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縱觀當前音樂教材不難發現,合唱教學的比重還是相當大的,可以說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到了中高年級,音樂課本中有超過半數的合唱歌曲。因此,要提高小學音樂多聲部的教學質量,從低段起就要不斷給學生營造多聲部的感受氛圍,引導學生參與到多聲部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去,讓學生逐步建立多聲部的概念。為中高段合唱的教學奠定基礎。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概括和闡述了低段多聲部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低段音樂;多聲部教學;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0-0133-02
【本文著錄格式】劉達文.樂學樂教巧運用,天籟童聲凈心田——談小學低段多聲部教學策略[J].北方音樂,2020,05(10):133-134.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完善,國家對音樂學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課程變得豐富多樣,音樂課堂更加地追求精、特、美,更多的關注學生主體的發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歌唱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最容易普及、參與人數最多的藝術表演形式。縱觀當前小學音樂教材,不難發現合唱歌曲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重,尤其到了中、高年級,合唱歌曲占到歌曲總數的一半以上,這也說明了合唱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大多數音樂老師來說,想要教好合唱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學生合唱能力的培養也是需要慢慢積累的。因此,從低段起就應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把多聲部的和聲意識和理念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為孩子打開合唱的大門,讓他們盡早走進合唱,從而來為中、高段多聲部的學習夯實基礎。
一、為學生營造多聲部的感受氛圍
在小學音樂課本上,還是有許多供學生欣賞的合唱歌曲,比如《小白船》《親親紅領巾》《猜調》。教材中所選用的歌曲大多旋律肢體清晰,聲部分明,在欣賞時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養成一雙會聆聽的耳朵。現在學習的渠道豐富多彩,除了課本上提供的一些合唱歌曲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搭建平臺,觀摩一些身邊合唱隊的練習與演出,或是引進一些優秀的國內外合唱作品,有選擇性地供學生欣賞、鑒析,讓他們近距離地感受合唱的和聲之美,在聆聽中慢慢培養興趣。在賞析的同時可以讓他們對比與平時齊唱時旋律織體與和聲效果的不同。有意識地接受一定的感官刺激,讓他們由淺入深地體會到和聲的和諧、變化和豐富的內在之美,從而初步感受合唱藝術的魅力以及和聲效果所帶來的聽覺沖擊,漸漸地一旦對合唱產生了興趣,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他們就會自覺、認真地投入進去。
二、為學生創設多聲部的感受機會
(一)純節奏的練習
(1)給出固定的節拍,把全班分成若干組,每小組在同一拍點上進行不同節奏型的反復練習,以此來形成不同聲部的重疊,讓學生感受不同聲部錯落有致的進行。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聆聽,同時也鍛練了他們對節奏的把控能力。
(2)師生進行合作,教師用鼓敲出穩定的節拍,學生在恒拍感的作用下進行即興節奏的問答,例如:
(3)聲勢: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教師給出恒拍,學生做不同節奏的聲勢練習。根據不同的聲勢,感受節奏的起起伏伏。
例如:學生1 手 ? 手 ? 腿腿 ?腳 ? 手 ? 手 ? 腿腿 ?腳
學生2 腿腿 肩肩 腳腳 手手 ?腿腿 肩肩 腳腳 手手
(二)歌曲節奏的練習
低年級的歌曲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相對來說都比較簡單,這就留給了教師更大的創作空間。歌曲與節奏組合的多聲部練習是進行合唱的預備階段,在低年級再適合不過了。二聲部的誦讀是一種很有效的體驗多聲部的方式。把學生分組,通過聆聽、合作,感受不同節奏型配合下形成的此起彼伏的音響效果,學生能夠初步感受到多聲部音響效果的豐滿。接著,可以讓二聲部的誦讀變成歌唱與誦讀配合的方式,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歌唱中感受多聲部,又可以避免由于年齡小、音準尚不穩定而帶來的聲部混淆現象。
例如:蘇教版一上《小螞蟻搬米粒》,根據歌曲的情境,為歌曲加入了螞蟻搬東西的口號聲“嗨喲”與歌詞進行二聲部的配合。這個擬聲詞相對低沉,與歌曲的音色形成了較大的對比,在分組誦讀時能夠聽到很有層次的兩個聲部在重疊進行,學生能在相互合作中感受到多聲部肢體的豐滿。
在學會演唱后,可以進行演唱與誦讀的配合,讓學生在演繹好自己聲部的同時學會聆聽另一聲部,漸漸樹立多聲部的概念。
三、在律動表演中感受多聲部織體的變化
律動是低年級的學生特別喜愛的一種表演形式。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紀小,天生活潑好動,擅長表演,而且他們的視覺感知往往要比聽覺感知快。可以讓他們在律動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樣,在多聲部的音樂學習中,可以從他們喜歡的律動著手,通過分組律動、表演幫助學生感受作品中多聲部的不同形態及特點,感受到多聲部織體帶來的音響效果和豐富的表現力。
