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俊
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目的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生產、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決定的。它反映了社會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與價值取向。本文通過總結我國有關文獻與法案中對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目的的闡述,從四個方面概述建國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目的的變化與依舊,同時展望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前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不斷推陳出新,其發展大致可以以邁入新世紀的2000年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再從以下四個方面研究其發展與嬗變。
無論是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還是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再到2018年總書記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以凝聚人心、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的教育目的始終圍繞著兩個字:“人民”。為人民服務是我國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點作為我國教育目的的性質從未改變。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我國教育目的的性質也一定是為人民服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究其原因,我國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是中國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也是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本質特征。
回顧我國教育的發展,會發現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逐漸由社會本位過渡到了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并重,并且越來越重視個人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彼時國家急需各種人才來建設新中國,因此國家教育目的的重點落在了社會建設上,人民接受教育是為了建設祖國,而并不強調個人發展。然而隨著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首次提出了基礎教育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2000年《中國教育綠皮書》將素質教育的內容歸納為“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重視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著眼于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2018年新課程改革更是把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放在突出位置,強調全人發展。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經過七十年的改革與發展,由建國初期的社會本位演變為今天個人發展受到空前重視,不僅是發展需要,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展望未來,我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一定是在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大力強調個人發展,使每個社會個體都能充分自由發展。
以2000年為界,我國教育目的逐漸由強調“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方針過渡到了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交相輝映的發展階段。
1957年伊始,《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就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1958年《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繼續強調“全面發展是我國教育的目的”,一直到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總書記同志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說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自建國以來就一直貫穿于我國的教育之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與社會的演變,我們不再滿足于人人相同的“德智體美勞”,而是將目光著眼于個性發展。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蘊含了個性發展教育方針的萌芽,此后的新世紀,強調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廣泛認同與蓬勃發展, 2000年《中國教育綠皮書》提出“重視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注重個性發展”;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提出“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2018年新課程改革也將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放在突出位置,強調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個性發展。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的個性發展已經受到了我國教育界的普遍關注與重視,為過去強調的全面發展注入了新的內容。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全球視野的表現。中國教育未來對學生的要求必定也是兼具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人才,這樣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助力社會發展。
自建國以來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始終缺乏精英型人才,對精英型人才的需求催生了我國的精英教育,在各個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都是以培養精英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這個目標首次出現轉折是在1999年,當時的教育部出臺了文件《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響應文件內容,所有高校開始大量招生。生源的大量增多勢必帶來培養方式的變革,之前的精英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教育形勢,于是慢慢向大眾教育變革。到2004年,我國大學毛入學率超過15%,這標志著我國的大學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教育的階段。2019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對高職院校實施擴招,人數是100萬人,涉及到1418所高職院校。這次擴招將有望使我國的毛入學率突破50%,使高等教育邁入普及化階段。
高等教育普及化,勢必對基礎教育的各個方面產生巨大影響。首先,我們不是在進行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所培養的是綜合型人才,因此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理念必須轉變;其次,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目的也帶來了諸多改變,2000年以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句話多次出現在我國的教育文件與法案中,它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不再僅僅著眼于成績與升學率,而是越來越關注學生的整體素質與勞動技能;最后,高等教育普及化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評價體系也帶來了變革,基礎教育階段的評價體系正在走向多元化、靈活化,將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發展與綜合素質的培養,采用的評價體系與評價標準將更有益于我國學生的終身發展。
回顧我國70年來基礎教育階段教育目的的發展,其許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并且將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唯一未變的是我國教育目的為人民服務的性質。筆者認為,這些改變與保留也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第一,教育目的應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要求既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又能促進其個人發展。只有在這樣的教育目的指導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才符合新時代建設的要求,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整合型人才。
第二,在教學上,學校與教師應該特別重視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只有如此,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于學生個人而言,這種教育思想與制度保留并開發了其天馬行空的創造力,使他能夠在現代社會更好地生活;于國家而言,大量創新型人才的涌現為社會各個領域輸送了海量優質人才,既能促進社會發展,又能推進創新驅動,因此,我國的教育目的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三,教育目的在踐行中應注重其發展性、變化性和可行性,不僅要根據我國的國情來制定標準,而且在實行過程中也要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差異,因地制宜地選擇實施。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國情復雜的國家,教育目的的制定應該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差異性,不能一概而論,只有因地制宜地實施教育,才能做到百花齊放、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