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健
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秉承從實求知的學術風格,注重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關注社會發展現實,聚焦社會熱點問題的探討;秉持研以致用的學術目標,致力于解決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中遇到的文化藝術現實問題。依托于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這一國家級、國際化的學術平臺,形成了一個匯集國內外1300多名學者的學術共同體,通過扎實的田野調查,呈現出一批理論和藝術民族志研究成果,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貢獻著思想智慧的力量。2019年度,中國藝術人類學在理論與方法論、非遺保護、鄉村振興、藝術及其認同,以及藝術民族志個案研究上均有較多成果面世。主要特點是:其一,多個刊物開設藝術人類學專欄,關注與探討前沿理論話題,主動思考人類與社會發展命題,為藝術研究提供指導與借鑒。其二,依托扎實而深入的田野調查,注重挖掘中國傳統藝術的文化基因和當代的傳承與發展現狀,關注文化藝術的再生產與再創造,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建構具有中國范式的藝術人類學理論。其三,研究視域與研究方法均有新的拓展,不僅關注民族民間藝術、城市藝術,也出現了虛擬藝術研究的案例。研究方法上出現了將科技研究的方法用于藝術研究的案例。其四,作為一門舶自西方的學問,以往多是譯介西方的理論著作,本年度在英國出版了第一本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譯介到國際學界的文集,展現了藝術人類學在中國總體的發展勢態和水平。本報告資料主要來源于2019年度公開出版的著作、文集以及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的學術刊物和報紙公開發表的藝術人類學研究成果,以下將分別展開論述。
關于藝術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的探討向來受到重視,不僅致力于解決本學科發展的問題,同時也對一般門類藝術的研究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本年度,多家刊物開設 “藝術人類學”專欄,如 《民族藝術》 《民族藝術研究》《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貴州大學學報》 (藝術版)等,足以證明藝術人類學研究的受重視程度。
《民族藝術》雜志自2014年起開設 “中國藝術人類學前沿話題三人談”欄目,關注與探討該領域的前沿理論話題,2019年共刊出2篇文章。《〈民族藝術〉與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發展》回溯了 《民族藝術》的創刊與中國藝術人類學發展的起步,到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創立后,二者之間的合作與互動發展歷程。其從學術理念、學術風格的形成、研究范式的確立、刊物欄目的設置,以及未來學術發展的方向等多個角度展開了探討。《多元審美的話語意義》反思了西方美學的話語體系對于本土藝術與審美問題闡釋的有限性,重新審視具有民間特征的審美范疇,由此推進多元美學的話語創建。作者認為應將視野擴展,關注多元文化語境中與豐富多樣的審美實踐相關聯的其他范疇,從理性思辨的角度提升鄉土實踐的理論價值,強調把對地方、民間及多民族文學、藝術與文化的研究提升到話語建設層面,努力創建兼容民間范疇、鄉土實踐、審美生活及生命美學等多重表述的開放體系。這樣的探討對于藝術人類學的研究多有指導意義。
在研究理念方面,既有宏觀的對中國藝術人類學未來研究發展方向具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又有具體實操性的強調中國特殊情境中應該如何進行藝術人類學研究的成果,還有借助具體案例建構新的研究理念的研究成果。如方李莉的 《邁向人民的藝術人類學概念闡釋——以費孝通論文化藝術與美好生活的思考為起點》,通過對費孝通先生關于人類文化藝術和美好生活思想的再闡釋,從宏觀層面指出未來中國藝術人類學的發展方向,以及具體的研究理念。對費孝通先生的 “邁向人民的人類學”這一重要表述提出的歷史背景和內涵進行了闡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 “邁向人民的藝術人類學”的表述,從“活歷史”的思考、 “人文資源”的思考、“從實求知”的工作方法、藝術與人類的美好生活、以藝術作為橋梁參與全球化建構、文藝復興與人類的未來走向六個方面對費孝通有關藝術與美好生活的思考,以及研究理念與研究方法層面進行了再闡釋,這是站在更高的人文關懷的角度,通過藝術關注人類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會發展模式,而研究的終極目的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該文具有方向性的引領意義,明確了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具有實操性的研究理念中,項陽的 《歷史與田野:中國禮俗儀式音樂研究》①項陽:《歷史與田野:中國禮俗儀式音樂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9年版。