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聯覺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以謝赫六法作為研究范例,進行詳細闡述,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即何謂聯覺、音樂與繪畫的聯覺關系—音畫交融、以謝赫六法為例探究音畫聯覺,希望為聯覺理論添磚加瓦。
【關鍵詞】音樂;繪畫;謝赫六法;聯覺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244-02
【本文著錄格式】趙倩.音樂與繪畫聯覺關系淺析——以謝赫六法為例[J].北方音樂,2020,05(09):244-245.
一、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
聽覺藝術是以音響為組成要素,用符合一定客觀規律進行組合形成音樂,最終作用與人身上的藝術形式。有人曾這樣解釋聽覺藝術,“聽覺藝術是用有組織的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實踐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聽覺藝術當中,創作者運用音響或語言符號來塑造藝術形象,這其中所蘊含的主要的音樂審美信息通過振動的形式,傳遞到人耳的聽覺器官當中。因此,聽覺性是聽覺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最主要的特征。在聽覺藝術當中,極具代表性的,便是音樂。音樂是將音響以有組織、有規律的形式來表現的,這些音響便構成了音樂要素。這些音樂要素包括節奏、調式、旋律、和聲、曲式結構等。是訴諸于聽覺的藝術,要靠聽覺感官來感知、
“視覺藝術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直觀的、形象的藝術”。今天所要闡述的視覺藝術主要是繪畫理論。繪畫藝術藝術是一種直接為人觀看和欣賞的藝術形式。視覺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最顯著的特征是視覺性,視覺藝術用線條、色彩、造型等視覺語言塑造藝術形象,最終都是訴諸于觀賞者的覺感官的,從而獲得審美感覺。
視覺與聽覺,是人類重要的兩種感覺,這兩種感覺也經常在生活中同時出現,或者由一者引發另一者,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當中稱之為聯覺。
二、音樂與繪畫的聯覺關系——音畫交融
聯覺"此詞來自于希臘語“Synaesthesia”,是指通過刺激個體的某個感官或感覺區域,從而引起其他感官或感覺區域反應的一種生理或心理現象。彼得羅夫斯基認為“聯覺是在刺激一個分析器的影響下產生另一分析器所特有的感覺”這種現象被稱為聯覺,即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活動。最常見的聯覺活動就是視聽之間的聯覺。
在欣賞藝術作品當中,經由聽覺器官與視覺器官的作用下,結合一定的審美要素從而構成了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但不同于感受器官之間相互區分的關系,在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之間,并非是相互孤立的兩種藝術,二者一直有著某種相互呼應。它們之間的微妙聯系也在眾多藝術家探索性的藝術作品中得到驗證。總結前人經驗,筆者認為,視聽聯覺即音樂繪畫之間的關系,就是運用聽覺感官與視覺感官之間信息的溝通、傳輸,在二者之間產生的感覺共鳴。對這種共鳴之處的描寫,在謝赫六法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三、以謝赫六法為例探究音畫聯覺
在謝赫六法當中,例舉出了六種方法來對繪畫過程中,如何表達對象的內在精神、外在形象;畫者對對象的感應與反饋;畫作的構圖與臨摹的要義進行了全面概括性的論述。在其相關理論當中對其六種方法的詳細論述可以說是架構起了畫作本身與畫者本身內心溝通與共鳴的一座理論橋梁。
在音樂當中,《樂記》開篇所提及的“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充分說明了外在事物與樂者本身的共鳴體現。這種共鳴之處恰好說明了音樂與繪畫之間的共同性,即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因此,繪畫與音樂之間所形成的聯覺現象,也能夠在謝赫六法上得到體現。
(一)氣韻生動與音樂旋律的關系
氣韻生動,為謝赫六法的核心,也是其第一法。對氣韻生動法,應先解讀“氣韻”二字。氣之理念源于中國古代人們對于宇宙自然及生命成生的認識,我們理解氣韻生動中的氣應是無形的氣,這種氣是事物運動之理、生命生活之原,是蘊含在形體之中,感知在形體之外的。最初對于氣的論述,往往集中于人體本身,這種無形的氣,也突出了“氣”本身所具備的生命之意。在繪畫中,“氣”由無形之意轉而成為繪畫的有形之體,通過畫中諸元素進行共同體現,最著名的,則為留白之法。氣韻的韻,有風之意,是由無形的氣所形成的更加無形的存在。氣運而成風,按古人理解是統領萬物的氣所鼓動而為。韻相當于無形,相當于氣勢中的間隔轉折,相當于性情,是“觀其風骨”中的風。風依歸于氣勢的運動。在運動的轉換起伏之間,可謂風韻的意思。在繪畫中有形的連續相間的呼應之中,無形之形是韻最為合適的解釋。氣韻在運動的過程中,構成了一種動態的模式,這種動態的模式則為“氣韻生動”后兩字的解釋。由此看來,“生動”二字,“生”為動詞。“動”為名次,由氣的運動產生韻,在這產生的過程當中,由于視知覺的整體把握以及對各個元素的覺知,在結合主體的過往經驗之后,動感由此而來。在謝赫六法當中,“氣韻生動”是第一法,也是核心之法。
