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基爾格力·巴依斯哈
(新疆昭蘇縣胡松圖哈爾遜蒙古族鄉畜牧獸醫站,新疆 昭蘇 835607)
改革開放以來,畜牧業快速發展,其中疫病防控工作對肉牛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在現代發展中,規?;B殖肉牛統一了調配、管理、售賣的流程,已經獲得一定的成果,然而,在肉牛的疫病防控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增加了疫病的發病概率,不但降低了飼養人員的積極性,而且造成了養殖場經濟損失,因此,如何做好規?;B殖肉牛的疫病防控工作,才是目前急需解決的技術壁壘。
在養殖場選址與布局時,由于養殖人員缺乏對肉牛疫病的防控意識,對當地的氣候條件與地形地勢考慮不充分,在選址與布局方面缺乏合理性,導致增加了疫病傳播的概率。部分養殖場與交易市場、學校、交通主干道相連,尚未達到隔離的基本要求,將養殖場置身于傳染疫病的危險中,甚至危害養殖人員的安全。此外,部分養殖場缺乏有效的功能分區,沒有明確劃分貯糞池、凈道、污道、隔離舍等,整個養殖場從外觀看雜亂無序,為疫病的傳播提供了條件[1]。
首先,部分養殖場在建設的過程中,缺乏消毒意識,在生產區或大門入口等位置,沒有設立專門的消毒池和更衣室等。即使建立了消毒池等消毒設施,也沒有定期更換消毒液,在預防疫病的首要環節中就降低了安全性,在根源上缺乏嚴格把控。其次,缺乏完善的防疫制度,在養殖場大門,對過往的人員與車輛,沒有經過有效的消毒措施就讓進入場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疫病的傳播概率,同時,忽視了養殖場整體環境的消毒清潔,其中包括運動場或牛舍等。最后,消毒藥品的比例缺乏合理配制,再加上消毒劑的品種過于單一,以至于沒有充分發揮出消毒效果。
由于缺乏有效地疫病處理方法,預防隔離工作不到位,將病牛、死牛隨意扔掉,或者發現病牛時隱瞞不報,沒有進行無害化處理,為日后留下了安全隱患,導致造成大規模的疾病。在購買肉牛時,養殖場沒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檢疫、觀察、隔離的程序,甚至是肉牛和飼養人員共用進出通道,沒有起到隔離的效果。此外,在肉牛運輸的過程中,由于養殖人員忽視了應激處理,導致肉牛出現應激反應,降低了抗病能力,容易出現傳染病或群體發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從某種角度上說,由于養殖場工資待遇方面的問題,導致養殖人員的文化水平較低,難以聘請到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先進理論知識的技術人員。根據研究表明,大部分都是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飼養員,對于肉牛的疫病問題只能求助于當地獸防部門專家,從而降低了肉牛的管理效率。
在養殖場選址時,不得違反《畜牧法》的規定,需要符合區域內土地使用規劃和法律法規,做好防疫措施,盡量選擇通風效果較好、地勢較高的地點,還要遠離醫院、學校、工廠、交通要道、交易市場等公共場所,與其他養殖場的距離需要間隔1000m以上。在牛場內部,需要設置生物屏障和1.5以上高度的圍墻。此外,需要對養殖場進行功能分區,例如生活區、辦公區、養殖區、飼料加工區、貯糞池、隔離區等。在出入場的入口處設置消毒間與消毒池,在距離牛舍200m以外地點,需要建立病牛舍和獸醫室等。在生產區的下風向處,需要建立廢棄物處理區,確保養殖場的環境衛生,還要以互不交叉為原則,在養殖場內建立凈道與污道[2]。
養殖人員需要做好養殖場的消毒和衛生工作,降低疫病的發生概率。首先,在生產區域需要設置消毒設施,對過往的人員與車輛進行消毒,定期更換消毒藥品。其次,養殖人員需要定期對牛舍進行清掃,每天至少清掃2-3次,需要將清掃牛床、污道的工具,和清掃食槽、水槽、凈道的工具分開使用,保持牛舍的整潔性與干燥性。最后,在配置消毒藥品時,需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比例進行配置,確保消毒液的最佳效果。
養殖場需要建立免疫隔離制度,嚴格控制疫病的傳播。在疫病防控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養殖場的管理人員需要具有法律責任意識,及時治療肉牛發生的疫病,對于群發性疾病,需要上報當地有關部門,配合獸醫管理部門的工作,必要時進行隔離與捕殺,對病牛進行無害化處理,徹底清洗消毒全場的衛生。第二,需要建立免疫、檢疫、隔離制度,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方法與免疫流程,采用正當來源的疫苗,必須是畜牧獸醫管理部門規定的機構,還需要注意免疫工具的消毒處理,對廢棄或剩下的疫苗進行無害化處理。第三,在養殖場引牛時,需要按照國家規定的要求接種,引入優質的肉牛,之后還需要做好隔離預防工作,將肉牛進行隔離觀察,經過15-30天檢驗合格后才可以進行飼養。第四,養殖場的管理人員需要積極配合畜牧部門,共同開展病原監測和免疫抗體監測的相關工作,根據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免疫預防措施。
養殖場需要培養專業的人才隊伍,注重人才的選拔與任用,做好養殖人員的招聘與培訓工作,還需要聘請專家對養殖人員進行現場指導,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同時,對于缺乏條件的養殖場,相關部門需要集中畜牧獸醫站的力量,形成專業的技術服務團隊,為養殖場提供技術服務,提高其疫病預防技術水平,解決養殖過程中存在的難題。
養殖人員需要做好規?;B殖肉牛的疫病防控工作,增強疾病防控意識,采用現代化和集約化的養殖模式,科學合理地進行養殖場的選址與布局,建立免疫隔離制度。同時,從技術培訓入手,提高飼養人員的養殖技術水平,以及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國家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