,指出了當下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中亟須樹立 “歷史與田野相結合”的研究理念,以及如何踐行的方法。該著是一本有關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文集,由視角、歷史、宗教、族群、區域五部分構成。從儀式與實際用樂的樣態中管窺 “歷史”樣貌,這是所謂“回到歷史現場”“走向歷史的田野”的歷史人類學意義之所在。由 “歷史”伸向 “田野”,從 “田野”探向 “歷史”,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體系脈絡與精神內涵。
有一些學者結合具體案例,以城市藝術區、民間藝術為個案,從獨特的研究路徑切入,建構新的研究理念。如張婭妮的 《脫“俗”求 “藝”:現代舞臺化背景下傳統秧歌的民俗因素分析》,探討了傳統秧歌在現代舞臺化過程中與民俗文化的不同疏離關系問題,作者將這一過程概括為脫 “俗”求 “藝”。這一研究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聚焦于民間藝術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如何協調與本土民俗的關系問題,有助于我們更為全面地理解民間藝術的發展變遷與當代轉換。強東紅的 《陜北民歌的審美維度與文化價值研究》①強東紅:《陜北民歌的審美維度與文化價值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對陜北民歌進行文本分析和個案研究,有利于加強理論與文藝實踐和現實生活的聯系,體現文藝美學研究的形而下轉向的新理念。這些研究從具體的案例出發,研究理念和研究路徑值得關注。
在學科理論的建構方面,孟凡行的 《藝術人類學的基本問題與學科發展新方向》,通過對藝術人類學的學科設置、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基本問題的探討,分析其理論與方法對藝術學研究所產生的革新價值和意義。作者認為,藝術人類學應抓住藝術學 “升門”和藝術學理論升為一級學科的機遇,將自身建設成藝術學理論二級學科。向麗的 《審美人類學》②向麗:《審美人類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立足于當代多重文化疊合與社會轉型的語境,對于審美人類學的產生背景和價值意義、審美人類學在國內外的發展動態、審美人類學的學科構建、基本問題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審美人類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及中國美學的當代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等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為當代美學面對社會現實問題提出思考與批判進行了有益嘗試,推進了當代美學的多樣性重構。
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相結合,以及多重證據法的使用,注重語境研究,關照大傳統與小傳統的互動。此外,注重新的研究方法的使用,引入科技研究的方法進行藝術研究,并有所開拓。王永健的 《合浦港與古代海上陶瓷之路》,以豐富的古代文獻、考古資料和田野調查資料,對合浦港這樣一個西漢時期便已產生的國際商港與海上陶瓷之路貿易進行研究。深入研究古代合浦港與海上陶瓷之路,對于重新認識合浦港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當下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牛樂的 《圖溯犀牛大海——河湟、洮岷民間大黑天信仰的流變及文化表征》,通過對西北地區民間大黑天信仰及圖像的研究,論證了藏彝民族走廊文化在西北地區傳播與流變的歷史蹤跡。作者認為,作為個體和社會生命的文化表征,宗教圖像與人類文化的底層知識之間相互指涉,表征為 “音”“形”“義”的綜合圖式,在傳播與流變中表現出文化生命共性、差異、互動的生長邏輯。這一視角值得關注,對于當下的藝術人類學個案研究具有啟示意義。
新的研究方法被用于藝術人類學研究中,本年度的研究成果中,值得關注的是將科技手段應用于研究中,拓展了藝術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如王憶雯等的 《文化變遷視野下的眉勒發展流變研究》,大量運用文獻資料和考古學資料,從歷史的維度將眉勒的發展流變做了縱向梳理,有助于在歷史長河中整體關照女性地位的變化以及女性群體智慧的造物法則,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共時性研究層面,作者重視實物資料的收集與分析,尤其是將科技手段應用于藝術研究,對色彩提取進行科學分析,使整個研究的結論更具說服力,這一點在當下的藝術人類學研究中是值得推崇的。
