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華,包春梅
(庫倫旗水利水保站,內蒙古 通遼 028200)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工作,要立足于小流域周圍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現狀,根據水土流失現狀,以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提升生態效益為目的,構建一個多動能的綜合治理模式,包括水土保持功能、生態效益功能和經濟功能,讓一定區域內水土資源綜合利用率得到提升,促進經濟社會持續性穩定發展。
第一,基于小流域水資源現狀和當地區域經濟條件確定小流域的生產發展方向,在明確的導向下對農地、林地和牧地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分布,提升農田生產量的同時發展陡坡農耕,讓造林面積擴大;第二,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為目的開展水土保持工作,通過保持商品生產持續發展實現現代化農業[1];第三,為了深度融合工程措施、農業耕作措施和林草措施,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地少人多的地方適當降低林草面積比例;第四,具體措施實施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順序問題,遵循先支溝后干溝、先坡面后溝道、先上中游后下游的原則;第五,高度關注糧食產量和區域經濟收入,妥善解決肥料、飼料和人畜飲水的問題。
小流域綜合治理中最為基本和重要的治理指標就是水土流失面積,這是由相關管理指導確定的,其是開展小流域治理規劃設計最關鍵的依據,這一治理指標的批準實施必須由管理部門處理,這是竣工驗收小流域治理的一大核心指標。在開展土地結構規劃的實際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檢測土地性質,全面細致的檢測土地中的各種微量元素,緊緊圍繞這一檢測結果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土地治理方式;接著要根據當地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和與當地自然條件相匹配的農作物,在種植標準下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土地結構的因素合理調節土地營養物質,構建科學的土地結構。
簡單來說,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就是合理的方式將土地保護范圍縮小或集中,比如在合理分析和規劃前提下修建堤壩,避免土地表層被雨水大量的沖刷,同時還能將雨水匯集引入農田生產,助力農田生產效率的提升,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能促進農作物產量的增加,實現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并減少水土流失[2]。不同的地域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有所不同,可以有蓄水池、山坡和溝渠等不同保護工程,無論何種工程其目的都是通過農作物產量的提升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生活質量。
首先要全面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原因,從客觀的角度了解導致小流域水土流失現象發生的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因素,再做進一步分析,人為因素又被分為企業污染、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等。只有快速準確的調查分析實際原因,才能高效的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與當地情況相符的治理措施和方案,而這些可以來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一個完善的治理系統,在人工調查的同時結合信息系統匯總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其次,盡可能多的將科技手段、全新技術和產品應用于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方案制定中,從效率層面和技術層面共同助力綜合治理工作順利進行。比如高分子材料覆膜方案、一次性可分解植被覆蓋方案等,有效運用新型材料和技術能更快的實現治理成效,并且在治理完后再通過這些科技手段維持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林草措施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實施需要充分貼合當地產業特色,嚴格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將當地自然資源和地形地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確保規劃布局的合理性。通常情況下最常用的措施有以下兩種。第一種,營造水保林和疏林補植。選擇適宜的樹種在土層較為貧瘠的荒地或較陡的坡地建造水保林,圍繞適地適樹原則緊貼小流域植被發展狀況,種植耐旱且根系發達的樹種。造林時間定為每年三月底,最好選擇帶有宿土的樹苗進行種植,每一次種植完畢后都要澆水按壓,后續工作還要定期做好松土、除草、修建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只有提高樹木成活率才能取得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3]。第二種,種植經濟林。經濟林的種植對小流域治理而言,不僅能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促進區域內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還能助力小流域區域內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在實施林草措施的具體過程中最好選擇小流域中與村莊距離較近或者坡度較小的坡耕地,種植成活率高又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經典經濟林木。
結合應用多種方式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做到對相應地區自然環境的保護,最大化控制各類災害的發生,這對發揮土地應用價值和提升農民生活質量都有著重要意義。具體表現為農民種植面積擴增、糧食作物產量提升、綠化面積的增加等,多方面的改善一步步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農業經濟體系。小流域綜合治理在生態環境維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多種工程策略和修復手段的聯合應用建立了有效的水土保持機制,對小面積內的土壤質量做到了控制,最大化預防災害的發生。區域內的植被覆蓋率有所提升,不讓農民田地受破壞,甚至還通過持續性的土壤改善和綠化措施擴大了農民農田種植面積,助力農業經濟持續性進步發展。
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未來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這對生態系統平衡的保護以及社會經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小流域綜合治理一定要圍繞當地實際條件,聯合林草措施、農業措施、工程措施當,創建完整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