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紅
(宜昌市建筑市場和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湖北 宜昌 443000)
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國發〔2016〕39 號)(以下簡稱“國發〔2016〕39 號”),整合部分建設工程防雷許可,清理規范防雷單位資質許可,進一步強化建設工程防雷安全監管[1]。湖北省為貫徹落實建設工程防雷的改革要求,省人民政府發布《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決定有關事項的通知》(鄂政發〔2016〕59 號),宜昌市人民政府發布《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建設工程防雷許可和安全監管工程的通知》(宜府辦發[2017]50 號),宜昌市住建委發布《市住建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建設工程防雷許可和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宜市住建文〔2017〕86 號)文,強調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保障建筑防雷工程安全。本文通過分析目前建筑防雷工程相關規章、文件及標準規范,提出建筑防雷工程監管建議,并結合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綜合樓大型公建項目和中建?宜昌之星 C 地塊高層住宅項目的防雷工程質量監督實踐,探討適應新形勢的建筑防雷工程質量監督方式。
根據上述相關文件規定,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的行政許可發生了變化,由市(縣)級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具體為,對于油庫、氣庫、彈藥庫、化學品倉庫、煙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設工程和場所,雷電易發區內的礦區、旅游景點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構)筑物、設施等需要單獨安裝雷電防護裝置的場所,以及雷電風險高且沒有防雷標準規范、需要進行特殊論證的大型項目,仍由氣象部門負責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將氣象部門承擔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許可,交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監管,其中防雷工程的設計審核納入建筑施工圖審查一并進行,防雷工程的竣工驗收許可納入工程竣工驗收備案一并進行;由各相應的專業部門負責公路、水路、鐵路、民航、水利、電力、核電等專業建設工程的防雷管理。
防雷單位資質許可也發生了變化。取消氣象部門對防雷專業工程設計、施工單位資質許可;新建、改建、擴建建設工程防雷的設計、施工,可由取得相應建設、公路、水路、鐵路、民航、水利、電力、核電、通信等專業工程設計、施工資質的單位承擔。規范防雷檢測行為,降低防雷裝置檢測單位準入門檻,全面開放防雷裝置檢測市場,允許企事業單位申請防雷檢測資質,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防雷技術服務,促進防雷減災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GB 50300-2013《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統一驗收標準》(以下簡稱“GB 50300-2013”)是加強建筑工程質量管理,統一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并作為建筑工程各專業驗收規范編制的統一準則,是目前建筑工程質量驗收的現行指導性規范。保證建筑防雷工程質量和防雷裝置安全運行,建筑行業防雷工程依據的現行施工與驗收專業規范主要有 GB 50601-2010《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以下簡稱“GB 50601-2010”)、GB 50303-2015《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以下簡稱“GB 50303-2015”)及 GB 50169-2016《電氣裝置安裝工程 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以下簡稱“GB 50169-2016”)等,GB 50169-2016 規范對于民用建筑工程而言,針對性和操作性沒有前兩個專業規范強。
現行規范對建筑防雷分項工程劃分不一致,如 GB 50300-2013 統一驗收標準將防雷及接地子分部工程劃分為四個分項工程,GB 50601-2010 規范(附錄E)將防雷及接地子分部工程劃分為七個分項工程,GB 50303-2015 規范(附錄 A)將防雷及接地子分部工程劃分為三個分項工程。現行規范對建筑防雷分項工程中主控項目和一般項目規定的檢查內容不盡相同,對應的驗收表格中局部內容不一致,存在較大差別[2]。現行規范關于建筑防雷的強制性條文數量不統一,如 GB 50601-2010 規范中 6.1.1 條為強制性條文,要求建筑物屋頂和外墻上的接閃器必須與屋面外露的金屬構件進行等電位連接,而 GB 50303-2015 規范中 24.1.4 條相應內容為非強制性條文,GB 50169-2016 規范中 4.6.2 條相應內容也為非強制性條文[3,4]。
現行規范中個別條文描述與實際施工情況不相適應,容易使工程技術人員誤解,如 GB 50601-2010 規范中 3.2.3 強條“除設計要求外,兼做引下線的承力鋼結構構件、混凝土梁、柱內鋼筋與鋼筋的連接,應采用土建施工的綁扎法或螺絲扣的機械連接,嚴禁熱加工連接”,目前建筑施工中兼做引下線的豎向混凝土構件內鋼筋大多采用直螺紋機械連接或電渣壓力焊連接方式,梁內鋼筋大多采用直螺紋機械連接或閃光對焊連接方式,電施專業設計圖紙中都明確了防雷接地施工的設計要求,結施專業設計圖紙中對鋼筋連接方式也有明確要求,經過施工圖審查和各專業的圖紙會審,會形成有效的施工依據,因此,該條文作為強制性條文出現,顯得有些多慮。