同時,一些個案研究通過具體案例展現研究方法,對于當下的藝術人類學研究具有啟示意義。趙書峰的 《湘中民間儀式音聲的“在地化”與互文性研究》,以湘中民間儀式音樂研究為例,闡述了其 “在地化”與 “互文性”現象,作者認為互文關系就是其音聲符碼在不同的儀式語境中的語義轉換或變遷過程,形成儀式音聲的在地化過程。這一研究視角值得關注。肖文樸、張占敏的 《“音聲”傾聽:對民間儀式音樂的多維感知——從 “他者”的視角表述開來》,認為音聲傾聽是一種多維度的聲音感知,在民間儀式音樂的傾聽中,既有人類學他者式的在場體驗,也有現象學我者式的意向性理解,它們均可建立在交互主體的對話關系中;可以在介質空間中將音聲或音樂當成聲音物體或聽覺物體來看待,通過記錄、分類等方式,使之形成一個具有文化性的超傾聽文本。
藝術人類學作為一門舶自西方的學問,以往多是譯介西方的理論著作,引入中國后走過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積累了一批扎根中國田野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承載著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也期待能與國際學界分享。2019年度,劍橋學術出版社出版了羅伯特·萊頓和羅易扉主編的 《當代中國藝術人類學》①羅伯特·萊頓、羅易扉主編:《中國當代藝術人類學》(Contemporary Anthropologies of the Arts in China),劍橋:劍橋學術出版社,2019年版。,這是第一本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譯介到國際學界的文集,展現了藝術人類學在中國總體的發展勢態和發展水平。文集所選學者均是中國視覺藝術、舞蹈、音樂及藝術理論研究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其研究成果能夠代表當前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的水平,他們共同為國際學界展現了中國藝術人類學豐富而深刻的先鋒理論與思想。此外,方李莉的 《中國陶瓷史》(西班牙文版)也于2019年出版,該著是第一部以藝術人類學和全球化視角完成的中國陶瓷史,可以說這既是一部中國陶瓷對外貿易史,也是一部中國陶瓷技術與文化的對外交流史。開卷有益,也期待有更多的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著述譯介出來,為國際學界貢獻來自東方的思想智慧。
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研究主題就是非遺保護,每次年會這都是一個重要的研討版塊。藝術人類學研究通過非遺保護理論與個案研究,為國家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智庫成果。
在非遺保護的理論方面,對非遺的概念、文化遺產的觀念、非遺管理和保護、非遺資源的利用方面均有開拓和更新。王福州的《非遺文化形態學》②王福州:《非遺文化形態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9年版。綜合運用藝術學、人類學及社會學等多種研究方法,將多年來的田野作業、保護工作的實踐心得與理論相結合,從歷史觀的角度剖析了非遺文化形態的相關命題,進而深度探討了非遺本體及內涵,使其更具整合力和包容性,讓該項研究更貼近并服務于非遺保護實踐工作。作者多年來從事非遺保護的管理與研究工作,該研究源自其工作和研究實踐,將對非遺的研究提升到文化形態學層面,重新界定了非遺的概念,對于非遺保護與研究實踐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趙旭東的 《文化互惠與遺產觀念——回到一種人群互動與自主的文化遺產觀》,認為文化遺產的觀念與現代國家的成長同步,地方性文化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印證了一種加引號 “非遺”的存在,同時也印證了文化帝國主義的一種潛在支配和轉型,它成為一種遠距離的缺少文化自主性的遺產觀念。回到一種既存只需的彼此互動且又富含文化自主性的文化遺產觀是新時代所迫切需要的,甚至關系到了一種文化的生死存亡。李祥林的 《女媧信仰與中國行業神崇拜》,從中華民俗女媧信仰入手,探討了從古至今其適應民間工藝行業的多樣化訴求,形成種種含義的民俗事象的行業神崇拜問題。思考古老文化遺產作為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在當下神話復活和符號經濟的時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于當前非遺保護進程中亟須厘清的觀念性問題,有一些學者從理論和具體個案入手,展開了討論。