在音樂當中,旋律是通過音符高低、節奏快慢、時值唱段等音樂元素組成的,在這些元素的協同作用下,旋律也呈現出起伏律動。在旋律進行的過程中,音符之間的時值唱段,節奏拍點之間的快慢關系,音符上下的音高結構,音色變化的轉化運用都構成了聽覺藝術當中的“氣”。當音樂開始響起,隨著知覺的整體把握,這些單個的、簡單的音樂元素也漸漸由時間串聯起來,成為調性、和聲、配器等綜合多元的聽覺感受,這些旋律元素便開始由“氣”成為“韻”。并且出現了旋律的動感,形成“氣韻生動”的過程。
(二)骨法用筆、經營位置與音樂節奏的關系
骨法用筆法,是指畫法的用筆方法是畫畫要“以相骨法”為法。這里的骨法的骨就是形質,也就是具體人物。骨法的法,是“相骨法”的方法。骨法用筆不是要求寫實之法,畫具體的形質即所謂寫實的方法,面對真實的具體人物結構,用筆法去如實的表達其結構,不是骨法用筆法的所旨,所指的用筆方法,是以相骨的方法去用筆。其實就是以相骨的方法畫畫。筆法在這里就是畫法。
經營位置,這一法是相對于前幾法的總和,是重點體察畫面的精神風骨。氣韻的秩序,感應所繪畫的類相與面貌。擺布線紋與飾色的關系等。這一法以察跡為主要方式,察視人物的行態情姿以感應并經營繪與畫,形與象與作品的相合相溶。經營位置是以變化去營造形象。
通過以上兩種方法的描述能夠看出,在此處的謝赫六法側重于要求畫者以靜的狀態來感受外在事物其“形”的特征,并且抓住其特征要點,如實表達其結構。通過這兩種方式,能夠側面描繪出對象的大致特征。
在音樂當中,同樣也存在以外在事物“形”的特征把握方式,即音樂的節奏。音樂的節奏有快慢之分,有斷續之間。音樂當中節奏快慢的速度成為音樂最堅實的“骨相”,同一首作品用不同節奏演奏則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音樂風格。同時,對音樂節奏的規劃也直接影響到了音樂作品其本身的含義。例如在交響套曲當中,則規定了四樂章的結構,依次是快板、慢板、中快板、快板。在這四個樂章當中速度的劃分是有其規范化分的,這也恰好等同于經營位置法則。
(三)應物象形、傳移模寫與音樂曲體結構的關系
應物象形是繪畫的進行中感覺的方法,在感覺具體的形質中,以身心體驗其“風骨”性態。形質是具體局部的,形象是整體合成的,以古人的理解“凡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一形質為體,用以成形象。
傳移模寫一法當屬繪事的收尾,是最后的觀察體驗結段,也是品鑒作品的方法的開始,當然也是學習繪畫起始的方法。傳移模寫法,有學者認為“傳移模寫”四字,普通多解為臨摹。其實此中大有講究,并非臨摹一法。竊意此四字,乃各為一法。認為傳者師之所授,是第一工夫;移者臨摹古人稿本;第三則更進一層;第四,三法既熟后而寫生寫意。
無論是應物象形還是傳移模寫都是從總體上構架一幅作品的,恰如音樂中的大骨架即作品的曲體結構,音樂的曲體結構就是整個作品的框架,想要完整地了解一部作品,必先從其曲體結構著手,是樂段結構、單三還是奏鳴曲,兩者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兩者之間能產生聯覺的基礎。
(四)隨類賦彩與音樂裝飾音的關系
隨類賦彩一法屬于繪之法,應該是在骨法用筆與應物象形的意象感應后,進行施色賦彩的方法,施涂顏色的方式是歸類比賦,以類生彩,以心生賦。這一法亦如前三法同,既是體察體味方式,又是與具體施示并舉著。
從其字面意思即可看出它恰如音樂中的裝飾音的應用,起到點綴、加花、修飾、補充之作用。最典型的如音樂中的倚音、波音、顫音等。二者之間相得益彰。
四、結語
無論是繪畫還是,在感受過程中,視覺與聽覺所引發的心理反應最終落點依舊是在人本身的內在規律上,對視覺藝術規律與聽覺藝術規律的探尋過程也就成了殊途同歸的方式方法。謝赫六法的內涵是探究在繪畫過程當中如何借用人本身的視覺內在規律進行創作,視聽聯覺的產生則進一步將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進行關聯。因此,謝赫六法實際上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對視聽聯覺進行陳述,通過視覺內在規律的剖析,關聯到聽覺內在規律,搭建起了一座新的連通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的橋梁。
參考文獻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今譯[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承載譯注,1999.
[2]五代譚峭.化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6.
[3]宋朱熹.四書集法[M].長沙:岳麓書社,1986.
[4]任繼愈.老子新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赫伯特·澤特爾,趙淼淼譯.實用媒體美學——圖像、聲音、運動[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6]阿納森,鄒德儂.西方現代藝術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7]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西洋音樂的風格與流派[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
[8]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5.
[9]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6.
作者簡介:趙倩(1997—)女,漢族,寧夏銀川,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音樂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