現行規范中對防雷分項、子分部工程參加驗收的單位描述不統一,如 GB 50601-2010 規范中 11.1.2 條和 11.1.3 條中描述有防雷技術服務機構、防雷主管單位項目負責人參加,已不適應目前的放管服改革要求。根據《建筑工程五方責任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追究暫行辦法》(建質〔2014〕124 號),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是工程質量驗收的主體單位,在工程設計使用年限內對工程質量承擔相應責任。做為行業主管的監督部門,不是質量驗收的主體單位。檢測單位等技術服務機構做為社會中介機構,對出具的檢測報告負責,應履行質量檢測行為的主體責任。
國發〔2016〕39 號出臺后,各地行業監管部門相繼發布相應文件。上海市氣象局、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聯合制訂《上海市建(構)筑物防雷管理實施辦法》(滬氣發〔2017〕12 號),其中第九條規定建設單位應當委托具有相應等級資質的檢測機構實施防雷裝置檢測,建設工程防雷裝置檢測應當包括基礎檢測、過程檢測、竣工檢測三部分;第十條規定防雷裝置檢測機構在檢測中發現問題的,應及時告知建設單位整改,建設工程完成所有整改事項后,由檢測機構出具完整合格檢測報告;第十一條規定建設工程竣工驗收文件中應當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非交通工程)提供具有相應等級資質的檢測機構出具的防雷裝置檢測報告;第十二條規定建設工程的防雷工程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未經檢測合格的防雷裝置不得交付使用[5]。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加強本市建設工程防雷及接地裝置安裝工程質量監管的通知》(滬住建規范〔2018〕6 號),將建設工程防雷及接地裝置安裝工程質量工作納入本市建設工程質量日常監督管理;單位工程質量竣工驗收前,建設單位應組織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對建筑電氣(智能化)防雷及接地分項工程進行質量驗收,分項工程質量驗收記錄的綜合驗收結論應明確是否符合設計及有關標準規范的要求,并對驗收結論負責;質量安全監督機構在建設工程質量竣工驗收時,核查《建筑電氣(智能化)防雷及接地分項工程質量竣工驗收記錄表》(見表 1)[6]。
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關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防雷管理工作的通知》(川建辦發〔2017〕213 號)和《關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防雷管理工作的補充通知》(川建質安發〔2017〕478 號),規定新建、改建、擴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設施防雷工程的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檢測、驗收統一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管理;防雷檢測可由取得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放的建設工程質量檢測資質且具有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資質認定防雷工程檢測相關參數的檢測機構實施;檢測業務必須由建設單位委托,防雷工程的檢測報告作為施工過程和竣工驗收的質量保證資料[7,8]。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轉發住房城鄉建設廳〈關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防雷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防雷管理工作的補充通知〉的通知》(成建委〔2017〕404 號),明確了單位工程竣工驗收前,防雷及接地子分部的檢測項目、檢測內容及檢測數量要求。
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和合肥市氣象局聯合制定《關于進一步做好建設工程防雷裝置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合建〔2019〕99 號),要求建設單位應當根據施工圖設計文件明確的防雷類別,委托具有相應等級資質的防雷裝置檢測機構進行防雷檢測,檢測費用計入工程造價;防雷裝置檢測機構要做好防雷接地工程從開工到竣工的全過程跟蹤檢測,如實記錄檢測結果,并符合 GB/T 21431-2015《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要求,各級氣象部門要按照中國氣象局令第 31 號令《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要求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防雷裝置檢測活動進行監督檢查,建設工程竣工后,防雷裝置檢測報告應當隨工程資料一并移交城建檔案部門,并在工程竣工驗收備案時提交[9]。
國發〔2016〕11 號《國務院關于第二批清理規范 192 項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的決定》(以下簡稱“國發〔2016〕11 號”)規定,防雷裝置檢測報告不再作為防雷裝置行政審批的受理條件,改由審批部門委托有關機構開展(見表 2)[10]。

表1 建筑電氣(智能化)防雷及接地分項工程質量竣工驗收記錄表(節選)

表2 中介服務事項目錄(節選)
主管部門在考慮防雷安全重要性的同時,也應考慮企業經濟上能否真正做到減負,即要避免企業面對重復監管的負擔,也要減輕企業的經濟負擔。個別地方文件仍然描述防雷裝置檢測報告在工程竣工驗收備案時提交,與國發〔2016〕11號規定不符。各地文件對防雷檢測資質的審批部門描述也不一致,有的是氣象部門,有的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個別地方文件疑似照搬過去由氣象部門頒發資質的防雷檢測機構檢測報告內容。有的縣市區具備氣象部門防雷資質的檢測機構僅一兩家,甚至沒有,檢測機構人員不能完全滿足項目檢測要求。有的建設單位不關注檢測實施過程,僅關注竣工交付時能否拿到防雷檢測報告,做為責任主體單位之一,存在主體責任缺失現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 279 號《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他有關部門委托質量監督機構具體實施。以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綜合樓大型公建項目和中建?宜昌之星 C 地塊高層住宅項目為例,宜昌市建筑市場和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在受監工程的監督中,將防雷接地裝置安裝工程納入建筑工程質量日常監督管理,優化建筑市場和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方案,結合信息化監管平臺和差異化監管方法,探索和創新適應新形勢的建筑防雷工程質量監督方式。