馬知遙等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幾個關鍵性問題》,在對當代非遺保護發展脈絡梳理的基礎上,提出隨著非遺的公共屬性不斷增強,在現代產業語境中批量化的生產使得非遺手工勞作面臨危機,應該重視稀缺的非遺項目,讓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非遺保護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李建峰的 《試析全景敞視中不同主體的 “非遺”視覺差——以汶川羌族羊皮鼓舞為例》,以國家級非遺項目羌族羊皮鼓舞為例,基于凝視理論探討了國家與地方社會在全景敞視地方文化的過程中,不同主體因各自視見的不同形成的視覺差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不同主體對文化的定義與文化再生產,也影響著非遺傳承保護的效果,應該予以重視。巴勝超的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理論與建議》,認為在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中,應尊重文化持有者的主體地位,對保護區的類型、層級和范圍進行合理劃分,完善遺產的認定、普查、存錄、整理、宣傳、教育、監督、退出、獎勵等機制,從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擴展到文化遺產生態的整體性保護,從外在的傳承場所回到村寨、社區,在文化共同體中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形成保護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機制。這些研究對于當下的非遺保護具有指導意義。
丁文濤的 《水族剪紙技藝流變中的文化涵化現象——都勻水族非遺傳承人剪紙個案研究》,以都勻水族剪紙傳承人韋幫粉的個人剪紙紋樣演變發展過程研究為例,探討了受外來文化、現代文化與生活方式影響,傳承人創作觀念和剪紙功能指向上所發生的變化。這是當下非遺研究領域值得關注的新問題。習建勛 《“東巴舞譜”概念范疇的再思考》,通過田野調查中民間文獻的獲取,進而對長期以來西方學術話語統攝下的東巴舞譜概念范疇進行了反思,對其進行了重新定義。東巴舞譜作為東巴文化的重要內容,應該在東巴儀式與東巴文化這一整體性文化格局的視野關照下進行定義與研究。這一研究理念值得關注。
在非遺保護與智庫研究方面,劉瑾主編的 《嶺南音樂舞蹈發展研究》①劉瑾主編:《嶺南音樂舞蹈發展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依托于廣州大學嶺南文化藝術研究院平臺,以田野調查為基礎,對嶺南地區的音樂舞蹈傳承、傳播與發展現狀進行了探討,全面展示了嶺南音樂舞蹈的現狀與最新研究成果。本書匯集了北京、天津、廣州三地研究者的成果,力求搭建更加廣闊的嶺南文化研究平臺。為區域文化藝術的保護、研究和長遠發展提供了智庫研究成果,對具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日本學者木之下章子的《吳橋雜技與藝術研究》②[日]木之下章子:《吳橋雜技與藝術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9年版。,從吳橋的自然環境和歷史入手,分析了其興起的原因,闡述了雜技傳承的變遷,揭示了雜技藝人的內部結構、師徒關系和社會保障。同時專辟一章介紹了日本雜技的傳承和變遷。最后,介紹了吳橋雜技藝人的婚姻家庭、雜技藝術的市場、活躍在海外的吳橋藝人以及中國歷代關于雜技藝人的管理和文化政策。呂青的 《陜北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③呂青:《陜北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對陜北民間藝術產生發展的地理、社會及人文等文化生態系統進行了系統地梳理,闡述了陜北民間藝術的主要文化特質,研究了20世紀以來陜北民間藝術文化生態變遷的不同時期,探究了影響陜北民間藝術傳承發展的文化因子。作者指出,文化生態環境的變遷對于當代陜北民間藝術的發展而言是一把 “雙刃劍”。傳統民間藝術將何去何從,應引起社會各界的反思、深思。黃龍光的 《非遺視野下彝族花鼓舞保護的多主體協作》,通過對當下彝族花鼓舞傳承與保護現狀的探討,認為在新形勢下急需建立一種多主體協作的保護機制,政府應有效整合學界、民間社會資源,共同協作、有效推進彝族花鼓舞的整體保護。這一理念值得關注。
在非遺的調查與研究方法方面,馮彤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④馮彤:《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9年版。,挑選了基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有關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論文和調查報告,以期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研究。趙迎芳的 《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和保護的實踐與思考》,從非遺的記錄保存、生產性保護和整體性保護三個層面探討了新時期非遺保護工作的實踐。劉麗珺的 《論滿漢文化交融下的喪葬舞蹈 〈擺字龍燈〉》,對河北保定國家級非遺項目 “擺字龍燈”的歷史源流、發展變遷、滿漢文化因子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著重討論了滿漢文化交融所促使 “擺字龍燈”的形態生成中的文化寓意。這種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注重藝術事象背后意義世界探尋的研究范式值得推崇。
