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堂根,劉筱慶
(江西省豐城市洛市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江西 豐城 331100)
豐城市洛市鎮曾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密集型鄉鎮,因煤而興,豐城三分之一的煤礦坐落在這里,全鎮稅源中煤炭貢獻率高達90%。近年來,因煤炭價格持續走低,全鎮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如何突破瓶頸,破繭成蝶,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實現華麗轉型,成為該鎮的首要問題。
該鎮充分利用丘陵山地和山塘水庫多的自然資源,通過“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體制,特色農業多彩繽紛,農業產業化邁出了堅實步伐,在下城、崔家、段上、洛市等村建立萬畝優質稻基地,年產優質稻1500萬公斤,在楊家、外屋等村建立千畝毛竹基地,年產毛竹5萬根,在民主、源頭等村建立千畝百合、生姜基地,年產百合、生姜1.5萬擔,在高山村殿上、幸福栽種茶葉4000畝,年產茶葉1萬擔。形成以“諶母”乳品,“羅峰”云霧茶,龍芽百合等為龍頭的一批具有較好市場前景的“農字”號名特優產品。農業總產值達23428萬元,特色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2.4%。
困則思變。該鎮精準發力,通過轉方式調結構,加快轉型發展步伐,取得了初步成效,獲得江西省第五屆文明村鎮、2016年度豐城市科學發展綜合考評先進鄉鎮等多項殊榮。
近年來,傳統煤炭行業持續走低。洛市鎮科學規劃,順勢而為,在引導產能有序退出的同時,轉變發展方式,加大產業招商力度,將閑置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變“地下為地上、黑色為綠色、礦區為景區”,努力將產業從地下浮到地上。
該鎮科學去產能,引導退出煤礦12座,退出年產能60萬噸,妥善安置相關工作人員,煤炭行業去產能工作通過宜春市和省有關部門驗收。同時,引導傳統煤炭產業向種植業和服務業轉化,變“黑色發展”為“綠色發展”。該鎮開發廢棄礦山進行生態種植,發展高產油茶和花卉苗木600余畝,打造休閑、旅游、觀光產業;利用去產能閑置工礦用地和相關安置政策,建立洛市鎮小微企業產業園,為返鄉創業人士及熱衷創新創業的群體搭建“雙創”空間。并加大產業招商力度,利用市、鎮兩級平臺,著力引進投資上億元的重大項目。目前,已成功引進投資1億元的江西豐瑞設備有限公司,預計今年4月正式投產;引進江西黑五類有限公司投資0.5億元,研發生產豆類新產品,年產量可達1.8萬噸。
洛市鎮農業資源豐富,但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卻恰恰是該鎮農業發展的短板。去年以來,該鎮按照“點面結合、穩步推進、綠色轉型”的總體思路,深挖自身區位和資源優勢,致力于產業提質升級,收到可喜成效。去年,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32萬元,同比增長9.3%。
該鎮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大力建設農業生產基地,通過基地帶示范點、示范點連農戶的形式,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該鎮以“泓秀”牌何首烏保健茶和羅山“周打鐵”牌生態茶為龍頭,以點帶面,采取“黨建+公司+農戶”“項目+訂單”的模式,進一步擴大種植茶葉規模,著力打造中國生態保健茶之鄉。同時,該鎮引導建成崔家富硒葡萄示范園、上村草莓示范園、莊田600畝紫山藥基地,加快富硒農業產業發展步伐,受益群眾達200余人。
該鎮制定脫貧計劃,層層落實精準扶貧貧困村、貧困戶的申報識別工作,并選派20名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截至目前,全鎮實現脫貧82戶、247人。
東安村是洛市鎮的省級貧困村。該鎮加大對東安村的幫扶力度,整合文化、旅游資源,修通東安村至殿上村的羅山旅游公路,建立集吃、住、游于一體的生態旅游長廊,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促進了當地村民創業增收。
羅山地處豐城市南境洛市鎮境內,海拔962.5米,總面積約88平方公里,原名池山,山頂有一水池。晉道士羅文通數十年隱居此山,后稱羅山,此山風景名勝有名,有三疊泉、百丈瀑布,有香爐碗水如鏡,長年不涸,可供飲喝。還有九曲澗、仙人廚、雷公宴、九獅會、十三飛龍山、許遜師娘諶母殿等景點,游人不斷。總面積88平方公里,主峰老仙峰,海拔962米。山間周圍有群峰環抱,有三迭百丈瀑布,九曲澗和山巖水簾香爐水,長年不謁。山西南有一天然巖石、直伸山外,稱“秀谷飛巖”,頂平面積10余平方米。另有雷公臺、仙人廚、婆孫峰“歐石巖”、“仙人洞”洞等景點,山上有“大羅山諶母殿”廟宇,坐落在主峰一華里之地,建于宋代、清乾隆二年(1737)修葺。在南部山腰建有“青云寺”,神龕上塑有諶母娘娘圣像。羅山還擁有豐富的名優土特產品,其中羅山的茶葉、生姜、豆腐乳被稱為“羅山三寶”而馳名中外。旅游項目包括登山、朝圣、野營、垂釣、劃船、游泳、龍光洞探險等內容。
洛市鎮具有完整的生態旅游優勢。海拔962米的大羅山融自然風光、歷史古跡、宗教文化、茶道養生于一體獨具魅力。省級羅山森林公園總面積8500公頃,森林資源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林中空氣清新、景色秀美,是豐城著名的“天然氧吧“和渡假休閑好去處。羅山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道教圣地羅山諶母殿、觀音殿、許仙真君殿、羅山書院是人們觀光旅游、修身養性、傳道授業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