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琵琶在我國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瑰寶,而傳統曲目則是琵琶音樂的根基與精髓。在琵琶的演奏與創作歷史進程中,越來越多的演奏者似乎更愿意去演奏新的作品,傳統曲目就顯得那么的稀少與珍貴。它們或許因為沒有絢麗的技法,沒有新潮的旋律,沒有嚴謹的曲式結構,沒有那么意義深遠,而被人們所淡忘和不愿演奏,但筆者卻認為其中也有很多的韻味和趣味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探索,無論是作為演奏者還是欣賞者,都需要將同樣的目光和關注給到傳統曲目上。筆者將從歷史背景、左右手技法、音色處理和舞臺演奏方面刨析《小月兒高》的演奏藝術。
【關鍵詞】瀛洲古調;《小月兒高》;演奏藝術
【中圖分類號】J63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092-02
【本文著錄格式】申紫瑄.琵琶傳統曲目《小月兒高》演奏藝術研究[J].北方音樂,2020,05(10):92-93.
一、《小月兒高》背景概述
《小月兒高》是我們現在意義上常作為琵琶傳統曲目《瀛洲古調》演奏中的第一首小曲《瀛洲古調》中最為廣泛流傳的七首小曲中的第一首,為了與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月兒高》區別,因而取名為《小月兒高》。這里有必要簡略介紹一下琵琶傳統曲目《瀛洲古調》。
瀛洲古調派琵琶演奏技藝發源并且長期流傳于上海市崇明島,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瀛洲古調派琵琶”也稱“崇明派琵琶”,是“瀛洲古調”琵琶曲和演奏技法風格的總稱,其創始人是清朝康熙年間寓居在崇明縣(現為崇明區)的賈公達。據清乾隆《崇明縣志》卷十六記載:“賈琵琶,字公達,居城北關內。善琵琶,故江以南呼為賈琵琶”。1916年,沈肇州編撰出版了《瀛洲古調》曲譜,內收曲目45首。由此開始,瀛洲古調派在傳承過程中不斷擴大影響,名動四海。1961年,劉德海先生在滬學得三首《瀛洲古調》帶回北京,從此《瀛洲古調》由南傳北,上了舞臺,進了課堂,劉德海先生成為推廣《瀛洲古調》第一人。因而,我們現在所學習和演奏的,大多是劉德海先生的版本。
二、《小月兒高》演奏技術分析
我們都知道,琵琶古曲中基本分為文曲和武曲,其實在《瀛洲古調》中也有武曲,即《十面埋伏》,瀛洲古調派的《十面埋伏》著重描寫了戰前的宏大儀式,并未對戰爭有過多的描寫,也是頗具瀛洲古調派風格的武曲了。而《小月兒高》則是其眾多文曲中的一首小曲,也是我們經常演奏、教學中最先演奏和最先教學的曲目。由于其短小精干,在琵琶的各類考級教材中竟然是三級左右,可見其演奏的技法并不復雜。但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其篇幅短小,技法簡單,才更加難以演繹,將其表達的意境完美演繹出來卻也是較為困難的。
(一)左右手技法的運用
以C調《小月兒高》為例,速度定為63。此速度幾乎與我們平靜時的心跳聲無異,首先樂曲開頭兩個la,分別為中音la和低音la。雖然只是摁音la和帶起la,如果不加以很好的控制,則會出現鉤到琴弦或者是左手將琵琶一弦摁在品上的噪音,這些都是非常忌諱的,也是非常破環氣氛和意境的做法。
第一個la樂譜標注要求用左手二指去摁弦,即我們最為容易操控且最有力的手指。在樂曲還未演奏之前,就需要我們小心翼翼控制手指,將它輕放在琴弦上,沒有任何雜音地放到琴弦上,再作彈奏。雖然樂譜上標出中強的記號,但不可太強,此時就需要右手配合,將食指彈出。而這個彈應該運用小臂將食指前傾到至少45度角,甚至更加貼近面板的角度,需要稍稍壓弦,再向幾乎垂直于琴弦的方向彈出,觸弦和彈奏出去的時間不可太短,否則會顯得尖銳和輕浮,而過長則會有雜音。必要時可以用大指加以支撐和控制,此音雖不可太強,但彈奏時應使指甲中部(切不可是指甲尖部)觸弦將la音厚實地彈奏出來,要求音色飽滿且能夠通過左手指尖感受到琴弦充分的震動,甚至是整個琴身的震動,右手也須感受到將琴弦壓下去的壓力感與彈出之后的震動感。并且右手彈出后,左手二指通過第一指關節發力稍作平行于品的揉弦,頻率不可過于密集,顯得悠然自得最好。隨后才是低音la,也就是一弦左手中指帶起,與第一個中音la不只是音區的不同,更重要是指法上的不同,如果將第一個la歸為“實”,那么第二個la則是“虛”,而這個音也切不可一筆帶過,隨意為之。也需要力度恰到好處,帶起后充分感受到琴弦的震動以及余音的延續,這些都是演奏時必須注意的要點。
雖然樂曲開頭只是兩個看似普通的la,但筆者認為“萬事開頭難”,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文化素養及音樂的感受力才能將其彈得既有韻味又有意境。兩個不同音區的la,不同演奏法的la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皓月當空、萬籟俱靜的夜晚,以開啟了整個樂曲的靜謐的氛圍,似乎將人帶入沉思、帶入平靜,帶入不可與人說之境地。
(二)音色的變化分析
如圖所示,這個樂句幾乎可以被斷定為過渡句,沒有鮮明的旋律。左手運用中指在四弦作帶起的指法,需要運用中指指尖,最為飽滿和最有彈性的那個部位觸碰琴弦,將四弦帶起,并且應該將四弦也就是最粗的那根琴弦充分地震動,類似于低音貝司的撥弦聲。筆者認為即使是這一個簡單的帶起,也是需要多加練習才可彈出優美、厚重、動聽的音色,而且在《瀛洲古調》中也是頗具特色的常用的一個指法——空弦帶起,需要仔細琢磨找好角度、力度和方向。
隨后是一弦輪指,應與四弦帶起la無縫連接,甚至是稍稍有一點重疊是最為悅耳的。即在四弦帶起的幾乎同時就要在一弦彈奏輪指la,但一定是帶起la在先,輪指la在后,這樣就可產生一種朦朧之感,在弦還在嗡嗡震動之時,就響起一弦輪指聲,相差一個八度的和音的效果就出現了。一弦輪指切記不可太用力,要做到弱而不虛,五個手指都需要快速過弦,但音不可過強,輪速也不可過快,要在節奏內不急不躁,恰到好處,尤其是雜音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