此外,山東人民出版社組織出版了一套民間藝術田野調研報告叢書,主要有劉燕、潘鏡如的 《陜西安塞剪紙農民畫調查報告》①劉燕、潘鏡如:《陜西安塞剪紙農民畫調查報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崔笑梅的 《蘇州刺繡調研報告》②崔笑梅:《蘇州刺繡調研報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浙江省溫州市夾纈調研報告》③崔笑梅:《浙江省溫州市夾纈調研報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黃永健的 《浙江青田石雕調研報告》④黃永健:《浙江青田石雕調研報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旨在對當代城鎮化進程中民間藝術的發展狀態和發展趨勢展開探討,深入思考傳統文化發源和遷衍流變之間的關系,了解城鎮化發展對民間藝術的影響。對于民間藝術各行業的未來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在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方面,聚焦于傳承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如基因變異、傳承途徑、傳承制度和傳承方式等展開了探討。潘麗的 《舞臺花鼓燈的文化傳承與基因變異研究》⑤潘麗:《舞臺花鼓燈的文化傳承與基因變異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探討其在進入當代社會后,安徽花鼓燈文化基因的繼承與變異情況。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花鼓燈作品的分析,提出傳統花鼓燈形態在作品中被解構與碎片化,以及傳統花鼓燈形式在創作中的價值等問題,進而反思在繼承花鼓燈這一民間藝術工作中的具體得失和問題,提出了對原生態花鼓燈的優質基因繼承的一些思考。王穎的 《人類學視野下的桑植白族仗鼓舞研究》⑥王穎:《人類學視野下的桑植白族仗鼓舞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從其歷史軌跡、生態環境等方面入手,對桑植白族仗鼓舞的傳承現狀展開調查,對其文化內涵、藝術價值、教育傳承進行深層的分析與探討,為探尋適用于桑植白族仗鼓舞保護發展及教育傳承的有效途徑作出有益探索。羅丹陽的《苗族古歌 〈瑟崗奈〉傳承研究》⑦羅丹陽:《苗族古歌 〈瑟崗奈〉傳承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主要關注苗族古歌的傳承人及其傳承方式。從田野調查地的選點策略,到受訪人的 “自我”呈現,對古歌的流傳環境、文化語境、傳唱人群和傳承現狀等方面進行民族志描述。涂慷、陳其端的 《廈門蔡氏漆線雕手工技藝研究》⑧涂慷、陳其端:《廈門蔡氏漆線雕手工技藝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對廈門蔡氏漆線雕手工技藝的特色與地位、歷史、制作工藝與風格、文化精神及傳承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揭示民間手工技藝生存與發展的生命力應該如何繼承與創新。
許大海的 《京杭運河區域 (山東段)民間手工藝的現狀與對策研究》⑨許大海:《京杭運河區域 (山東段)民間手工藝的現狀與對策研究》,南京:江蘇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圍繞京杭運河區域 (山東段)的手工藝的產生和發展,對運河手工藝形成的歷史條件、歷史上運河區域的手工藝種類、京杭運河聊城區域手工藝人的傳承制度、生活狀態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關注運河區域的手工藝行當的生存現狀和面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傳統民間手工藝創新與轉化的策略。玉梅的 《青海蒙古族長調名歌研究》⑩玉梅:《青海蒙古族長調名歌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年版。,在大量田野調查第一手資料基礎上,將青海蒙古族民歌產生、發展、變化和歌手學歌、表演、被接受的過程與青海蒙古歷史文化大環境中進行綜合研究,全面客觀闡述了青海蒙古族民歌演唱傳統和現狀,分析了民歌傳承機理和基本規律。張曉蕾的 《地方社會變遷與民間音樂傳承的嬗變——以魯西北地區臨清架鼓為例》,以臨清架鼓為例,從社會變遷的角度探討了這一民間藝術的歷史發展變遷,以及如何在當代尋找發展和傳承的新路徑問題。