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房曉敏是中國當代重要作曲家之一,揚琴、古箏、高胡三重奏《悟》是房曉敏重要音樂作品之一。本文選取《悟》進行調式方面進行分析研究,以音樂形態為基礎,試圖總結出該作品中傳統調式思維的運用特征。
【關健詞】房曉敏;民族性;五行作曲技法;悟;現代音樂;傳統;觀念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074-02
【本文著錄格式】賴海忠.房曉敏三重奏《悟》的傳統調式分析研究[J].北方音樂,2020,05(09):74-75.
側重于傳統調式形態分析,傳統技法分析的目的在于呈示作品的調式形態,從調式形態中總結調式形態的特征,總結調式形態的運用與音樂表現內容的關系。
一、結構形態說明
由于調性布局受到結構布局的影響,因此對《悟》的結構形態進行必要的說明。《悟》的結構層次的劃分以“速度與節拍組合”為依據,可以分為三個部分。A、B、A1。其中的每一部分又包含了三部分內容,A(A+B+A1)、B(C+D+C1)、A1(A2+B1+A3)。全曲沒有使用常規小節線來劃分小節數,而是按照音樂發展的階段將全曲標記成26個小段落:1 ? 至 26 ?。因此,在下文中所寫的小節數指的是段落數。
二、音樂表現內容說明
作品《悟》運用“五行作曲技法”寫成,而五行作曲技法中的“陰陽”觀念又直接影響作品結構布局、和聲布局、調性布局等諸多音樂元素的運用,作曲家借助音樂元素中的各種“陰陽”關系,通過各種音樂元素的“陰陽布局”來獲得作品中內在的“陰陽平衡”。以達到表現音樂內容和音樂思想的作用。在作品中,根據音樂表現意境的不同,全曲被劃分為五種意境,分別是“虛、虛實、實、實虛、虛”。
三、調式形態分析
十九世紀后半以來,作曲家為了滿足自己個性化的音樂風格,在調式音階上做出了很多新的探索,比如各種人工調式音階、各種交替式音階、各種民族性調式音階等使用。然而,每一種調式思維的探索,總會有一定的技術或者觀念的支撐,作曲家極少憑空想象一個音階進行運用,而缺乏文化內涵。顯然,該作品“三才”調式的運用,調式探索的深處支撐來自于“五行陰陽理念”的“三才思維”。但不管調式的文化內涵是什么,調式探索的共同目的是為了表達音樂內容的需要。比如說更個性化、更細膩、更理性等。因此,從傳統調式思維的角度,該曲的調式處理與表現內容也是吻合的。從下圖就可以看出,《悟》的調式音階屬于民族調式音階基礎上的調性思維的探索的范疇,突破了大小調的和聲調式思維,在半音化的調性范圍內的民族化探索,屬于多調性宮調系統變更處理與布局。
從上圖音階使用的圖表中可以說明一些關于調式上的問題。首先,該曲使用了多種調式音階,有五種之多,它脫離了單一調性的思維,作品開始在降B為主音的調式上,結束在A為主音的調式上,因此可以說明作品不屬于單一調性上中部調性擴展的布局范疇;其次,全曲使用了十二聲,覆蓋了所有的半音;再次,可以看得出來,每一種調式音階都不屬于常規音階,可看成是作曲家個性化處理過的調式音階。
(一)調式音高布局與表現內容的關系
從上圖可以看出,全曲使用了五種不同類型的音階,分別為上圖的ABCDE五種類型,音階地類型與音樂地風格可能存在一定地聯系,但音階的形態不能將音樂的表現的內容形成直接的聯系在一起,即同樣的音階調式可以表現不同音樂內容與音樂思想,不同的音階調式也能表現一樣的音樂內容與思想,盡管表現方式不同。但從該作品中,特殊的音階調式中的音高處理,與作曲家要表現的既定的音樂內容有著直接的關系。其中A型與E型用于表現作品中的“虛”部分的意境,一個是九聲音列一個是五聲音列,不同音數的音列表達同種意境的內容,從此可以看出,音階的音列與音樂表現的內容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其存在著共同的特點為音高度數都為純五度,這樣的方式求得音階并結合其他的音樂表現手法(泛音、高音區、平行五度)等,使音樂獲得“空靈、遼闊”的效果。10 ?至 ?22 處的音樂表現的內容為“實在”,運用了七聲和八聲音列,在這兩種音列中,其求得音階的方式是以B音為第一音,分別向上二度與向上三度求得,二度與三度音高的運用,結合音樂的中音區、實音演奏等表現手法,使得音樂獲得一種“實”的效果。?
