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愛德華·格里格自幼學習音樂,他的作品有強烈的挪威民族風格,他的音樂創作也有獨特的研究價值。本文重點研究格里格作品中對于教會調式的運用,使讀者對格里格的音樂由更加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格里格;教會調式;民族風格
【中圖分類號】H624.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9-0255-02
【本文著錄格式】葉曉舟.論格里格藝術歌曲中教會調式的運用[J].北方音樂,2020,05(09):255-256.
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生于1843年,死于1909年。他六歲和母親學習鋼琴,九歲就開始作曲的嘗試。格里格十五歲時,父親帶他去旅行,挪威大自然的景色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858年——1862年,格里格在萊比錫接受了專業音樂教育,于1864年返回祖國。從此,格里格不斷從祖國的土壤和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從六十年代后半起,他的創作開始顯露出日益增強的挪威民族風格。
挪威的專業音樂活動在中世紀時基本屬于教會范圍內的活動,它的音樂知識大部分來源于教會,所以教會調式就成了民間音樂所使用的調式。在格里格的藝術歌曲中,常常會運用教會調式。
如作品《晨露》中的6——10小節旋律聲部。
樂曲為C大調,在上例中出現了C大調的降Ⅶ級音bb,符合混合利底亞調式大調降Ⅶ級的規律,由此可見格里格在此運用了混合利底亞調式。
上例是剛才藝術歌曲《晨露》的第19——21小節,此時樂曲已由C大調轉入c小調,并出現了c小調里的升Ⅵ級音?a,符合多利亞調式小調升Ⅵ級的規律,由此可以判斷格里格在此運用了多利亞調式。
在藝術歌曲《搖籃曲》中,從樂曲開頭到第10小節第一樂段結束,譜例如下:
整個樂段的音階排列為#FGABD#F,此音階為D大調Ⅲ級音階,由此可以判斷格里格在此運用了弗里幾亞調式。
在作品《朗希爾德》中的第74——76小節處:
在這里,樂曲回到主調F大調,音階排列為GA?BCEF,出現了F大調的升Ⅳ級音?B,符合利底亞調式大調升Ⅳ級的規律,由此可見格里格在此運用了利底亞調式。
下例為作品《早安》的第11、12小節。樂曲本身為D大調,格里格在將D大調的Ⅶ級音#C變為?C,切合了混合利底亞調式大調降Ⅶ級的規律,因此可以看出此處運用了混合利底亞調式。
而在作品《Love》中,樂曲從一開始就運用了多利亞調式,譜例如下:
從上例看出樂曲以Ⅱ級音Re開頭,一直到第六小節結束,音階排列為DEFGABC,符合多利亞調式的規律,可以判斷運用了多利亞調式。
由此可見,在格里格的藝術歌曲中,有很多地方運用了教會調式來體現傳統的挪威民族風格。格里格是挪威民族樂派當之無愧的璀璨之星,他這些富有民族風格的作品也將永遠被后世銘記。
參考文獻
[1]周靜,劉丁嘉.格里格鋼琴套曲《挪威舞曲》No.2民族性音樂風格特征探究[J].北方音樂,2018(24).
[2]趙宏偉.格里格藝術歌曲創作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08.
作者簡介:葉曉舟(1985—),女,漢族,安徽合肥,安徽藝術職業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研究方向:作曲理論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