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宏,楊 君,孔凡偉,劉春蘭.
(1.佳木斯市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中心,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2.佳木斯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3.湯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黑龍江 湯原 154700;4.佳木斯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0)
通過內涵型擴大再生產和外延型擴大再生產來挖掘潛力、擴大規模,通過全程產業化來提升效益、貢獻社會。
新開辟蠶場,利用蒿柳養殖柞蠶、天蠶技術體系研究。路徑是尋找成規模蒿柳,改造成蠶場,宣傳蒿柳養蠶;養殖天蠶、柞蠶并進行相關試驗;全面總結養殖工作,形成技術報告。落實在樺川縣。通過柞蠶外延性擴大再生產提高供給總量,為市場提供新型食品和紡織材料的需要,將使更多資源得以利用、更多農民實現小康。
在現有蠶場,利用柞樹養殖柞蠶技術體系深化研究,保持現有蠶場規模的前提下,依靠優質種繭、先進技術、優化蠶場、培訓農民,提高現有人力資源、柞林資源、技術資源條件下,將使每把蠶繭產量、效益提高40%以上,形成創新技術集成并推廣。
路徑是查找相關資料,研究氣候與養蠶成績的關系;與有關廠家聯系,引進相關品種、藥劑進行試驗示范;研究高品質蠶繭生產技術并推廣落實在樺南縣、湯原縣。通過柞蠶內延性擴大再生產相關技術研究與推廣,有利于今后科學指導生產,提升產品質量、經濟總量,實現規模效益。
作為柞蠶供給側改革實用技術的柞蠶生產全程產業化技術,將延長產業鏈條,促進產品提檔升級,延長產品供給時間與范圍,為市場提供新型食品,有利于提質增效。
路徑一,是利用低溫庫,研究柞蠶蛾低溫保鮮技術;考察和引進《利用柞蠶卵繁育赤眼蜂技術》;引進真空包裝機,研究柞蠶(吐絲后)幼蟲保鮮技術;收購幾批蠶繭,研究柞蠶不同顏色蛹的分類和形成機制; 收購幾批蠶繭,研究柞蠶“神仙蛹”、富硒蛹的加工與貯藏技術;研究休閑蠶業并布點示范;利用蒿柳養殖柞蠶、天蠶技術示范。落實在樺南縣閆家蠶種場、湯原縣香蘭鎮。
路徑二,是搞好“互聯網+蠶業”,線下通過觀光蠶業、休閑蠶業,展示和銷售蠶業產品,線上全年銷售蠶業食品,形成產、供、銷一條龍,實現局部生產、全網銷售,一季生產、全年供應。
今年四月份,赴山東半島考察了二化性柞蠶種子供應我省的可行性。二化性柞蠶種子春季幾乎沒有儲存期,生命力強、營養損失少,運輸方便。實地考察了適合區域,生產時間。對于我市柞蠶種子調劑、開發新區、提高蠶繭生產水平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柞樹施肥試驗。把黃腐酸有機肥分發到湯原、樺南蠶農手中,并遠程指導施肥,以期為柞樹生長找到肥源,七、八、九三個月份將進行調查效果。
引進黃蠶2000粒,分三個縣、兩個生產時期進行試驗,現在早批蠶已經上山,晚批處于制種階段。以期為蠶種更新換代和休閑蠶業提供依據。
進行了柞樹防凍技術研究。每年春季都發現有些柞樹,由于凍害而發不出葉,或者葉面萎縮蠶不愛吃,重的整墩死亡,對柞樹生長勢及產葉量有很大影響。研究了柞樹凍害的類型及癥狀,產生的原因和預防柞樹凍害的措施。
進行了技術交流。編制了《二化一放柞蠶制種創新技術》和《柞蠶標準化生產模式圖》發放到蠶農手中,并在佳木斯電臺農村路路通中播出。
實現了安全時期內蠶業的無縫隙生產。以往我市柞蠶6月份出窖、統一在7月份上山。為適應市場對蠶產品求早、求鮮之需要,我市最早研究了《柞蠶生產的安全時期》,即在5月初到6月中旬蠶種陸續出庫,從6月到9月,養蠶場地始終有柞蠶幼蟲,實現了安全時期內蠶業的無縫隙生產。從7月中旬開始即有柞蠶當年鮮繭上市,極大地滿足了市場對蠶產品的需要,蠶農提早生產、提早見到效益,同時也使得銷路更加順暢,為蠶業供給側改革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發展休閑蠶業。我市的振興蠶業合作社和興旺蠶業合作社利用養蠶的生產過程、生產場所、蠶業成果、以及連帶的休閑產品為人們提供集旅游、觀光、休閑、益智、品嘗為一體的功能性生產形態,促進了蠶業全程產業化的發展。發現了適合本地生長的果桑。
在低溫冷凍研究上。一是確定了硬件。已經確定了上海凱明電子機械有限公司的系列真空包裝機。冷凍工廠確定在佳木斯市如意餃子廠,參與指導農民修建冷庫7座。二是確定了軟件。其一是研究了軟皮蠶蛹生產技術。初化的蛹皮柔軟,既質嫩又色淺,這是食用蠶蛹的最佳階段,市場上少見又難于保管運輸儲存。原料繭的保管溫度為8℃至12℃,削繭開口,防腐消毒,進行軟化處理后,將軟皮蛹送入速凍室,速凍2小時,速凍溫度為-20℃,驗質,包裝,在-15℃至-17℃以下保鮮儲存,常年銷售。其二是研究了柞蠶繭內幼蟲保鮮儲存技術。即剖繭后,將未化蛹的柞蠶幼蟲取出,真空包裝。在-20℃條件下速凍2小時,然后在-15℃至-17℃以下保鮮儲存。
研究新出現的柞樹害蟲。今年出現了金龜子、柞樹象甲、毛蚊等。制定了技術方案,在佳木斯農業網上發布并傳達到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