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學 張雨馨

秋收的田野遍地金黃,一垛垛青稞散落其間。在拉薩市林周縣松盤鄉,群山環繞的1.05萬畝田地上,西藏自治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號角吹響。
2019年,西藏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達到58萬畝,超過過去3年任務的總和,以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一江三河”流域為中心,在7個地市53個縣區鋪開;投資首次突破10億元,達到13.83億元。
提高地力多打糧
“土地措施和水利措施一完善,畝產增加二三十斤問題不大。”林周縣副縣長旦增說,松盤鄉的這1.05萬畝地目前畝產在550~600斤,在全縣屬于中上等。土地整體肥力還不夠,主要是因為田間水利設施不健全;地塊形狀不規則,不利于機械化操作;耕作層比較薄,一深耕深松鵝卵石就會翻出來。
立在田間的項目介紹牌上寫著,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客土改良、修建支渠斗渠、建機耕道、種植樹木。項目完成后,力爭達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農機先進適用、優質高產高效”的目標。
林周是西藏第二產糧大縣、拉薩市第一產糧大縣。旦增說,全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24萬畝的1/4,平均畝產700斤左右。
在日喀則市薩迦縣扯休鄉加瓊村,村支部書記旺堆家里原來有45畝地,分成零零散散的很多片,形狀不規則,而且凹凸不平。2018年,村里開展了現代農業青稞生產基地項目,土地經過平整,小塊變大塊,大塊連成片,不僅每畝增產50斤左右,而且由于去掉了過多的田埂和閑置的邊角,他家還多出來15畝地。
2019年,薩迦縣在扯休鄉建設萬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示范基地。項目區位于拉洛灌區,9月30日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區工程下閘蓄水,庫容3.55億立方米,為灌區提供充足的水源。
“效益肯定沒問題,每畝起碼增產50斤。”薩迦縣副縣長次仁羅布充滿信心。該縣2012年以來建設高標準農田近6萬畝,畝產平均提高10%左右。
按照2014年國家頒布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基本農田、實行永久保護的耕地;建設內容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等。
“通過這些措施,青稞畝產七八百斤沒問題。”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牟文虎說,目前全區畝產平均為五六百斤,因此增產潛力較大。
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全區共建設高標準農田257.08萬畝。其中,2016—2018年,建成66.08萬畝,國家投入資金15.8億元;“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項目區農業生產能力顯著提高,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6.85萬畝,新增糧食產量457.5萬斤。
投入穩定增長
日喀則市素有“西藏糧倉”美稱,農作物常年播種面積達139.67萬畝,約占全區總播種面積的1/3,糧食產量占全區40%以上,居全區第一。
日喀則市農業農村局規劃項目科科長扎西羅布介紹,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95.02萬畝,分別由農牧、農發、國土三個部門實施,資金渠道不一樣,投資標準也不同,畝均投資600~3000元不等。
“2019年要求四大措施到位,水利、林業、科技、田間道路都要到位,缺什么補什么,重點是提升耕地質量。”日喀則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農科所黨組書記拉吉說,市里統籌5億多元資金,高標準農田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畝2300~3000元。
牟文虎介紹,2019年是由農業農村部門統一管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第一年,結束了以前由發改、財政、國土資源、水利和農業五個部門共同負責的“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國家給西藏的補助標準是最高的,每畝2384元,高于全國平均1500元的58.9%,體現了中央對西藏的特殊關心和照顧。
確保糧食安全
“根據西藏特殊的地理狀況,要確保糧食安全,首先是要確保青稞的安全。”林木說,青稞是藏族的傳統食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藏的青稞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占全國60%以上。2019年,西藏總的播種面積是390萬畝,其中青稞是214萬畝。2018年,全區糧食產量是104.4萬噸,其中青稞77.72萬噸,占74.4%。目前,西藏的青稞能夠自給,還可以提供給加工企業進行精深加工,做成青稞酒、啤酒、麥片、面包等。
林木說,由于西藏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加之運輸距離長,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于內地比較滯后,同時也不可能從其他省份補充進來,因此要確保青稞安全,就必須提高西藏耕地的地力水平,最好的途徑就是建設高標準農田。
“在西藏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內地相比有困難。”林木說,突出的問題是建設成本高,因為西藏自然條件惡劣,大多是高山峽谷地帶,耕地比較分散,地力差。
牟文虎介紹,西藏的耕地質量是最差的,全國分十等,西藏平均在九等。并且,西藏的建筑材料價格高,人工工資高,這些都使建設成本比內地高。
他們做過調研,根據建材、人工、機械的費用,林評、環評及有關前置手續等相關費用,經初步測算,畝均投資標準平壩區為3600元、丘陵區為5700元、山區為1萬元,現有的投資標準2384元遠遠低于實際需求。
因此,下一步,將向中央爭取差異化政策和差異化補貼,希望進一步提高補助標準。
同時,對于不同地區、不同地貌類型的項目,在安排建設任務時,資金投向應有所側重。按照“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和“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因地制宜,抓住重點,按照現有資金進行規劃設計和建設,把資金花在“刀刃”上,發揮補助資金的最大效益。
“要切實增強做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林木說,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被國務院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納入重點建設項目,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將為確保糧食安全特別是青稞安全奠定堅實的基礎。
(來源:中國財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