韓若冰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承與創新——以“情動機制”為視角》,認為 “情動機制”的建構與觸發所呈現出來的有關非遺事象的感知、表達與互動,對我國非遺的活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牛犁等的《江蘇江淮地區傳統服飾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對江淮地區傳統服飾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承與發展現狀進行了田野調查,闡述了傳承人稀缺、文化內涵缺失以及對市場經濟把握不準的傳承現狀,對該地區傳統服飾技藝的發展給出了具體的對策與建議,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藝術民族志是藝術人類學田野研究后所呈現的文本,在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年度關于藝術民族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藝術民族志的書寫、價值思考和反思方面。
楊民康的 《音樂民族志書寫》①楊民康:《音樂民族志書寫》,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9年版。,是一本關于音樂民族志寫作理論與方法論的著作,分為上篇和下篇,上篇為理論范式與學術脈絡,下篇為分析方法與應用實踐,可以作為民族音樂學專業研究生的教科書,具有重要的理論示范與指導意義。王建民、曹靜的《音樂民族志對于人類學學科的價值和意義》,從音樂民族志與人類學學科的關系、音樂民族志切入角度的拓展與變化、音樂象征意義的探究等方面展開討論,探討了音樂民族志為人類學學科提供了借由音樂認識和理解文化的途徑,通過跨文化的音樂民族志考察質疑與反思很多人們習以為常的文化概念,擴展了對于人類學社會和文化的認識視域,為人類學學科理論與方法論的增長做出了貢獻。劉柳的 《另類知識:舞蹈民族志之知識特殊性及相關方法論問題》,認為在20世紀末舞蹈本體論超越對民族志知識的綁縛的背景下,舞蹈民族志的身體轉向,以身體知識讓學界重獲理解舞蹈知識雙重性的特殊視角。從舞蹈到舞動,從事件到行動,以及由舞動所引發的,對身體感知覺、技術與靈韻的具身化認知,在方法論上導向了一種從動感和情動層面切入舞蹈的民族志實踐。曾靜的 《當代戲劇人類學田野作業的反思與民族志書寫》,認為戲劇人類學的田野作業與民族志書寫方式上,應該借鑒藝術人類學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論,進行切合戲劇類研究對象屬性的具化研究,做出符合自身學科特點的闡釋。林立策的 《也談局內人和局外人的關系——以兩個音樂實地調查案例為例》,重新反思了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局內人與局外人的關系,認為局內人和局外人的概念不能簡單用來劃分被研究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不同學者因學科和研究視角的差異,其對身份的選擇會有所差異,可以說局內人和局外人的關系具有動態性。這些研究對于當下的藝術民族志寫作具有指導意義,深化了藝術人類學對于人類學學科的學術貢獻。
在藝術民族志書寫中涌現出了很多較為扎實的個案,這些個案建立在深入的田野調查基礎上,圍繞著藝術事象的歷史與現狀、儀式場景、禮俗互動、藝術形態、發展變遷等方面展開了論述。申波的 《遠古遺韻的溯源 當代樂舞的傳承——云南富寧彝族 “跳宮”銅鼓用樂現狀考察》,立足史料溯源的同時,依托前沿的理論與方法,通過深入的田野考察,探討了當代銅鼓作為 “物”的存在與 “人”的交融所營造出的樂觀稚氣,對未來滿懷憧憬的鄉村樂舞圖景,并對文化持有者通過神圣方式建構世俗行為、儀式機制策動藝術起源的當代再造,進行了音樂人類學立場的解讀。王秀玲的 《基于田野調查的二人臺現狀研究與本體追溯》②王秀玲:《基于田野調查的二人臺現狀研究與本體追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版。,分為二人臺現狀的田野調查和藝術本體追溯兩部分,第一部分對內蒙古地區二人臺藝術的生產和再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對民間戲班、國營劇團、民辦藝校、官辦藝校客觀、全面的考察,構建起內蒙古地區二人臺生存現狀的圖景。第二部分探討二人臺藝術的定位和改革,以二人臺劇目新中國成立前、新中國成立后不同的藝術形態的剖析為藍本,探尋龐雜的二人臺藝術現象。路春嬌的 《磁縣紙扎的藝術人類學研究》③路春嬌:《磁縣紙扎的藝術人類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版。,探討了磁縣紙扎的符號意義、歷史嬗變、造型方等方面的內容,闡釋了其文化價值,為更好地研究與傳承打下了基礎。喬馨的 《侗族大歌田野調查研究》④喬馨:《侗族大歌田野調查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從侗族大歌的音樂本體、社會歷史、傳承模式、傳承功能和傳承思考等多維度著手,深入探討侗族大歌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價值和意蘊,為現代語境下民族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份個案分析資料。劉麗的 《閩南歌仔戲的文化版圖》①劉麗:《閩南歌仔戲的文化版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版。,在爬梳文獻、舞臺觀摩、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的基礎上,厘清了閩南歌仔戲發展流變的歷史進程,分析其戲俗衍變、劇團運營、演出模式、劇目傳衍、舞臺藝術的特點。
