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字與音樂,前者見之于眼,后者聞之于耳,自古就是構成文化的兩大支柱。中國的文字,書寫之道是書法;鋼琴演奏之法即彈奏鋼琴的方法。在我國當今日益強調“文化自信”、文化交融互通的“一帶一路”的新時代背景下,“練書法”和“彈鋼琴”幾乎是同時出現在大部分人們的文藝學習生活中。本文將書法與鋼琴演奏中相通之處——藝術之“形”進行比較分析,對當代國內鋼琴演奏的中較為重要的幾個方面進行簡單分析和梳理,希望能對以后相關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書法;鋼琴演奏;意象之“形”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044-02
【本文著錄格式】秦莉萍.以書法之道演繹當代國內鋼琴演奏之法——淺談鋼琴演奏中的意象之“形”[J].北方音樂,2020,05(09):44-45.
一、書法與鋼琴演奏
書法和鋼琴演奏都是作為藝術表現而存在的。一個表現了文字的抽象之美,一個展現了音樂的意象之美。
(一)抽象之美——文字與書法
中國文字,即漢字(以下簡稱“文字”),自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就已經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記載。因其線條流暢、造型對稱又富于多變、結構章法錯綜復雜而有自身獨特的美感。書法則將文字美提煉,用抽象的點、線、筆畫,表現物象之本。相傳,倉頡造字,“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參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文字有形有聲,不僅僅是表達某種意思的符號,更是能表現物體的結構,甚至是充盈生動的生命。寫字,在古代稱呼為“書”。書法就是寫字的藝術。在先秦時期,各諸侯割據爭霸,各國有自己的文字,“范圍無體,應會無方”(參見唐·張懷瓘《書斷·序》),文化交流極為不便。到了秦始皇統一文字,可謂開天辟地,明朝查志隆在《岱史》中曾云“秦雖無道,其所立有絕人者,其文字、 書法世莫能及?!逼渲匾裕谎远?。秦宰相李斯經過刪繁就簡的加工,統一后的文字就叫做——小篆。之后在小篆的基礎上發展出“秦隸”,后又有“漢隸”楷書、行書、草書等。書法,抒也。將自身情緒以字寫下,瀉于紙上。蔡中郎云:“欲書先適意任情,然后書之。”意思是,書法,須先發于情。唐代大家韓愈也曾在《送高閑上人序》中說張旭草書“喜怒窘窮”“可喜可愕”,凡是有動于心,皆寓與書,其草書“變動如鬼神”,名傳后世。足以看出“情感”在書法中的作用。書法說到底,先寫的是字,“凡欲結構字體,未可虛發,皆須象其一物”(參見唐·蔡希綜《書法論》),先作其“形”;后添的是情,才會融會成活靈活現的生命。然而,有形的生命即“有骨有肉,有筋有血”。間架結構、粗細濃淡、筆勢章法、氣息連貫,渾然一體,則成就書法的“形象”,再抒之以情感,便成了有生命的藝術。
(二)意象之美——音樂與鋼琴演奏
音樂看不見,摸不著,所表現的與書法中“抽象的形”不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腦中形成的“意象”之美。作為鋼琴演奏者,能在心中形成這千變萬化“意象”,而后讓聽眾感受到這種“意象”,則是一種成功的標志。“聲情并茂”這個詞,經常用于表達演唱、朗誦中表達的感情動人。音樂其實就是以聲音表達感情,從而塑造音樂形象?!稑酚洝吩疲骸扒閯佑谥?,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睅е星?,有規則的發出來的聲,是“音”。《 禮記·樂記》又說:“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也?!彪S著音的變化(即旋律、節奏、和聲等變化),用樂器演奏,再加上用干戚羽旄舞蹈,就形成了“樂”。經常能見到兩三歲的稚童,跟著節奏感很強的音樂手舞足蹈,這是人的天性,也是音樂的力量——以聲傳情,感情使音樂活起來,仿佛潛意識中浮現出一連串動作,要手腳并用的去表達。這便是在腦中有了模糊“意象”,有了意象就能跟音樂有共鳴,進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這種“意象”的聯想會越來越清晰和藝術化。鋼琴演奏,是以樂器鋼琴為媒介,表演彈奏音樂的一門藝術。中國的鋼琴演奏(以下簡稱“鋼琴演奏”),最早可追至利瑪竇向明朝皇帝進獻的“七十二弦琴”(古鋼琴的一種),當時的四名太監奉命學習了一個月的彈奏之法,這應該是第一批鋼琴演奏者。到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鋼琴演奏才逐漸被社會重視。1927年建立的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將鋼琴演奏教育推入到專業化的水平,直到現在。但是不得不承認,中國的鋼琴演奏風格和歐美國家的鋼琴演奏風格有所區別,不僅體現在獨有的中國傳統音樂改編的鋼琴曲中,更體現對鋼琴曲、對音樂的理解上。在這種區別可以說是融發于基因中,流淌在血脈里。既然是演奏音樂,那么上文提到的“音樂”之定義,在此亦適用。唯有心生情,才能借鋼琴的琴鍵表達出想要的琴聲,再經過高度藝術化處理和技巧的運用,將旋律、節奏、和聲等用有規律的琴聲表現出來,形成真正的音樂藝術。感情到位的感琴演奏是一種享受,在聽大師級別的音樂會時,常會被其琴聲吸引,腦中浮想聯翩,不僅能共鳴出鋼琴家的情緒,更能感受到因情感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即“意象”之美。
