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從創作背景、音樂分析、演奏分析等方面著手,對劉希圣的《歡樂的火把節》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這首帶有彝族韻味的揚琴作品。
【關鍵詞】揚琴;歡樂的火把節;演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096-02
【本文著錄格式】孫瑜.揚琴曲《歡樂的火把節》的演奏研究[J].北方音樂,2020,05(10):96-97.
《歡樂的火把節》是由作曲家劉希圣創作的一首風俗性和色彩性都很濃厚的現代揚琴作品。整首作品以敘事的方式描繪了云南省彝族人民歡慶一年一度的古老傳統節日——火把節的演進和圖景。此作品曾獲得全國第五屆文藝匯演優秀獎及首屆“中國藝術節”大獎,也是全國藝術院校教材常規曲目。
一、創作背景
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人民的年節,即“火把節”,又稱為“星回節”。此節日源于對火的崇拜,通過火把節中的各種儀式進行祭祀和驅邪祈福,且“火”對當地人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是他們的保護神。在劉希圣的創作中,他用音樂描繪出云南彝族撒尼支系人們每逢節日時盛裝打扮,載歌載舞,狂歡共度這么美好的一天。
二、音樂分析
《歡樂的火把節》全曲共有180個小節,整首作品按照時間發展進行敘述,從“引子”到“如歌的行板”,到“節日的歡喜”,再到“火把節之夜”,最后是“節日的狂歡”。
(一)彝族音樂元素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四川省、貴州省和廣西省,他們擁有自己本民族所特有的語言——彝語。
在引子部分,《歡樂的火把節》以民族調式中“1 3 5”三個音為基礎組成的琶音,并作為主題旋律貫穿著全曲;樂曲中不時穿插bE、#F和#G等變化音,顯現出民族化的特征音階,且蘊含著濃厚的彝族韻味。
(二)曲式結構
《歡樂的火把節》是一首帶有引子的變奏曲式。
三、演奏分析
(一)引子
引子部分,旋律稍顯自由,勾畫一幅鳥叫聲、潺潺溪水聲回蕩在山谷間的“圭山的早晨”情景。故而,在演奏時琶音的力度不宜過強,每個音要保持均勻、連貫,琶音與輪音銜接要自然,輪音要密。之后的撥奏是“竹撥”的演奏技法,即用琴竹尾部撥響琴弦,以此模仿山谷里的鳥叫聲(見譜例1)。應當注意的是,在撥奏時,琴竹尾部應當稍稍傾斜一些,避免演奏出的聲音略顯單薄,避免連帶出其他琴弦的聲響。其中#F是倚音,從基本樂理知識角度來看,與G應該是先后出來,但是筆者認為這兩個音應該同時演奏,雖然音響效果上不太和諧,由于每只鳥兒發出的音頻不用,音高也不相同,如果同時鳴叫有可能不和諧,也不符合本曲的意境。
之后第13小節標有“自由地”的地方,有學生使用的是雙手交替的演奏方法(多數以右竹法進行演奏)。筆者認為,這里可以看作是在演奏雙聲部,左手演奏主旋律音,右手使用連竹的演奏技法(見譜例2)。此種演奏的益處在于:避免了原譜出現的大跳,提高了音準的準確率;突出了左手的旋律音,可以更好地模仿溪水潺潺的意境。
(二)如歌的行板
本段音樂較為抒情,是由三個8小節的樂句組成。第一樂句(見譜例3)有三種演奏技法可供選擇:(1)按照譜面的竹法即裝飾音和輪竹進行演奏;(2)使用“揉弦”的演奏技法,演奏之前需要將高音琴碼上最低音音的右邊定成小字一組e的音高,在演奏時,左手將此音的左邊往下摁到小字一組g的音高再松開(此方法類似于古箏在演奏F和其他變化音);(3)使用“滑抹”的演奏技法,需要提前準備一個滑音指套戴在左手中指上,滑抹小子一組e這個音,通過滑抹來改變琴弦的有效弦長來演奏出想要的音高。無論使用何種演奏技法,都是為了展現音樂中不同的韻味。