(二)多調性宮調系統變更的處理與布局
綜合例四例五的調式圖中可以看出全曲的調性布局。民族五聲調式在這部作品中羽調式占了很大的比重,但從音樂中看,調式并不是特別的明顯,只是建立在多種宮調系統上,這也是民族音樂調式處理的常見的方式。在多宮系統中,該曲的調式有以下特點。
1.多調性
從例2可以看出該作品調性使用的情況,該曲使用了“五聲、六聲、七聲、八聲、九聲、十聲、十二聲”等多種調式。多種調式的使用,豐富了音樂音響。這也是音樂從有調性走向模糊調性再走向無調性創作手法。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原本以“五聲”為主的調式,調性調式色彩被沖淡。
2.調性中心
從上圖(例23)我們可以看出,作曲家對調性的布局的設計,見下圖:
從上圖(調中心關系圖)可以看出該作品音樂調性方面的設計。首先,音樂屬于沒有明顯調性的作品,但不屬于完全沒有調性的作品。作曲家用多聲調式的技法來瓦解音樂的調性。在主要的調性音上,三個部分A、B、A1用小三度與大六度的調性設置。這種調性設置與傳統的四五度設置有著明顯的區別。在每部分單獨部分的內部,關系分別是:A部分的向上與A1部分的向下二度形成了“對稱式”的對比,中間部分(B部分),出現了五度的調性方向,這個五度跟作品B部分的內容有關,作曲家把調性走向了唯獨的一次屬方向。
3.民族調式基礎
如A部分的2—3段落處的七聲調式,可以被看為“加變徵升F變宮升CD的B角七聲調式”; B部分16-19段落處的六聲調式,可以被看為“加變宮升C的A羽六聲調式”;如A1部分23-24段落處的第一個調式,其可以被看為“B羽五聲調式”。因此,從整個調式來看,民族五聲調式的基礎是存在的,這樣的調式設計跟音樂的民族色彩的音響是密切相關的。
4.綜合調式/游移調性
綜合調式是在傳統多種調式的基礎上,將各種調式進行綜合,可獲得新的綜合調式。綜合調式是在傳統手法范圍內開拓新音響結構的有力手段。如上圖中每部分前面的多聲調式,都是其下面多種調式的綜合,這樣使音樂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對偏音的自由使用而獲得新的色彩。
(三)色彩性的非線性調性因素與線性泛調性因素
《悟》總體上是屬于泛調性的作品,從音樂調式音高的運用上來看,有兩種主要的手法,一是線性調性手法,一是色彩性非線性調性手法。線性調性手法屬于泛調性的范疇,而非線性調性的表現手法在該作品中表現得甚為突出,這又于音樂表現得內容與意境有關,作品中得“虛實”意境的塑造,比如說用純色彩性非線性來表現第一部分的“虛”,用線性與非線性的結合來表現“虛實”,純線性因素來表現“實”,再非線性與線性來表現再現前的“實虛”最后用非線性來表現“虛”,非線性與線性調性因素的結合使得色彩性表達成為一種必然,以下是該曲多種色彩性非線性因素表達得譜例,都有著極好且豐富得意境。
四、結語
該作品《悟》是房曉敏運用五行作曲技法寫作而成的作品,音樂本身是各種技術的目的與表達的終點,這就使得運用傳統技術的角度來分析該作品的調性具有一定的意義,意在傳統技術與五行作曲技術上找到一個“平衡點”,增添不同視角下的詮釋與解讀。
參考文獻
[1]房曉敏.五行作曲法湖[M].湖南: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賴海忠(1985—),男,廣東普寧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