(三)相通之處:抽象之“形”與意象之“形”
書法的抽象美與鋼琴演奏的意象美,都是發于情,成于“形”,而“形”又因情而更加生氣勃勃。可見,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不論現在的書法還是音樂,更或是當代的國內鋼琴演奏,都逃不過藝術形象的塑造。上面曾在書法之“形”中提到,一個有“形”的生命體——“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抽象之“形”是如何構成的,那么我想,鋼琴演奏中的意象之“形”也是可以從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二、鋼琴演奏中的意象之“形”——“骨肉筋血”
鋼琴演奏中“形”的組成,也可象書法之道那樣,將字的抽象之“形”,理解為有形生命體,四大構成要素為“骨”“肉”“筋”“血”。
經過二十多年的鋼琴演奏實踐和思考,常覺得,人去彈琴,就是要將人融入到鋼琴中,甚至成為鋼琴的一部分,或者說鋼琴是自己的一部分,這一點,確是和上述的書法之道類似。比如在彈《二泉映月》時,時常將自己和鋼琴想象成一個整體——二胡,身體想象成一把弓,通過手臂手指帶動琴鍵去“拉”琴弦,事實證明這個方法還算好用。
故以下所述意象之“形”的“骨肉筋血”便將人和琴作為整體,淺析鋼琴演奏之法。
(一)由“骨肉筋血”所構的意象之“形”
1.“骨”——人之力道:“骨”是生命體結構最基本的框架,有了“骨”,生命體才得以立、站、行走。骨生于肩、撐于掌、實于指尖,指尖落鍵實沉,則力不虛。而力決定著音象的起承轉合,粗細濃淡。一個音樂片段聽起來有“骨骼”,就是聲音的力道在腦海中出現的“形象”。在鋼琴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聽到老師說一個學生彈琴的聲音“軟塌塌的像沒有骨頭”,就是彈琴沒有用在恰當的節奏點上用到合適的力道。于人,腰背挺直,核心腹部收緊,肩上骨骼自然下垂,就是將上半身力量落了下來,所謂一張一弛。力量落到手掌支撐住,分配到每個手指的指尖,這就是鋼琴演奏所需要的人之力。骨立起了人,力撐起了音樂。
2.“肉”——琴之聲音;長在骨上的是“肉”,包裹著骨和筋,而使一個生命體有了形象。以人之骨所得力道觸鍵,即得琴之聲音,是使鋼琴演奏的意象之“形”清晰飽滿的“肉”。骨肉相連,有了力度不同的聲音,深淺遠近濃淡的不同,讓所演奏的鋼琴曲有了動靜之態的可能。在這一點上,鋼琴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3.“筋”——人之連貫:附在骨上的是“筋”,是一切動作的連接者,是運動感的源泉。對于彈琴的人來說,筋生于腕,手腕可靈活轉動。筋骨相適,可塑造音樂之勢,可以將人之力道靈活的傳遞給鋼琴,又使琴之聲音靈活的連接在一起,就和人的動作一樣自然。因為鋼琴的琴鍵在客觀事實上就是相互獨立,敲擊琴弦的聲音也是間隔開的,與小提琴、二胡那種弓弦類的拉奏樂器相比,常給人一種“不連貫、斷開”的錯覺。所以鋼琴演奏中注重“筋”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里,起關鍵作用的就是人——演奏者彈琴的方法。
4.“血”——人之情感:流淌在筋肉中的是“血”,血液的流淌滋潤著整個生命體,讓其可以生長、變化,盡善盡美。對于鋼琴演奏來說,能讓音樂生長變化的就是由心而生的情感,能使“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4],讓其每個部分可以傳遞內心的想法而富于變化,表現鋼琴曲的不同個性。在這一點上,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人——演奏者的情感是否到位。
(二)三分在琴,七分在人
“骨肉筋血”相互連接,相輔相成,少了一個都不能成意象之“形”。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意象之“形”——“骨肉筋血”的塑造,三分在琴,七分在人。一架好鋼琴,能讓音樂形象更加清新可愛,而演奏者若把握不好,則音樂“形神俱滅”。
巧合的是,在實際學習與演奏中,老師教學生演奏一首鋼琴曲,也確是大致按照“骨肉筋血”這幾部分去進行指導、要求:拿到一首鋼琴曲,先將力量貫通,沉下去,即為“骨”;如此,得到飽滿的音色,為“肉”;再將音與音之間進行連貫,小句子、大樂句,甚至將整個樂曲連成一片形成一個整體,便是練其“筋”;最后以情動之,讓這個整體活靈活現起來,真正的變成一個意象之“形”,其中每一步都不容易。
骨立之,聲盈之,筋連之,情貫之。
如此,則可使清風入懷、珠落玉盤,又可讓人感受空山凝云,又瞬間云蒸霞蔚,隨心所欲的表現,如鱗之得水,羽之乘風,快哉于心。
三、總結
不論書法和鋼琴演奏,都不能像繪畫、雕塑那樣直接具體的塑造形象,但書法的抽象之“形”和鋼琴演奏中的意象之“形”都可以是充滿活力的生命體。內涵雖有差異,但本質是相通的。就這些相通之處,不僅可以啟發演奏的表現力,也可以引導人們對青少年藝術文化素養的教育有一些新的看法,從一些新角度去思考,或許靈光一現,明白了很多道理,讓學習變得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001重印).
[2]管建華.中國音樂的審美文華視野[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10).
作者簡介:秦莉萍(1990—),女,漢族,遼寧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導師:侯蕾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