在演奏過程中,每8小節音樂情緒都上升一個臺階,速度也可以隨之加快。可以看作是美麗的彝族姑娘在跳著獨舞,引得村里的姑娘們一個個都來了,都加入了舞蹈中,舞蹈的音樂由此越傳越遠。
(三)節日的歡喜
本段音樂旋律活潑、歡快。括號里的伴奏是樂隊伴奏的主旋律,可以看作是鄉親們聽到了舞蹈的音樂后,相互吆喝著打算聚集在此,都躍躍欲試,想要一決高下。進而斗舞開始了,最先出場的是女子群舞,旋律出現在中高音區;緊接著男子群舞也出場了,旋律出現在低音區,力度要稍重,體現男子的剛勁有力,與女子舞蹈是截然不同的。
之后轉入g小調,雖然是降B大調的調號,很多演奏家在出版刊物時都提到“轉入降B大調”。但筆者認為,這里應該是同名大小調的轉調,從G大調進入g小調,音樂也隨之變得詼諧、幽默起來。主題旋律在16小節之后回到了G大調上,這里要注意音樂情緒的推進是逐步高漲的。故此,在大小調互轉的過程中要注意音樂情緒和音色明暗的對比。
第118小節——124小節之間(見譜例4),筆者建議使用“左竹法”演奏,目的是為了避免演奏過程中琴竹在中音區與低音區之間的交叉,演奏時每個音出來的效果要清晰、有顆粒。
(四)火把節之夜
本段旋律是整首作品的華彩段落,音樂可以處理得稍自由些,演奏時琶音要有力度,情緒飽滿,富有激情。有部分演奏者在演奏本段時,做了抒情處理,意為安靜的夜晚,月光溫柔地灑在大地上,因此音樂也應隨著這樣的月夜變得舒緩。其實現實生活中的篝火晚會,當火把燃燒起來時,整個夜空也被點亮了,人們的思緒也隨著火把一起燃燒起來,內心應該是興奮的。所以,當左手只手輪音演奏、右手分解和弦演奏時要隨著音樂一起流動起來,演繹出人們激動的情緒。在之后反竹演奏的4小節旋律中,情緒應當稍稍舒緩一些,音色表現得柔和一些,為最后一段“節日的狂歡”作鋪墊。
(五)節日的狂歡
本段旋律是整首音樂作品的高潮,其中五拍子的節奏要給予強調。一般的五拍子是組合節拍,通常為3+2或2+3;這里的五拍子在演奏時需要在第1、4和5拍上加重音,是彝族特有的舞蹈節奏。在演奏時,力度和情緒要一直保持在亢奮的狀態中,也要注意樂譜中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之間的節拍互換和重音位置的不同。最后的琶音以ff的力度一氣呵成,意味著人們在熱烈的狂歡氣氛中結束了有紀念意義的一天。
四、結語
《歡樂的火把節》旋律優美、富有民族特色,近年來深受各地考級考生的推崇,也是揚琴專業本科生入學后學習的作品之一。通過學習和分析研究這首作品,可以更好地掌握作品中的彝族韻味,合理地運用音樂情緒更好地演繹作品。
參考文獻
[1]馬昭艷.揚琴獨奏曲《歡樂的火把節》作品與演奏技法剖析[J].濟寧學院學報,2012(10):71-74.
[2]李玲玲.揚琴六級考級曲目《歡樂的火把節》的演奏方法[J].樂器,2004(4):43-45.
[3]王楚蕓.對揚琴少數民族音樂風格作品的探討--以四首少數民族揚琴樂曲為例[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7.
[4]敖慧敏.云南彝族火把節現代傳承的困境與對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34-38.
作者簡介:孫瑜(1991—),女,漢族,安徽繁昌,碩士,銅陵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