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陳青青

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后,外界密切關注香港金融市場表現。一方面,市場傳聞大量資本正從香港市場流失,但另一方面,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使得香港股市一再創出新高。香港經濟目前到底怎么樣?對于來自美國的制裁,香港方面是否做好準備?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前景如何?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特區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陳茂波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縱然市場上有不同的預測,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市場選擇和行動。“通過我們觀察,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由于國安立法會更加穩固”。
“投資界用行動證明他們對國安法的態度”
環球時報:香港國安法的訂立對香港的經濟發展有何種意義?您如何看待一些唱衰香港的言論?
陳茂波:去年,香港出現一些暴力沖擊,甚至分離主義的情況。預計香港國安法實施后,這些都可以平靜下來,讓香港社會恢復安全穩定,這對我們的營銷環境非常重要,也對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商貿中心的地位有重要作用。
最近有傳聞說很多資金從香港流走,但事實不是這樣。最近一段時間,資金進入香港的要比出去的更多,港元匯率一直處于強方兌換保證的位置,香港金融管理局還需要經常賣出港元以吸收這些融資。從全國人大做出決定訂立香港國安法到7月6日,香港股票市場漲了大概1700點,總市值增長約5萬億港元,突破40萬億港元。這些都說明投資界用實際的行動告訴大家他們的態度。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景?
陳茂波:我們最近看到中概股回流香港上市,這也部分解釋了為什么過去這段時間香港股票市場這么熱。現在來香港上市的中概股跟港股原有的公司相比,大多是創新科技、電子商務等領域,這讓香港股票市場有更豐富的內容,也更有活力。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方面,國家日前公布了“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這是多方期待的政策。舉個例子,目前香港有700萬市民,美國保險公司每年在香港的保費毛收入就有200億港元。整個大灣區有7000萬人口,而且大灣區是一個發展很快、比較富裕的地方,中產階級人數不斷膨脹,投資理財保險業務空間很大。
最近,MSCI將其亞洲及新興市場指數衍生工具產品授權從新加坡轉移到香港,這對于豐富香港股票市場內容是很大的一步。但這還不夠,我們還在爭取內地A股的期貨和衍生工具產品授權。總的來說,有安全安定的環境和好的業務發展前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一定可以繼續吸引更多的資金。
“國家給予的支持是香港的底氣所在”
環球時報:美國近日宣布取消香港的特殊貿易地位,并采取一些制裁措施。您如何看待這對香港的影響?
陳茂波:美國所謂的對香港制裁措施,具體包括美國高科技軍民兩用的產品出口香港需要申請許可證等。我們評估認為,這些措施在關稅方面影響微小。香港每年出口到美國的產品總價值只有三十幾億港元,占香港總出口不到0.1%,在香港生產總值的占比也很低。
在進口產品方面,香港本來一直都很難從美國進口到最先進的軍民兩用產品。2016年至2018年3年間,香港從美國進口的此類產品總價值只有幾億港元,日后如果有需要也并非不能進口,只是需要一些手續。對于并非很尖端的產品,我們認為在全球范圍內是有替代品的,對香港創新科技的長遠發展影響有限。
環球時報:一些市場人士擔憂,美國還會進一步在金融領域制裁香港,比如取消港元和美國之間的掛鉤以打擊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香港計劃如何應對?
陳茂波:面對美國可能采取的措施,最重要的是香港自身的實力。第一,香港的外匯儲備達4400億美元,是基礎貨幣的兩倍多,足夠應對資金轉換;第二,香港銀行體系質量很好、流動性很高,香港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約20%左右,高于國際普遍要求的8%,銀行體系流動率是160%,遠超100%的國際要求,香港銀行的呆壞賬撥備率0.6%,在全球都是一個很低的水平,在香港歷史上也處在低位;第三,香港還有國家給予的大力支持,如果有需要,我們可以啟動內地和香港的港元與美元互換協議,這也是香港底氣所在。
除此之外,我們也考慮到美國在香港金融體系中存在大量利益,美國企業在香港管理資產規模約4萬億港幣,還在香港有企業咨詢、上市等大量業務。香港還是全世界僅次于紐約、倫敦的第三大美元外匯中心,服務整個亞太區。
根據我們研判,現在全球金融市場相互連通,如果美國對香港采取行動,影響的不單是香港,也會影響美國自身。如果美國以不合理的方式對香港進行所謂的制裁,相信也會影響其他國家和地區持有美元資產的信心,動搖美元的國際地位。
“香港經濟有望在四季度復蘇”
環球時報: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您對今年下半年的香港經濟有何預期?
陳茂波:拉動香港經濟主要靠“三駕馬車”拉動:外貿、本地消費和投資。外貿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會如何發展,以及境外疫情能否得到控制。投資方面,國安立法后社會比較穩定,會對投資有比較大的幫助。目前,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提振本地消費。如果香港本地和境外的疫情得到控制,我們認為香港經濟在下半年有很大機會走出谷底,今年四季度有望看到復蘇的跡象。
環球時報:內地正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上海、深圳、海南等地也在金融、自由貿易等領域有更多探索。您是否擔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面臨挑戰?
陳茂波:我還記得在“十一五規劃”期間,上海就已經提出要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那個時候已經有人在問,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還能保得住嗎?現在回頭看,過去十多年間,上海發展得很好,香港也發展得很好。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看到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定位。
看清楚定位后,我們需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好,補齊存在的短板。舉個例子,我是2017年開始擔任財政司司長,那時的一個工作重點是修改香港的上市規則,讓同股不同權的創新科技企業可以在香港上市。自新規則在2018年4月推出以來,香港已經是亞洲區生物科技企業籌資上市的中心,香港在去年也是全球IPO(首次公開募股)規模的全球第一。
我們也允許企業到香港二次上市,去年阿里巴巴就來了。我們都看到今年的國際大形勢有所改變,而且是一種很深度的改變。我們之前修改了規則,正好趕上了當今中概股需要另外找地方上市的時候,這就是我們能做的,可以發揮自己作用的情況。
再舉一個例子,在國家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資企業到境外投資的越來越多。從風險管理的角度,這些企業需要有一個境外地區總部,香港就是最好的選擇。我們也修改了保險業條例,給予這些企業稅務優惠。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思考怎么可以做得更好,怎么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同時也能服務正在快速發展的內地和內地企業的需要。▲
環球時報20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