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良辰
(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農業農村局,安徽 滁州 239000)
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實施必須遵守鄉村發展規律,同時把握鄉村發展趨勢。因為各鄉村的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發展條件有差異,今后必然會分化,只有選擇恰當的鄉村振興道路,精準推進近郊農業產業發展,才能發揮城市近郊鄉村的優勢,創新農業發展。
城市近郊鄉村指的是環繞城市周邊、與城市聯系密切、具備城鄉空間共存特點的區域,擁有經濟條件好、交通便捷、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比較完善、農民思想先進等優勢,不僅體現城市特征,還保持鄉土文化特色及優良生態環境,體現鄉村特征。鑒于此,城市近郊農業產業就是指在近郊鄉村基于農業產業資源、市場導向和產業化措施,將城市和鄉村融為一體,和其他產業逐漸融合,具備經濟、文化和生態等功能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系統。農業依托城市、城市需要農業,由近郊農業產業利用自然生態資源,借助現代科技,以利益為中心整合農業生產、觀光休閑、環境教育、鄉村文化等職能,促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要按照推進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總體要求,基于城市近郊農業資源和產業分布,科學優化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布局,建立適應近郊鄉村資源優勢的農業產業發展格局[1]。要堅持根據抓工業的理念抓好農業產業發展,培育更多優勢產業和名牌產品,培育以農業為主導的龍頭企業和示范園,例如在科技的支撐下發展智能化農業,規范設施農業溫室建設標準,推廣應用先進設備和技術,打造優秀的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發展循環農業,引進優質新品、專用設施蔬果品種,使近郊設施農業實現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要從促進農民增收出發,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發展效益農業,例如圍繞水果、花卉等優勢產業,在加工流通組織的引領下發展專業化、區域化程度較高的農業帶,實現規模化農業生產;建設畜禽養殖小區,快速轉變近郊畜牧業養殖方式,使畜牧業更快速地發展;向市場積極拓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開拓市場,實現市場化營銷;針對近郊農業產業建立風險基金,為龍頭企業和產品開發、生產基地等提供風險補償;針對龍頭企業完善各項優惠政策,尤其是落實相關的稅費減免配套政策,幫助其解決融資、土地指標等問題,創造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條件,不斷壯大農業產業。
在鄉村振興中,鄉村旅游持續發展,農旅融合催生休閑旅游,這是近郊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形式[2]。因此,在使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時,近郊鄉村應借助農業品牌優勢,對其潛在文化基底進行開發,探索農旅融合模式,適度融合農業特殊文化氛圍和旅游產業,加大農業觀光產業開發深度,提高近郊鄉村經濟價值,提升農業產業發展的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在這一過程中要重視對體驗式產品、服務的開發,擺脫同質化競爭,為游客提供特色產品、特色服務,提升其休閑觀光感受,獲取更多利潤。對城市近郊鄉村休閑觀光農業的深度開發不僅要強調回歸自然,保留自然景色、鄉村文化,還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有明確的產品定位,為提升競爭力提供良好條件。
具體而言,在城市近郊觀光農業園區的開發與發展中要維護、回歸鄉村的特點,通過村容村貌建設體現本地特色,打造回歸自然的生態旅游環境,換取觀光農業市場消費者的好評,形成積極示范效應。例如讓農業觀光園區的游客體驗農家樂趣,在園區自由選購綠色的天然有機農產品,從中體驗農業生產。如果條件允許,在觀光農業園區可以籌建文化藝術館,積極弘揚傳統文化。除此以外,在建設觀光農業園區時要持續強化和外部市場之間的合作,和一些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造民族風情各異的園區,為消費者提供感受民族風情的機會,打造獨具特色的產品與服務,確保在農旅市場獲得持續競爭優勢。
在當今的網絡信息時代,城市近郊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經濟主體共享信息,可以增強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而且農產品價值增值可以伴隨產業鏈信息化共享程度與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而實現,提高近郊農業產業鏈整體效益。因此,要想辦法打造公共信息平臺,建立起暢通的、高效的信息服務網絡,依托現代化信息網使產業鏈上的各個經濟主體零距離、全方位地共享信息[3]。例如通過各種各樣的信息服務,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戶、涉農企業提供及時的、準確的農業產業信息,包括農產品的政策、生產、技術、資金、加工、銷售、市場等信息,挖掘、開發出處于劣勢或尚未開發的農產品,通過這種開發潛在產品的方式拓展近郊農業產業鏈。與此同時,通過信息服務,例如互聯網、通信網絡與電視網絡的融合,利用農業數據庫以及農業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數字農業等信息服務,讓近郊農民直接享受農業產業發展帶來的利益,并按照信息反饋對農產品品種做出調整,迎合城市化發展對近郊涉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提升城市近郊農業產業鏈的質量。
以上對城市近郊農業產業發展路徑進行了探索和闡述,通過圍繞鄉村振興及城鄉一體化發展,推進農業產業不斷升級,同時促進農業和旅游、環境、文化等的深度融合,實現良性互動,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城市近郊農業產業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