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萬姿,汪玉濤
(新疆農業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我國因為國情及歷史發展的復雜,農業占據了重要地位,且我國大部分人口為農業人口。為了和諧社會的構建目標能順利實現,推動農村低保制度的健康發展勢在必行。
對農村貧困問題,高度重視,近年來,我國農村貧困局面主要體現在農村人口、農業工作者急劇減少,貧窮嚴重制約了農村的健康持續發展,農村需要一大批高素質農民做后盾,且在民生的各個領域如就業、扶貧、創新、教育、醫療等等方面進行政策的傾斜和補償。就農村低保而言,國家也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和機制,以確保貧窮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但我國是農業大國,解決農村貧困問題還有很長一段路程,還需繼續堅持和努力,否則不但不安民,還會對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目前,精準扶貧是我國緩解農村貧困問題的重要社會政策,將精準扶貧和農村低保制度融合發展,保障貧困農村人口基本生活,是我國解決農村貧困問題重要手段。
“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眼下,只有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才能讓每一個貧困家庭都感受到扶持的溫暖,不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隊,精準扶貧更符合當前扶貧工作的要求。
農村低保即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中國政府針對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推出的生活保障制度。直白的解釋則是:“低?!钡扔谧畹蜕畋U?。農村全面低保制度的建立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理念的更新。
我國自開始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在解決貧困人口生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確定保障對象過程中的識別問題,保障內容的單一不豐富性,以及相關退出機制的不完備。
我國因為歷史等多方面復雜原因,在農村低保制度運行的前期過程中,低保覆蓋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失誤,部分符合保障條件的貧困人口沒有得到保障,而不應該享受低保政策的人群卻享受到了,這就導致了相關的農村低保資金落實不到位,這使得群眾意見頗大,不利于農村的穩定發展,同時,精準扶貧在扶貧過程中是對農村貧困人口實施的專項扶貧,在識別過程中,甄別的“尺子不硬”,致貧困戶“出入兩難”。由于對貧困人口的甄別尺子不硬、標準多次變化,填表多次反復,加大了識別的工作量和難度,加上鄉村的人情識別,影響了貧困戶入庫出庫的精準度,在農村造成很大的不良影響。
發放農村低保的形式為現金發放,按季度發放,有條件的地區可按月發放。前期單純的對農村低保戶發放現金用以維持其基本的生存,這樣的保障方式符合低保這一道“最后的安全網”的最初目的,但是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逐步推進,在扶貧對象與扶貧手段上的交集越來越密集,這對現階段的農村低保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低保與精準扶貧相比,保障內容與方式的單一,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低保僅僅以維持最基本的生存水平來保障貧困戶,這樣與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符。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對象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保障對象有進有出,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與鄉(鎮)人民政府對其進行管理。街道辦事處對不同的低保對象進行定期的審核。農村低保制度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代表了農村低保實施的最終績效。最終的目的是使農村低保覆蓋真正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口。但是扶貧“機制困惑”,致貧困戶“動力不足”。部分貧困戶缺乏自我脫貧的決心、勇氣和行動,沒能通過有效的脫貧激勵機制,真正把貧困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存在“等靠要”思想,出現了上急下不急,扶懶不扶勤的怪象。
如何做好精準扶貧與低保的聯動發展?在開展低保工作過程中,要規范操作程序,加強動態管理,讓低保工作開展在陽光下進行,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增加政府公信力。農村低保政策的運行,需要做好相關隊伍的建設,增強基層力量,在實現基層人才年輕化基礎上,提高基層人員專業性。最后,精準扶貧及農村低保都要落實問責制,實施全方位監督檢查,保證按期完成扶貧任務。脫貧攻堅事關全面小康,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和“虛假脫貧”、“數字脫貧”。責任要再壓實,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要嚴格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堅持帶頭安排部署、帶頭駐點聯系、帶頭調查研究、帶頭檢查督辦,切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格局。繼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打擊一切侵害群眾利益的違法亂紀行為。加強執紀監督,嚴肅查處不正之風與腐敗問題,防止干部挪用截留、虛報冒領、優親厚友等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