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

江南人以稻米為主食,相傳神農氏是最早發明、制造農具和教農民耕作的人,至今江南各地仍然有許多主祀神農氏的廟宇,那尊神像的最大特征,就是神農氏右手握著稻穗。漢代王充《論衡》里說:“民始食谷,榖如播種,耕土以為田,鑿地以為井,井出水以救渴,田出榖以拯饑,天地鬼神所欲為也?!?/p>
1961年上??脊艑W者第一次發掘崧澤遺址時,發現馬家浜文化時期的炭化稻谷,并且經浙江農業大學游修齡教授鑒定為軸、梗兩個不同品種,是人工培植的稻谷,這6000年前的一把稻谷的出土,被稱為“上海第一稻”,也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這是從考古學的視角來證實江南稻米,要是換一個視角,從民俗學角度來考察,江南每年春秋兩季都要“做社”,就是祭祀主持一方人畜平安的土地神,各地的春社儀式上酬神演戲,唱社書、演社戲,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春社儀式的供桌上一般都離不開一碗盛得滿尖尖的“佛飯”,這個細節,其實是向世人傳遞著一種江南稻米情結的原始信息。
水稻渾身都是寶,對人類的生存和生態環境的改善至關重要,稻谷的殼是動物重要的飼料來源,稻草可以編成草繩、草鞋、蓑衣、草席和草帽,古代很多房子都用稻草蓋屋頂,因此,古人歷來有“惜谷”的民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傳誦古今。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古代有“五谷”之說,如《周禮夏官職方氏》云:“谷宜五種”。漢代鄭玄注:“五種,黍、稷、菽(豆)、麥、稻也?!泵髦x肇淛《五雜俎》曰:“五谷者,稻、黍、稷、麥、菽也?!贝送庖嘤芯殴攘缀土取斯?、九谷、百谷之說。均是對主要糧食作物的總稱和概稱。歷代傳頌的《三字經》寫道:“稻、梁、菽、麥、黍、稷,此六谷、人所食”,“稻”為六谷之首。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國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p>
江南自古水網縱橫,特別適應稻作文化,在此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食用糕團的生活方式。早在春秋時,便有了關于糕團的歷史傳說。如蘇州糕團以糯米粉和粳米粉為主,用豆沙、蘿卜絲、玫瑰、芝麻、百果等作為餡料,通過蒸、煮、煎、炸、烤等方式制作而成,色香味形俱佳,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各種各樣的“水鄉糕團”,其實就是江南人稻米情結的一種衍生物,也是江南人細品農業時代悠長歲月的點心。春天的節日,江南各地是用糕團來標志和記載,“水鄉糕團”正是對江南人的饋贈,恰如流傳在平湖的《十二月節令》所記錄的:“正月里,鬧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里,眼亮糕;四月四,神仙糕;五月五,小腳粽子箬葉包;六月六,大紅西瓜顏色俏;七月七,巧果兩頭翹;八月八,月餅小紙包;九月九,重陽糕;十月十,新米圓團新米糕;十一月,白糖圓子桂花澆;十二月,糖蕈糖元寶,吃仔就滾倒。”此外,農家都喜歡用新糯米釀制米酒,平湖農家釀酒稱“做酒”,蘇州傳統特產酒釀,是用熟的糯米飯加酒藥發酵而成的一種甜米酒。蘇州人還會用酒釀為料,制作酒釀丸子、酒釀餅等,成為春分節氣最好的時令美食,這都是稻作文化的遺留與印記。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前后,江南家家戶戶以隔年的年糕油煎食之,以求腰板硬朗,耐得勞作,故稱“撐腰糕”。時人詩云:“二月二日春正饒,撐腰相勸啖花糕。支持柴米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片切年糕作短條,碧油煎出嫩黃嬌。年年撐得風難擺,怪道吳娘少細腰”。蘇州的老字號的糕團店出售的撐腰糕則是江南地區一種典型糕點,只有春天才會有,即用糯米粉制作成橢圓形,中間稍凹,如同人腰狀的塌餅,再撒上一層桂花,好看又好吃。至于清明節的標志食品青團,則是整個江浙滬地區清明節令食品,草長鶯飛的時節,人們割來一叢叢野生在河岸、溝渠、田埂邊的草,洗凈浸泡一段時間后,撈出搗爛,擰出青汁,用晾干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糅合,點漿配方,餡以果糖,揉成糕團上籠蒸熟。剛出籠的青團綠如碧玉,油亮似翡翠,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
稻米情結是江南水鄉文化的源頭,我看,水鄉糕團值得今人去發掘、傳承與和弘揚,因為揉搓水鄉糕團成形的,不僅有鄉民的喜悅,還有信仰、風俗、時令、人文和地域的記憶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