蘇娟的 《西北地區人口較少民族婚禮儀式的音樂人類學研究》②蘇娟:《西北地區人口較少民族婚禮儀式的音樂人類學研究》,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通過對西北人口較少民族的婚禮儀式音樂產生的人文語境、婚禮儀式音樂的藝術特征、社會功能和音樂人類學反思等方面的探討,深入剖析婚俗文化、儀式演繹和音樂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力圖揭示出西北少數民族民間音樂的整體面貌與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特征。卓頤的 《閩臺保生大帝祭祀儀式音樂研究》③卓頤:《閩臺保生大帝祭祀儀式音樂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年版。,從民間史料入手,輔以田野調查,觀察局內人對其自我認同的看法,由此反瞻保生大帝信仰儀式音樂的形成、發展、傳播與變異,引發對于民間信仰祭祀文化的關注與發揚。羅濤的《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包山花鼓戲研究》④羅濤:《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包山花鼓戲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將包山花鼓戲置于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對其歷史生成、生態現狀、音樂本體、表演特征、功能作用等問題給予人類學層面的研究、分析與闡釋。郭佳的 《傳統與現代之間——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現狀的藝術人類學考察》,基于對白族扎染的田野調查,對扎染藝術形式和產品存在的鄉土藝術環境與社會關系網的互動、扎染技藝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以及傳統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等問題展開了探討。張月的 《冀南地區民俗祭祀用樂考察研究——以永年縣臺口村廟會為例》,以位于邢臺、邯鄲交界地帶的臺口村廟會為例,呈現民俗活動中禮樂相須的文化情境,在此基礎上探討音樂在儀式中的功能、內涵等相關問題。安麗哲的 《民族服飾的符號功能與倫理秩序的建構——以苗族服飾為例》,通過梳理民族服飾的功能與當代變遷,以苗族服飾為例,揭示了民族服飾視覺符號的內核,為當代民族服飾的發展與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近年來,鄉村振興是一個熱度較高的話題,這是中國社會發展到今天所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在方李莉看來,如何破除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和價值理念產生的瓶頸,就是要創造出一種新的、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文明,即生態文明。她在 《中國鄉村振興的方向:從鄉土中國邁向生態中國——藝術人類學視角》一文中提出,生態文明必須從鄉村中生長出來,之所以要在鄉村中生長出來,不僅是因為其具有農業化的表現形式,還在于它有可以支撐這一文明的價值體系。從這一角度切入鄉村振興的研究,不僅關乎中國鄉村的保護與重建,還關乎中國的未來發展如何找到一個文化和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問題,甚至關乎中國未來發展之路的問題。從更廣闊的意義來講,它將開啟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樣態,創造一種生態文明價值觀影響世界。汪欣的 《藝術鄉建新思維:多元·跨界·融合》⑤汪欣:《藝術鄉建新思維:多元·跨界·融合》,《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11月25日。,結合 “中國藝術鄉建展·深圳”的多個案例,提出了“多元、跨界、融合”的藝術鄉建新思維。作者認為,鄉村建設不再是獨角戲,藝術家、企業與政府的對話與合作,正在形成中國鄉村建設的合力,共同促進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將藝術、生態、智能的理念引入藝術鄉村建設,讓其成為傳統與現代溝通的橋梁,實行傳統與現代的聯動,是藝術鄉村建設今后發展的新趨勢。當下的藝術鄉村建設,亟須探尋與文旅產業融合的路徑,方能促進鄉村社會在現代文明中的蓬勃發展,生生不息。