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貞
(民勤縣南湖林業工作區站,甘肅 民勤 733000)
林業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根據不同的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實行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科學扶貧政策進行精準管理,實現精準扶貧與脫貧。
我國大約有3/5以上的貧困人口集中居住在地勢條件較差,交通不便的山區,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生態情況也相對較差。因此,需要通過不斷開展強化山區森林植被恢復能力和和改善貧困地區的面貌等工作,來實現山區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促進實現山區經濟的科學發展。另外,也可以通過發展林業來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擴大生存和生產空間,優化生態空間。
對于貧困地區而言,發展林業更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林業產業具有覆蓋范圍廣泛、產業鏈條較長、產品種類繁多、用人數量多等特點,可以為貧困地區人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增加貧困地區人民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
我國貧困地區多位于江河上游、湖泊水庫源頭以及農牧交錯地帶,這些地區都是國家重點生態區域,自然生態狀況相對脆弱,可對我國的國土生態安全與穩定產生嚴重影響。基于此,需要不斷強化貧困地區的生態建設,加強鞏固國家生態安全穩定的屏障。
我國貧困地區面積較大,貧困程度有輕有重,甚至有些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均處于貧困地區的范圍之內。所以,需要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政策來解決貧困問題,縮小全國不同區域之間的貧富差距,從而鞏固執政基礎,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在開展林業相關建設任務時,可以給貧困戶分精準分配林業建設的相關崗位,增加貧困人員的就業機會和勞動收入,同時也要根據林業面積和相關政策,給其相應的補貼。
較其他產業而言,林業產業具有較低的市場要求和技術要求,非常適宜采用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因此,非常適宜貧困戶進行經營。例如,一個貧困戶經營油茶或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平均每畝的產值可達三千元以上,經營一畝可使一人脫貧,而且經營林業產業的收益期可達幾十年。
我國擁有豐富的集體林地與林木資源,貧困地區農戶可以通過集體林轉變為自主經營,從而該自主經營過程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實現增收、脫貧。
當前,在貧困地區已經進行了許多基層林業站建設。可以利用基層林業站有效推廣先進的林業實用技術,并積極落實應用到農林生產一線。
目前,為了更有效的開展對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工作,國家各大銀行向貧困地區人民實行林業低息貸款和林權抵押、質押貸款的業務。與此同時,中央財政也會進行相應的貼息與支持。
3.1.1 安排生態護林員,開展精準脫貧工作
在貧困地區選擇生態護林員需要具備以下的優點:1)身體健康;2)具有很強的責任心;3)遵紀守法;4)能夠完全勝任野外巡查護林工作;5)家庭成員人數在三人以上。選擇好生態護林員后,當地的林業站需要進行建檔管理、培訓及組織護林等工作,這樣可以有效增加困戶的經濟收入。
3.1.2 通過退耕還林,開展精準脫貧工作
首先可以將4/5的退耕還林任務分配到貧困地區,同時委派專業的林業技術人員根據當前的市場需求情況以及當地的自然條件指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經濟林,以此為貧困戶提供長期穩定的收入保障。
3.1.3 發展特色經濟林,開展精準脫貧工作
加強建立精準特色林業產業發展聯合機制,充分發揮特色林業產業的優勢和作用,實現特色產業的迅速發展。同時,對貧困戶進行資金補助,促進特色產業經營者與專業部門合作,按照國有林場的規范和標準進行統一經營,爭取實現與國有林場相同的目標,然后對所獲得的利益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分紅,增加貧困戶的收入。
第一,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在實施國家林業重點工程項目時,要傾斜于貧困地區,并加強對貧困地區的資金支持力度,確保在貧困地區開展林業建設過程中可以吸收更多的貧困人員,為貧困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經濟收入。
第二,做好異地扶貧搬遷工作,就地安排搬遷人員參加工作,同時,做好貧困人員遷出地的生態修復工作。
第三,加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層林業站建設,做好森林防火和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積極推廣先進且實用的林業技術,同時還可以為當地林業產品提供便利的銷售和運輸渠道。另外,還可以結合當地的發展情況和自然條件,發展與旅游業相關的特色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的經濟收入。
在開展林業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工作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對貧困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重視對天然林的保護,增加退耕還林面積,加強林業建設,增加森林覆蓋率,有效提升森林質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