制定監督工作計劃是監督組開展監督工作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工作依據。監督科室在接到監督任務后,應及時成立監督小組,收集工程項目信息,填寫《工程概況表》,了解防雷工程設計要求。根據受監工程的規模、特點、難點和責任主體的信譽、質量保證能力,依據設計文件及有關法律、法規、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制定《建筑市場和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方案》。在工程項目開工后或圖紙會審時,結合監督工作方案的內容進行監督交底,重點交底參建五方責任主體單位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應履行的質量行為。同時,一并交底防雷分項工程的監督要求和主體單位的質量責任,如強調設計單位在設計文件中要落實防雷減災制度、措施;建設單位要委托施工圖審查機構按照國家有關防雷標準對防雷設計內容進行審查;施工單位要按照設計要求和現行規范要求進行防雷裝置的施工;監理單位要按照設計要求和現行規范要求對防雷裝置的施工進行監理等內容。
在質量巡查監督中,可遵循差別化管理的原則,對重點監控企業、重點監控項目負責人承建的工程項目或管理不規范、實體質量較差的工程項目,應加大巡查頻次,巡查中同時抽查防雷工程實體質量和質量控制資料。要求施工單位在施工現場配備游標卡尺,接地電阻測試儀等計量器具,形成施工檢測記錄,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加強防雷材料的進場驗收和隱蔽驗收,結合信息化管理手段,將關鍵檢驗批、分項工程的隱蔽工序形成影像資料。在質量驗收監督中,對分部(專項)工程的驗收組織、程序、內容合法性等進行監督,其中在基礎和主體分部驗收時,抽查防雷隱蔽驗收、分項工程驗收質量控制資料。在竣工驗收監督中,將防雷裝置竣工驗收作為一個子分部納入工程竣工驗收,要求施工單位在竣工驗收報告中對防雷裝置施工及驗收情況單獨列項,無防雷裝置檢測報告或檢測不合格的,竣工驗收不予通過,質量監督機構不予出具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報告。
國務院國發〔2016〕39 號在國發〔2016〕11 號之后發布,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的審批部門,由氣象部門變為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文中應明確國發〔2016〕11 號規定的相應處理決定繼續執行。在落實防雷改革要求的新形勢下,相應的法規、規章亟待清理修訂,如《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湖北省雷電災害防御條例》等,相應的防雷設計規范和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也有待修訂,如《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等,相應規范應明確防雷工程關鍵工序的檢測要求,防雷工程作為一個重要的子分部工程,應強化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在材料進場驗收和隱蔽驗收中的作用,充分發揮施工單位自檢,監理單位旁站檢查和平行檢驗的作用,明確施工和驗收的主體責任。
各地行業主管部門關于防雷工程的文件,都落實了防雷設計許可、竣工驗收、防雷單位資質許可的改革要求。各地文件在防雷檢測方面的描述不盡相同,有的地方防雷檢測資質由氣象部門發放,有的地方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發放,對防雷檢測機構的行業監管存在交叉,同時對防雷檢測的要求也不明確,有的文件描述的跟蹤檢測內容,貌似過去防雷檢測內容的照搬。建筑防雷工程隱蔽驗收頻繁,住宅工程約 5 d 左右澆筑一層,目前的檢測機構能力難以保證檢測的及時性,對施工單位自檢能完成的內容,沒必要大比例地委托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增加企業經濟負擔。建設部令第 141 號《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辦法》中應統一防雷檢測機構資質許可,增加防雷工程檢測內容,體現見證取樣和實體抽測在防雷工程檢測中的重要性,落實建設單位首要責任,由建設單位委托檢測,檢測費用在工程建設其他費用中列支。
加強防雷工程過程監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在建設單位委托防雷檢測的基礎上,可視防雷工程重要性、施工企業信譽等方面,遵循差異化管理的方法,委托有資質的檢測機構開展必要的監督抽測,落實國發〔2016〕11 號中審批部門委托有關機構開展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防雷裝置檢測的要求,上級部門應保證相應的檢測經費,如同涉及結構安全的混凝土和鋼筋等工程實體的監督抽測一樣,可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或其委托的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具體實施。根據《湖北省雷電災害防御條例》有關規定,防雷裝置使用單位應當定期委托防雷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做好防雷裝置的日常維護。防雷分項工程屬于安裝工程,除利用主體結構做為引下線的部分,質量保修期為兩年,竣工交付后的防雷檢測和超過保修期的維修應由使用單位承擔,相應的行業主管部門應履行監管職責。
在落實國務院關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要求的新形勢下,對防雷工程的質量安全監管,要做到放得開、管得住、服務好。建筑防雷做為建筑工程內容的一部分,通過建筑防雷質量監督的實踐探討和實踐中總結的建筑防雷質量監管建議,值得相關部門在防雷監管等建筑工程相關領域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