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麗
(桂林市灌陽縣自然資源局,廣西 灌陽 541600)
林業資源是優質的社會生態資源,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1]。林業資源在地方經濟建設里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大多數管理者缺乏林業資源管理經驗,這使得他們的管理缺乏科學性,造成了林業資源的嚴重浪費,給林業發展造成嚴重障礙。因此,要促進林業發展,必須從調查規劃入手,最終保證林業發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1]。
林業的調查是指有關林業資源部門在相關的林業資源法律法規的支持下,對林業建設和生產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林業資源進行的綜合科學評價,林業生產力評價、社會經濟效益評價、環境分析、包括地質調查等,并根據最終調查結果完成對林業生產的判斷[2]。
林業的規劃在整個林業建設生產過程中是一個具有階段性的總體部署戰略,其進行必須嚴格根據林業資源發展的實際情況,確保林業資源和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2]。在林業規劃過程中,必須按照多元效益的融合,同時考慮當前效益和長遠效益,并統籌考慮生態、經濟以及社會效益。
在林業設計中,將林業調查結果和林業規劃部署相結合是最主要的工作。嚴格按照林業建設和生產活動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將調查結果、規劃設計等相關文字轉化為具體的設計模式[2],確保落實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在開展林業生產之前,有必要詳細調查和收集該地區原始林業資源的各種信息,然后根據調查結果制定科學、有效、均衡、環保的林業生產規劃。通過對該地區林業資源信息的全面調查,一方面可以為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提供準確的數據參考,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制定和完善森林保護對策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依據。另外,在林業調查規劃設計中,可以繪制保護區圖來明確林業資源保護區,更好地保護林業生產地的原始林業資源。此外,通過林業調查工作,可以發現該地區林業資源存在的問題[3],并采取有效措施,從而更好地保護該地區的原始林業資源。積累的調查數據也可以為今后的林業資源管理提供數據支持[3],從而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生產。
在當前林業資源形勢下我國必須實現林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林業生產建設工作對于有效減少環境污染、穩定木材價格、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4],同時也可以為實現穩定的林業生產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目前,林業資源管理部門需要對林業資源生產建設進行實時管理,參考林業資源數據進行有效地林業資源管理[4]。
根據我國現有的林業資源情況,在林業生產體系中,私人承包制在整個制度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除了林業生產地的原始生態天然林之外,人工林區大多數為私人承包林。這種承包制度比較符合我國的國情,但是在實際的林業生產事業中難免會因為承包合同中存在權責不明的情況[5]。這種情況導致了林權的歸屬和分割問題,甚至林權糾紛。為開展林業生產調查的規劃設計,可以從客觀、科學的層面調查林業資源區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及時調節林權爭議,從而保護各方應有的權益,減少林業生產的障礙[5]。
隨著我國林業生產產業相關技術的發展,原有的系統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林業生產需求。因此,要不斷完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體系[6],確保林業資源生產工作的系統性、規范性和科學性,從而更好地滿足當代林業生產的具體需求。林業資源的調查、規劃和設計要求相關人員要有相當充分的林業知識,并了解市場上的木材供需關系,從生態環境、生態區位、生態功能和生態需求等角度進行科學規劃[6],促進可持續發展。
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很多關于林業生產的法律法規,但由于相關從業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認識不足,導致了林業生產過程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國家應及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這對防止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的糾紛具有重要意義,從而為社會的安全穩定發展發揮積極作用[6]。林業調查規劃應當專業化、系統化,通過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確保林業單位和個人在遇到林業生產糾紛時有法可依,能夠保護其自身的合法權益。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日益發展,林業調查的模式正逐步趨向于現代化模式。通過將先進的技術設備應用到林業調查中,可以加強林業調查人員之間的信息溝通,從網絡平臺獲取共享的林業調查數據,并通過整合分析生成相應的調查報告[6],在促進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業調查設計規劃保障了林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是林業生產的基礎性工作。通過林業設計可將現有的國民基礎經濟發展方向、林業資源數據與林業資源產地特定的社會關聯和自然條件相結合,制定出林業生產的科學性發展方向。隨著我國林業資源的豐富,林業調查規劃設計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符合林業生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只有重視林業調查、規劃和設計的實施,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隊伍,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林業生產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