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玲
(汶上縣南站鎮人民政府,山東 汶上 272508)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到了新常態下農業飛速發展的階段,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需要有關部門對此加以重視。在新常態的背景之下,發展農業困難難重重,需要完善新式農業發展的理念,加強農業發展的創新,聯系新常態的發展,更好的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新常態的背景之下,人們開始對農產品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包括質量和生產安全,市場需要有更加多樣化的產品,農產品的生產也對產品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朝著品牌化的方向發展,消費者的需求也更加的個性化,能夠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要。人們的農產品的消費觀念也出現了轉變,之前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現在是要吃好、吃的安全健康。從農產品的消費上看,電子商務的引導作用也愈加凸顯出來,這是未來農產品銷售的必然趨勢。農產品的劃分更加的精細化,人們開始對農產品的質量予以了足夠的關注,產品質量以及差異性是市場競爭中需要考量的重要元素。
新常態的背景下,生產要素的投入這塊,傳統要素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不斷的減弱,農業生產對土地和勞動力的依賴程度明顯降低。農業生產中,技術創新對其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農業發展對技術、人才和資本等比較依賴,未來技術的創新很有可能會成為促進農業發展、保證糧食的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傳統的農業發展是粗放型的,成本和消費都比較高,在新常態的背景之下,開始朝著專業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包括合作社和家庭農產在內的經營主體逐漸出現,這些極大的崔進了農業服務組織的健康發展。從農業經濟發展的方式來分析,開始朝著智能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開始提倡資源節約,注重生態農業的發展,農業的持續發展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新常態的背景之下,農業結構得以優化升級,現代化、多功能的農業和糧食園區會發展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休閑觀光類型的農業有著良好的發展態勢,農產品加工業也開始朝著縱深的方向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已經轉變成差異化和區域化,農業生產鏈不斷延長、放寬,農業產業價值鏈也更加的深入。
新常態之下,農業發展的速度低于農業生長的速度,農產品的質量很長一段時間都未能得到提升。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產地較為分散,市場和資源等周邊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整體的競爭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得不到提升。伴隨著新型農業組織的出現,農業生產規模明顯擴大,但是我國耕地較為分散,農業生產規模存在有明顯的差異,在這種背景之下,對農業生產加強監管存在有重重困難,這也為農業發展規模化和市場化的發展增加了難度。
一直以來,農民獲得經濟收入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種地,勞動力會對農業生產產生較大的影響,在開展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種植方式較為單一,生產技術較為落后,這些都無法滿足新常態背景之下,農業發展的訴求。站在農民的角度上來看,他們的文化水平比較低,掌握的技術和經濟發展的知識較為有限,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從勞動者的數量上來看,農村中很多的農民都紛紛涌入到城市打工,基本上都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剩余在農村的勞動力存在的特點是老齡化嚴重,土地荒蕪已經成為農村較為普遍的問題,青壯年勞動力不夠,這是限制新常態下,農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市場經濟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市場經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較為波動,也同時會引起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這極大的增加了農業生產的風險系數。最近幾年,農產品的銷售出現了自由化的趨勢,在新形勢之下,作為政府不應該對農產品的價格給予過多的干預,農產品的價格確定更多的是應該聯系市場的實際情況,這在某種程度上就限制了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給農業生產布局工作的開展增加了難度。
科技是促進不同行業發展的重點,農業發展過程中亦是如此,農業科技不只是和農業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會對農產品的整體質量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新常態之下,農業的發展遭遇了諸多問題,包括技術人員短缺、創新力度不夠等,這樣不只是不利于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而且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更是增加了難度,限制了農業科技在農業實踐中的有效運用,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慢,農業生產時間中技術的落實也存在有重重困難。此外,很多的農業科技實踐性較低,農業生產只將關注的重心放在規模上,技術的運用重視度不夠,技術研發推廣的動力存在有明顯不足。
作為政府需要在發展農業經濟這塊健全完善的政策機制,將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真正意義上落實下去,從政策的角度上,對農業生產加以扶持;從財政的角度上,需要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予以支持。提升農業支持力度,不能僅僅將重心放在糧食安全上,包括肉類、蔬菜和水產品等也都屬于范圍內。要加速推進生態農業建設,特別是生態補償和資源投入上加大力度,要對農民的農業生產工作加以支持,積極的引導農民采用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更好的推動農業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要明確農業保護措施可行性與否,保證政策的制定是否切實可行。
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之上,需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要將市場的主導和決定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要對經濟利益的重要性加以重視,遵循價值標準,優化產業結構,滿足不同市場對農業產業的不同需要。新形勢之下,需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首先是要對農產品的結構加以調整,然后需要對農業產業鏈加以優化升級,打造結合了生產、銷售和存儲為一體的平臺,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業旅游和生態文化圈。有關政府需要將當地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加速推進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的定價需要聯系市場的供應和需求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對市場未來的走向進行合理預測。在這種背景之下,構建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的體系。
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對科技的投入加以重視,這是促進農業發展的前提保證,農業的發展需要和信息、生物和新材料技術等密切的聯系起來,更好的促進農業朝著高產優質高效的方向轉變。同時還要切實做好農業科技服務和指導工作,要將科技對農業生產發展的積極效用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要積極的促進科學技術的成果朝著農業生產效益的方向轉變。
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以及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都對農民的整體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同地區需要將自身的地域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從農民中選擇學習能力強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培訓的內容和目標需要加以明確,培養新型農民,在培訓的過程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聘請專家定期的指導農業生產工作的開展,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內容進行合理規劃,要將農業技術的推廣效果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同時還要加強和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要組織相關的科研機構,對農民整體素質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有諸多問題。對此,在促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對農業的發展加以重視,提升農業附加值。要打破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限制,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未來的發展加以指導,盡可能的減少農業生產成本的投入,增加農產品的增值空間和實際價值。作為政府需要發揮出宏觀調控作用,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新型農民,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