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永超
(大同區鄉村產業發展服務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515)
針對于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主要是針對各地區自身的氣候條件及自然環境等特點,積極改善農業種植方式,以此來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促進當地經濟的健康發展。通過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不僅有利于促進現代化農業和農業種植業的發展,同時也能夠保證農業市場供需的平衡,促使現代化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在具體調整過程中存在效仿和盲目跟風的現象。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隨時變化,這就導致盲目的調整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也無法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
雖然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工作一直在有序推進,但存在調而不優的情況,整體效率不高。在實際調整過程中沒有實現充分的發揮自身的優勢和充分的利用本土資源,缺乏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而且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對市場動態把握不準確,沒有樹立自己的特有品牌,這對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帶來了較大的制約。
目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與有機生態農業缺乏有效的結合,部分農民往往是打著現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幌子,實質是為了獲得政府的項目資金,在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缺乏可持續發展規劃,資源利用不合理,再加之農民生態理念欠缺,這也導致有機生態農業發展緩慢。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但其在具體的調整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故必須要加強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重視程度,并制定詳細的發展規劃。首先,基層政府的有關領導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及時轉變自身的工作思路。根據當地農業種植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科學化的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目標,并通過種植品種的優化來調整廣大農戶群體的經濟收入,以此來讓更多的農業種植人員意識到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以及現實意義,并積極配合政府部門開展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
近年來科學技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和進步,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通過引入科學技術,積極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在實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過程中,需要重視先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使各種新技術能夠在農業生產中進行有效應用,促進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農技人員可以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后,深入農村,針對農民群體進行培訓,積極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使農民能夠掌握先進的農業種植方式。而且還要重視先進技術在促進農產品產量和質量提高方面的應用,這樣,即使在實際種植中遇到突發情況,也可以通過應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控制損失,保證農業種植收益。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全體種植人員的共同努力。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是集群體性和政策性為一體的戰略性工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以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為基準,并與當地農業實際種植情況相結合,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策略。同時相關部門還需要針對國家各項扶貧政策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并以此為基礎加大發展林業、果業和畜牧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各地還可以根據農業實際發展情況來打造農業生態園,加快推進農業種植的多元化發展,促進農業的豐產增收。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還需要加強農業科研以及優良品種的調整,以此來生產出特有的農產品,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而且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引入優良品種,還可以降低農業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影響,積極解決種植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全面提升農業種植效益。
農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示范區、示范園、示范田的示范作用,加快產業的發展調整更需要示范。示范是最直觀、最管用的手段,是農業發展的抓手,是農民最受用的方法,是推動結構調整的基礎,建設好示范區、示范園、示范田,才能加快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才能推動供給側改革步伐,才能實現糧食提質、提品和農民的增收。
在當前農業結構調整工作中,各級政府需要提倡發展綠色農業,并在結構調整過程中要堅持“大生態”觀。積極做好市場調研,打造有機生態農業項目,積極與市場對接,打造生態農業品牌和有機農業品牌。具體要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和特點,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提升農業的質量和效益,促進農產品的多元化發展,進一步突出地域品牌。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合理的種植結構。在當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過程中,需要有效的結合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以下游帶動上游,全面提升農產品的規模、種類和品質,降低農業種植調整過程中的種植風險。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基于市場需求來進行農產品種植,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且還能夠進一步促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