(二)通過律動,讓學生“看”到各聲部之間的旋律特點
在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很容易被主旋律或旋律性強的聲部所吸引而忽視了另一些聲部,此時可以通過律動來分組,讓學生“看”到各聲部之間的聯系。
例如:在欣賞蘇教版二上《搖籃曲》時,可以把全班分成三大組。當優美的旋律響起時,全班坐著靜靜聆聽。當聽到女高聲部出現時,第一組學生起立律動;當聽到女中聲部出現時,第二組學生坐著雙手舉過頭頂律動;當聽到女低聲部出現時,第三組學生蹲著把手放在胸前律動。通過這樣高低錯落的動作,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各個聲部的交叉。
(三)通過表演,讓學生“聽”到多聲部之間的互動交流
在律動表演中,不僅要讓學生“聽”到各聲部音樂的進行,更要讓學生感受到多聲部織體的互動交流。合唱本身就是聽覺的藝術,通過肢體動作可以讓學生在律動中感受音樂,在相互配合中聽到聲部交匯而產生的和聲美。
例如:欣賞《在鐘表店里》時,一段描述鐘表的音樂把鐘表店里的小鬧鐘、大擺鐘、石英鐘、布谷鐘發出的不同聲響交織在了一起。在欣賞這段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四組,分別用不同的動作和聲音模仿相應的鐘聲。先由老師帶領學生在相應鐘表出現的地方加入相應的鐘聲,漸漸地學生熟悉音樂后,讓他們數好拍子,自己在相應的拍點加入。隨著鐘聲一點點的疊加,此起彼伏的聲響響徹教室,當四種鐘聲交織在一起出現時,仿佛就是一場交響盛宴。學生在不同的鐘聲中也“聽”到了各聲部之間的交相輝映。
(四)歌曲與固定音型多聲部的配合
“固定音型”源于意大利文“Ostinato”,主要用于伴奏聲部,意指一個音樂動機或小型樂句不斷重復貫穿于一段音樂或全曲中。
例如:蘇教版二下《乃喲乃》一曲,當學生把曲調唱會后,一開始可以由教師加入1 5這個頑固伴奏型跟學生進行配合,等學生適應了這種歌唱方式后,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演唱,以此來感受到多聲部的存在。
這種歌曲與頑固伴奏形成的多聲部演唱,尤其適用于低段的學習。學生從頭至尾使用固定的音型為歌曲伴奏,降低了難度,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多聲部的和聲效果。簡單、易學、有趣,不僅能夠在低段幫助學生夯實合唱基礎,還能讓學生體驗到合唱所帶來的藝術魅力,學生樂在其中。
(五)借助卡農培養學生多聲部的演唱能力
卡農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種多聲部演唱形式,也是發展合唱的基礎練習。卡農又稱之為輪唱,所謂“輪”就有滾動的意思,是由兩個、三個或四個聲部先后相距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演唱相同的旋律,形成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音響效果,最終結尾統一結束。
1.加強誦讀卡農的練習
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音高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地磨合。這時候,我們可以從一些簡單的童謠、兒歌的誦讀入手,通過輪誦讓學生感受到多聲部的音響效果。結合輪誦讓學生對比與平時全班齊讀的區別時,學生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連綿不斷,此起彼伏”。
例如:在誦讀蘇教版一下《亮火子蟲》時,在教師響板的敲擊下,先全班完整誦讀,然后師生配合,師晚兩拍讀,讀完讓學生說出異同,學生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老師晚了兩拍出來,然后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嘗試卡農的練習。開始的時候,兩個組的學生老是聽到另一個聲部就停下來,互相影響,或是與另一組一起變成齊讀。漸漸地,通過一遍遍地練習、配合,兩個組的節奏讀得越來越好,在老師響板的伴奏下就形成了錯落有致的二聲部誦讀。
2.加強簡易的二聲部輪唱練習
輪唱是合唱的一種形式。通過輪唱要讓學生在演唱時學會聆聽另一聲部的演唱,既互不干擾,又能做到相互和諧、統一,這樣才能形成此起彼伏、錯落有致的和聲效果。這種演唱形式的改變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演唱興趣,同時也為中、高年級多聲部的演唱打下了基礎。
(六)加強中斷卡農和連續卡農的練習
卡農又叫輪唱,互相模仿、互相追逐有中斷卡農和連續卡農之分。中斷卡農也叫回聲卡農。當教師表演一個節奏型時,學生緊接著模仿,之后教師再表演一個節奏型時,學生再接著模仿,此起彼伏,連綿不斷。教師在表演的同時可以給學生提示,以此來方便學生銜接,同時也有助于表演的整齊性。學生要像回聲一樣,緊密地銜接,表現出音樂美。
連續卡農相對于中斷卡農來說要稍難些,在保持恒拍的前提下,教師連續表演新的節奏型,學生在規定的拍點進入模仿卡農。兩個聲部相互交錯,各自要不受干擾,很好地演繹自己的聲部,保持自己聲部的獨立性,使兩個聲部交相輝映。
在二聲部卡農配合好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水平,還可以再進行三聲部、四聲部的卡農練習。
(六)利用柯爾文手勢進行和弦的訓練
從單音到雙音再到三和弦,可以借助柯爾文的手勢提醒進行練習,這也是合唱的一項基礎訓練。先把學生分組,教師用柯爾文手勢提示音高,在保持第一個音的音高后,教師變換手勢,加入第二個音的演唱,在保持好雙音的基礎上再加入第三、第四個音。如此循環,教室里響徹著豐滿的和聲美,學生能夠感受不同音高帶來的聽覺沖擊,同時也訓練了他們的音準,從而為中、高段多聲部的演唱鋪路。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2]小學音樂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劉達文(1991—),女,漢族,江蘇常州人,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紫云小學,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