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吼生
(安徽省潛山市天柱山林場,安徽 潛山 246309)
為增強林業營造林的整體建設水平,工作人員需嚴格把控該項工作的每一環節,只有在提升種植技術的基礎上,其造林水準才會獲得相應提高,同時,在改造營造林的過程中,還應注重環境保護問題,不斷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方面,優化林業營造林工作符合林業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說,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加大了生態環境的重視度,因而營造林的改造工作已受到廣泛關注。若林業營造林的發展合理,則空氣質量與環境會得到較大改善,林業整體的發展也會更加穩定。另一方面,當前林業營造林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也產生了多種問題,比如,該行業缺少專業技術能力較強的人才,在林業建設前期,其技術設計并不合理,同時,營造林的開展要考慮到多重因素,如氣候、水源與地形條件等,而目前的圖紙設計并不規范,各區域的界限較為模糊,不但無助于營造林的現場施工,還會與部分步驟相矛盾。此外,由于對整地工作的重視度不足,在后期管理上就會增加額外成本,從而影響林業營造林的整體建設。
在優化林業營造林以前,技術人員需對其加強基礎要點,其一,在營造林時間與地點的選擇上,應對林地進行充分考察,如氣候環境、土壤條件等,若其與挑選的樹種不相匹配,會造成該區域的營造林生長速度緩慢,甚至會引發大面積的生病與死亡,進而影響林區的經濟效益。通常來講,種植幼苗的時間大多在春秋季,其具體時間還要依照該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樹種生長規律而定。其二,針對營造林的選種,種植人員應依照實際需求,選擇混交林或純林,并對周遭環境進行充分利用,進而改善土壤性能,有效防治火災與病蟲害等。由于混交林的成林性較大,且對外界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較強,應用此類營造林能更好地保障樹木質量。而對于純林的設計,基于其工序簡單、調整較容易,利用純林建設便于整體的施工管理[1]。
一般來講,營造林的樹種類型為混交林,借助地力與光能,其會更加茁壯地生長。由于樹種不同,其種植與生長的時期也不盡相同,其需要的營養物質、水分或光能也都要有所調整。樹種的林分結構不同,其對于林地氣候的改造也有所區別,因而多類樹種能適時儲備營養物質,改善其內部養分的循環速度,在改良與維持土壤肥力的同時,改造了林區的土地性能。同時,混交林林冠的內部結構較復雜,對雨量的攔截能力較強,可有效減緩有害風的作用。
混交林系統的內部營養結構繁多,對生物繁殖的幫助較大,在其進行相互制約后,種植后期的病蟲害會被有效防治。混交林內部樹木的根系比較發達,若產生雨雪、大風等自然災害時,其擁有較強的抵御能力,因而對混交林樹種配置的合理性將會對營造林的整體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當其進行科學配置時,會給樹木生長帶來促進作用,適時提升林地的生物產量,增強其生物多樣性與林產品種類,進而改善林區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若工作人員在開展營造林工作時選擇了單一樹種,其生產方式會變得單一化,對樹木整體的生長不利,不但在其生長階段降低存活率,也因出現較嚴重的病蟲害而導致嚴重后果。
針對種子或苗木的選擇,若要苗木符合種植質量標準,需符合多種指標,如形態指標、生理指標等,其主要的考察項目為苗木的頂芽、莖根比、根系數值、地徑、苗高、根系活力、內部營養含量與苗木水分等,若其質量較好且達到種植要求可開展苗木種植活動。
種植人員可進行植苗造林,該方法要借助苗木材料,在當前的多種造林方法中其運用范圍極廣,首先,在栽植樹苗的過程中,需及時刨挖栽植坑,該坑的具體尺寸要與苗木的根部相適應,確保其根部的舒展能力。在放苗時要對其輕拿輕放,避免根部的損傷,當樹苗進入坑中后,需使其保持直立狀態,再將土埋到其根莖位置,并適時將其提起,通過抖一抖,讓土縫中的細土與其根系進行緊密結合,在踩實以后用土壤填平。對于土壤的選擇,要挑選性能極佳且土質疏松的松土,待將地表覆蓋后即完成穴植法的種植過程。其次,運用縫植法可栽種針葉松杉類樹種,在種植開始前需對營造林的土壤進行適當改造,并運用鍬或鋤適當開縫,將苗木放入后要保證其深淺適當,不出現窩根現象,待將施工工具拔出后對該土壤進行壓實工作。最后,種植人員在開展溝植法時,其給營造林的周遭環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其最好處在地勢平坦的區域中,挖置好苗木存放的溝壑后,將其按照一定的距離擺放好后,進行扶正、覆土與壓實工作。此外,在種植苗木的過程中,需時刻保障其營養器官的養分,如地下莖、根、干與莖等,在種植的初期就要保證其長度適宜、頂芽飽滿與外形健壯等。在完成苗木的播種工作后,工作人員需適時開展覆土工作,其種子的種粒大小與覆土厚度都應依照實際情況而定,進而有效避免其被鳥獸吃掉或大風吹走[2]。
在完成苗木的種植過程后,應進行必要的樹苗管理,通常來講,撫育苗木的時間要根據天氣狀況、立地條件與生長狀況而定,每年大約需要1-3次。針對苗木管理的多種措施為松土除草、田間施肥、灌溉排水、間苗、摘芽與修枝等,進而保障林間苗木的整體存活率。對于營造林外部的管控,其主要內容為防自然災害、防有害生物、防牲畜干擾與防火等,管理人員需定期排查其周遭的安全隱患,整個林區都應進行實時管理,以保障苗木種植的質量與數量。而為更好地防治病蟲害,種植人員需與管理者合作,了解該區域病蟲害的類型與特點,進而針對性地開展防治工作。
在完善林業營造林的過程中,種植人員需嚴格把控多種要素,從苗木的選種到種植方法都要進行適當調整,只有樹種結構更為科學,營造林技術達到較高標準時,其苗木的存活率才會得到切實改善,進而促進林業生態建設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