這一探討頗具概括性和啟示價值,對藝術鄉建的未來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季中揚、康澤楠的 《主體重塑: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重要路徑——以福建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為例》,反思了當前中國藝術鄉建過程中對于鄉民主體性忽視的問題,提出藝術鄉建的關鍵在于以現代藝術精神重塑鄉民的主體性,促進鄉民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精神匯通,通過改變生活在鄉村的人,進而改變鄉村的社會結構,讓鄉村真正融入現代社會。在實踐中,藝術家要提防啟蒙主義姿態,通過互動與對話,在潛移默化中重塑鄉民主體性。這些研究觀念值得關注,對于當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胡紹宗的 《“躍進農民畫”:鄉村社會建設中的詩性表達》,以1958年前后的農民畫創作為研究對象,結合中國鄉村社會制度和文藝思潮的變遷,試圖分析其與新民歌運動之間鋪張在 “詩畫滿墻”中的呼應關系,釋讀其浪漫的詩性表達。這樣的研究對于當下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激發農民作為文化創造主體的價值具有啟示意義。申波的 《德昂族 “水鼓樂舞”的符號化意象考察》,基于對德昂族 “水鼓樂舞”的田野調查,圍繞學界研究現狀、與文化持有者的日常關系、概念釋義、制作情況、展演場景和符號意象等問題展開探討,論述了其重要的文化符號價值和在人際溝通、凝聚社群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作者認為在藝術介入美麗鄉村建設實踐中,它會成為跨界民族相互間實現心靈溝通的重要媒介,并以其共同的文化記憶和符號象征,對德昂族構建新的文化傳統形成強有力的支撐。這些研究聚焦于不同的藝術事象之于鄉村振興的價值與意義,對于鄉村振興工作具有借鑒和啟示意義。
藝術及其認同連續三年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話題,本年度值得關注的研究案例和觀點有:許曉明的 《族群認同與壯族三月三文化再造——云南馬關縣個案》,基于翔實的文獻資料和扎實的田野調查,對云南馬關縣壯族三月三歌節文化再造的案例進行深入的研究。作者認為,這一再造是當地壯族精英基于族群認同的需求而組織的,體現了節慶的當代變遷,是文化持有者對自身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再造。這一研究視角獨特,觀點新穎,頗有啟發意義。周星等的 《從 “漢服”到 “華服”:當代中國人對 “民族服裝”的建構與訴求》,結合21世紀以來國內外有關漢服和華服的實踐活動,探討了這兩個概念的定位和差異。作者在將漢服和華服分別對應當代漢族和中華民族的基礎上,對現代漢服的建構之于華服的關系問題,以及漢服運動對于未來華服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展開了討論。
羅瑛的 《民族藝術的認同空間:文化景觀與地方表述》,在對民族藝術做了界定的基礎上,提出文化景觀構建與地方表述在民族藝術中,會形成一種公開和不斷擴展的法則,對世界文化多樣性進行闡釋。在視覺表象處于世界中心地位的現代性社會中,文化差異越大,地方性表述和族群性表述的需求就越重要。民族藝術所表征的族群性、地方性與文化之根的維持,在變幻急速的現代性中,可以提供穩定性及毫無疑問的認同源泉。張林的 《新賓滿族自治縣清皇故里祭祖大典儀式音樂中的文化認同》,論述了新賓滿族自治縣的宗教人士在官方支持下將宗教音樂納入世俗性儀式之中,并模仿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建構了清皇故里祭祖大典這一儀式舉行的過程。作者認為,官方支持建構這一儀式主要看中其作為社會性儀式所具有的聚合性特點,將宗教音樂納入儀式之中,并非看中宗教的信仰體系,主要是利用宗教儀式行為來支撐場面。儀式音樂的展現不僅體現了新賓滿族的族群認同和區域認同,也體現了當地的佛教認同與道教認同。何佳的 《人類學視角下民間藝人身份認同探析》,從人類學文化轉型的視角探討了在制度、市場和文化語境三個因素影響下,當代民間藝人身份的建構與認同問題。認為應該合理建構和認同民間藝人的身份,這對于藝人自覺的文化傳承和文化創造均具有重要意義。許多多的 《認同與文化傳統——基于達巴祭司口述史整理稿》,通過持續三年的田野調查,在口述史中探析文化傳統,包括歲時節慶、民俗傳統、宗教儀式、神靈體系等,以此來解析不同民族族群共同的文化認同與歷史根基。這些觀點值得關注。
縱觀本年度的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成果豐碩,專題性凸顯,研究視域和研究方法均有新的拓展。藝術民族志的書寫學術規范不斷增強,涌現出一批田野研究扎實深入的個案研究成果,非遺保護、鄉村振興、藝術及其認同等專題領域的研究,致力于探討和解決社會熱點問題和現實問題,為國家提供了智庫成果。中國藝術人類學研究成果譯介到國際學界邁出了第一步,相信隨著這一工作的持續推進,會不斷地向國際學界傳播和貢獻中國智慧。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藝術人類學作為一門新生學科,應該多譯介西方藝術人類學的理論著述,繼續扎實做好藝術民族志,在大量藝術民族志個案基礎上建構中國范式的藝術人類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