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年

在頭條上看到一個問題:“你有哪些好習慣,又是怎么養成的?”本來我對這樣的問題不會多看,但不經意掃到其中一個回答,答主說自己無論工作日還是節假日必定會7點醒來,然后起床從不賴床,這樣的習慣已經七八年了。起床后順手看一下央視新聞,把前一天的精華信息都了解一遍。這個習慣帶給他的好處就是他對社會的變化特別了解,工作上的行政考試也從來難不倒他,難得的是孩子也跟著受到了積極影響。
我忽然意識到,好的習慣并不是為了變得多優秀,而是自己在那些好習慣中可以得到實打實的好處。而且,好習慣并不是某些大而空的志向或目標,就像“勤讀書”、“愛思考”、“體諒別人”;而是具體而微的小細節,比如:如何早起,起來做什么;閱讀時一定會準備好筆和紙;吃完飯順手將碗刷了,等等。
其實我也有很好的習慣,就是不喝冰水、不吃冷飲、熱水泡腳。這個習慣來源于十幾歲時鬧過的一場胃病,那時從不忌口,什么過癮吃什么。父母也經常數落,當時只覺得煩。直到鬧病,胃疼起來什么都干不下去,才忽然明白,身體是自己的,有些事情父母可以幫忙做,但疼痛誰也代替不了。身體恢復后,我自覺變得不吃涼物,不是不愛吃,而是清楚放縱的背后是債務。不止是不吃涼物,其他需要節制的事情我也做得非常好,比如幾乎從不熬夜,必須做的事情不會拖延,否則會越積越多,人很容易崩潰。有朋友就很羨慕我,并問我如何培養好習慣,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人只有在愿意為自己負責,同時意識到只有自己才會真正愛自己的時候,好習慣自然就慢慢養成了。
朋友琳琳的好習慣是在刷手機的時候從不玩游戲,也不會連續刷手機超過兩個小時,因為盯著屏幕時間長了眼睛和脖子都特別不舒服。現在她把這個好習慣又細分了一下,比如刷手機時不看那些容易引發情緒的、毫無營養的“爽文”;對于喜歡看的懸疑電影解說每次盡量不超過三個;她還設置了一個“一小時鬧鐘”,周末或假期宅在家里時,鈴聲一響她就放下手機去活動:伸個懶腰,煮杯咖啡醒神,洗一件衣服,澆一盆花,蹲在地上仔細擦一小片地板。這一來對健康有益,二來不讓自己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沒。許多時候她會發現,身處現實世界哪怕只是蹲在平臺上觀察一片植物的葉子,也比沉溺于虛擬世界更能獲得能量,因為前者是“連接”的,后者是“斷開”的。
另一個朋友小西,她的好習慣是“每天都比昨天少吃一點點”。小西說,與其將這句話看成是為了保持身材而不得已為之的、稍帶痛苦意味的措施,她更愿意將它理解為“夠了就好”。是的,不在多,只在夠;不在為難自己,只在放棄那些“多了不多,少了不少”的無用之食(物)。以前小西的體重有點高,非但穿衣不好看,自己也覺得非常不精神。自從她學會了每天比昨天少吃一點點,胃的空間慢慢縮小了,再加上細嚼慢咽,相對較少的食物便可裹腹。一個多月下來,她在只干家務活、慢走而沒有另外增加體育鍛煉的情況下,體重就減了四公斤,且沒有特意節食的難受感。這讓小西信心倍增,從而在其他方面也學會堅定“夠了就好”的原則,比如不囤太多衣服,交友也不在多,只交有獨特見解的,旅游不肓目、只去內心認為真正該去的地方,等等。
也許你也擁有一些好習慣而不自知,也許你還沒有養成足夠的好習慣,這都不要緊。要緊的是,生命是自己的,只要對自己的生命和發展有益的做法,我們都要去嘗試一下。我不太贊成“堅持”一詞,因為好習慣的養成是發自內心的承認和遵守,并不是為了堅持而堅持。好習慣也不在多,而在精,十個想起來才實行的“好習慣”不如一個一以貫之的好習慣。讓我們從愛自己開始,去養幾個好習慣吧,余生有它們的陪伴,我們便可以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