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奇
(太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太和 236600)
高素質農民屬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主體,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基層農民群眾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文化綜合素養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這也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戰是否能夠最終取得勝利的關鍵性因素。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高度,建立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不斷提升基層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能力,促進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高素質農民培養中應當進一步發揮出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實施政企結合的培訓模式,支持企業積極配合與響應協同培訓模式。地方政府部門應當充分發揮自身在財政稅收中的主導作用,對參培并能夠順利通過考核的農民給予一定的補助,對獲得重大成果的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予以鼓勵和宣傳,同時在稅收減免以及貸款優惠等各方面進行支持,依靠樹立典型模仿的方式來起到帶頭引領作用,讓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以及農業企業等能夠參與到高素質農民培訓中來。同時還需要建立企業和省市科研院所及農業高校的合作溝通機制,進一步開發利用好省市科研院所及農業高校的科研教育資源,創建科技示范園區,積極分享科技成果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培訓課程與內容予以科學規劃,真正促進農民群眾專業化技能的掌握與提升[1]。
為進一步規范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促進培訓效果的提升,應當結合不同類型的農民群眾予以針對性和周期性的培訓,同時對于課程內容的設置也需要保持合理性。例如說對農場主以及農業骨干勞動力的培訓教育,可借助于以某類種養殖項目著手,科學設計培訓內容,促進培訓模式創新,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來研究其具體的培訓需求,按照不同學員的具體情況來分階段分層次實施專業培訓和跟蹤指導。對于農民培訓的課程內容而言,需要結合參訓農民群眾的情況來安排對應的內容,除上述因素外,還應當注重專業技能培訓與非農業技能的有效銜接,注重理論知識培訓和實踐操作能力培訓的有效銜接,讓基層農民群眾不僅熟悉相關理論知識,同時也能夠掌握實踐操作技能。
首先,應當積極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媒體等傳統媒介和互聯網渠道等新媒體來開展好高素質農民培訓相關政策的宣傳工作,讓更多基層農民群眾能夠了解相關政策法規,鼓勵他們積極主動投身到高素質農民培訓中來;其次,地方農業主管部門應當在當地定期組織進行高素質農民培訓成果以及先進模范的表彰與宣傳活動,在全社會中創設積極向上的氛圍,借助于定期推送工作簡報、編制高素質農民培訓經典案例、組織進行培訓成果公示活動等來總結與積累農民培訓工作中的優秀做法和特色經驗。
把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當作為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核心工作來抓,進一步研究更加多元化和高效化的現代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一方面,要引導農業院校以及相關培訓機構積極面向農村,推進落實訂單式、定向式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不單單要有企業出訂單、學校出菜單,還需要有農民出訂單、學校添菜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強化溝通協調工作,盡快打造適合地方實際情況的農民培訓基地,探索實施招生-培訓-創業一條龍的培訓機制,真正將農民培訓機構打造成為集信息咨詢、創新創業、培訓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組織,為基層農民群眾參與培訓學習活動帶來更豐富的資源和機會[2]。
由高素質農民培訓領導小組牽頭,構建地方高素質農民培訓考核體系,建立由地方農業主管部門引領,當地農業專家和基層農民群眾代表構成的考核評價小組,共同商議形成具有更高靈活性且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考核評價體系。清楚考核評價內容、流程,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對組織進行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機構、場所、師資隊伍、培訓教育課程以及培訓流程等都進行明確規定。同時還需要建立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獎懲條例,依靠完善的考核評價工作來不斷提升農民培訓活動的實效性。
促進基層農民群眾思想道德、文化素養和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是目前農村地區建設發展的關鍵任務。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群眾的素質提升也直接關系到農村地區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因此高素質農民培訓模式的構建與完善是一項必須要引起充分重視的工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積極探索新的培訓教育方式,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升農民培訓活動的實效性,助力農村社會經濟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