。
(三)《鴻雁》演唱與情緒情感的表達研究
演唱者在對《鴻雁》進行演唱時,必須要知曉全作品的創作背景及作曲作詞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并感受其中的文化內涵,才能有足夠的底蘊和能力對該曲目進行演唱,并在表現作品時全面展現作品給人的思鄉情感和無限的眷戀之情。進行演唱以前,歌手首先要確保全身心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這種放松的尺度需拿捏好,放松而非懈怠,要有一種飽滿的情緒隱含其中,確保自身既放松又積極,演唱過程身體絕不能緊繃。演唱時的吐字也要清晰自然,尤其是對“鴻雁”的演唱更要動情到凸顯主題。歌手可做好深呼吸的準備,確保氣息吸足,如同聞花香一般。在演唱“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江水長,秋草黃,草原上琴聲憂傷”時,要確保聲線柔美,聲音柔和,飽滿,如同在輕輕訴說,描述風景與心情,通過聲音的形式將這種共鳴輕柔地發出來,并且要控制好嗓子的力度,不能使太大力,以技巧性的方式用氣息推動形成美妙的聲音,讓聽者有很舒服愜意的感受,也確保歌唱得更為流暢和完整。隨后的第二段“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國家鄉”,這段歌詞要求演唱者有足夠的氣息來支撐。從歌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描述的鴻雁實際上指的是自己,往南方飛的鴻雁,無論飛到什么地方,心中都是對北國家鄉的思念。這樣的情感蘊含其中,就要求演唱者演唱時在情緒上一定要有所改變,唱得需比第一段更有力度,更充滿激動的情感,這樣的改變要顯現出來才能凸顯更為深厚的情感,讓聽者有如同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有一縷淡淡的憂傷之情。隨后緊接了一小段間奏,直接就進入到了全曲的高潮部分,對應的旋律從G大調轉向降A大調,音調有所升高,對應的情緒也將大漲。接下來的歌詞寫道:“鴻雁北歸還,帶上我的思念。歌聲遠,琴聲顫,草原上春意暖”。這樣的歌詞有很深的情感蘊含其中,表達的是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念情感。此處演唱時,演唱者首先要確保自身身心處于興奮激動的狀態,并通過摸索技巧,即打開牙關打哈欠的感覺來保證演唱時喉頭的穩定性,盡快進入快吸慢呼的狀態,找到正確的方法進行演唱,這樣演唱者的聲音和旋律才能緊緊地融合在一起,使聽者也能感同身受,仿佛帶入自身場景,感受到《鴻雁》所要抒發的情感。《鴻雁》的最后一句歌詞為“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簡單的幾個字,表達的是蒙古族人民的個性,即強悍好爽,因此,在演唱時也要干凈利落,將前面的情感瞬間進行轉變,這樣的微妙變化需要體現在唱法上,才能凸顯《鴻雁》的藝術性。
如上分析,著名音樂人呂燕衛對《鴻雁》進行了重新填詞,而這首少數民族蒙古族的聲樂作品則由歌手呼斯楞進行演唱,并逐漸流行起來,被大眾所知與喜愛。在呼斯楞的演唱中,聲音滄桑,聲線粗獷,卻不乏細膩和自然的表達,與《鴻雁》這個作品所要抒發的情感和演唱技巧的應用非常相符,因此,呼斯楞精彩的演繹完成了《鴻雁》這部偉大作品,打動了很多思鄉人的心。在他特有唱腔的抒發和詮釋下,結合歌詞體現的意境,歌聲中有著難以言語的無奈與憂傷,唱出了很多人隱藏內心的情感,因為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片凈土,最柔軟也最眷戀,那便是自己深愛的故鄉,在《鴻雁》的演繹下,很多人思鄉的共鳴被激發,熱情被點燃,這也再一次證實了這部少數民族聲樂作品難以比擬的藝術特性[6]。
《鴻雁》這一作品的偉大還表現在多個方面,它是少數民族聲樂作品的代表,其出現、演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鴻雁》的演唱與表現也逐漸站上國際的舞臺,讓全世界各國人民都來感受和欣賞中國少數民族的情感及歌曲所體現的文化內涵。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55個少數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歷程中,凸顯了不同民族的藝術成就,而流傳至今的藝術載體中,音樂無疑有融合、傳揚、感染等多重作用。有研究發現,從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作品的演唱中,形式就有好幾百種,不同的形式都代表不同的表現手段與特色,形成我國少數民族聲樂唱法的多元化基礎。因此,要避免各少數民族的聲樂藝術作品趨同化、演唱單一化的發展后果,我國的音樂家和學者應鉆研如何讓民族聲樂展現個性,延續特色。
參考文獻
[1]覃正湖,蘭潔.略論民族聲樂藝術特色的繼承與創新——以廣西少數民族歌手班的發展為例[J].北方音樂,2017, 2(13):33.
[2]江云鵬.少數民族聲樂發展的幾點思考[J].黃河之聲,2019,11(6):19.
[3]趙爽.廣西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取向研究[J].藝術評鑒,2019,9(17):89-90.
[4]丁紅芳.彩云之南的歌聲——云南少數民族聲樂表演人才培養的調查與研究[J].民族音樂,2018,10(2):119-120.
[5]宗東鑫.對中國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的研究[J].音樂時空,2014,10(5):6-7.
[6]柯琳.中國少數民族聲樂藝術論述[J].藝術百家,2019,3(4):101-102.
作者簡介:宋雨蓉(1998—),女,漢族,湖南常德,本科,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