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強
(菏澤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山東 菏澤 274000)
我國地廣人多,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化肥的消費量最高達到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就目前來說,由于我國開始重視環保問題,部分化肥廠被關停,這導致前幾年呈現出化肥產品同質化、單一化的現象。但近年來部分化肥企業通過轉型升級,不斷涌現出新型肥料,這極大促進了我國綠色農業發展。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全國統一性的肥料普查中,其總體合格率為百分之九十一,這表明我國化肥市場中存在偽劣產品。
目前肥料市場銷售產品名目眾多,雖然豐富了我國化肥種類,但其來源廣泛,不少肥料沒有經過質檢就流入了市場。部分小型肥料生產企業通過在產品包裝仿照著名肥料產品,意圖“以假冒真”,不規范的包裝標志使得部分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上當受騙。另外,部分化肥廠家夸大了其功效,例如市場中流行的“翻田福地”牌化肥本為“翻天覆地”的諧音,具有較高的辨識度,但卻在其包裝上印有“修復土壤的核武器”的字樣,這極大夸大了其功效;又如某些復合肥在包裝袋上印有醒目“智能肥料”、“全能肥料”等字樣,而其生產廠家、關鍵的肥料成分卻印刷得十分小。這也是導致部分正規化肥產品受到市場排擠的原因之一,因此為有效規范農業化肥市場,政府部門必須要制定相關的條例。
肥料作為農業生產的必需品,其龐大的需求量使得肥料市場銷售渠道不斷趨向多元化,包括廠家直銷、批發商代銷、零售商銷售等,更有部分大型化肥企業通過連鎖店的形式向農民提供肥料。雖然多元化的肥料銷售模式使得肥料在市場中的流動速度加快,農民能夠便捷的獲取農業肥料,但其在無形中增加了農業肥料市場的監管難度。此外,部分肥料商家以上門送貨、主動推銷為手段,實則銷售質量不過關的肥料產品。
為響應國家對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建設號召,各個肥料企業都在研制有機肥料,然而有機肥料作為一種新型肥料產品,缺乏明確的質量檢測標準,這直接導致了有機肥料市場產品參差不齊。例如,某些企業甚至利用味精下腳料來作為有機肥料的生產原料,通過低價來擾亂市場。同時,由于某些農民使用了質量不過關的有機肥料,導致耕地污染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目前我國農業肥料市場的監管主要由農業、工商、質檢等部分協作,但其并沒有發揮出較高的工作效率,究其原因在于農業部門無法有效協調其他部門,其市場監管機制還需要時間來完善。另外,一旦農業肥料問題跨省,其調查戰線長且取證難度大,難以短時間內給不法分子有效的威懾。
肥料是農作物的重要營養源,科學合理施肥能夠保障糧食增產。而糧食作為人畜的食品,肥料如果管理不當必然導致人畜身體安全受到威脅。要想盡快實現“化肥使用量不增加”、“推動綠色農業長遠健康發展”的目標,必須要著力使得肥料市場的管理秩序規范。
地方政府需要加強普法工作,通過開展宣傳教育工作來提升地方化肥企業生產者、營銷者的法律意識。同時,要努力提升農民的辨別化肥能力,通過傳授農民相關肥料法律法規,各類肥料產品的相關特點和使用方法,借用肥料產品包裝、標志來幫助農民辨別肥料產品,這有助于有效提升農民的科學用肥能力。另外,政府要對本地大中小肥料生產企業的有機肥料開發予以規范和引導,以提升肥料企業的品牌意識,鼓勵企業通過自主創新來推出優質的肥料產品,從而有力提升其市場競爭力。
良好的制度是保障工作正常有效運轉的前提,首先農業部門需要在農業肥料市場管理中做好牽頭工作,定期和工商、質檢等部門通過聯席會議來實現肥料市場監管的有效化管理。市場監管局需要制定本地的肥料企業法人名單,建立農業執法人員名錄庫(包含姓名、執法部門編號等基本信息),從而能夠有效組織開展肥料市場整治活動。具體來說,每年至少要三次對肥料市場的肥料產品進行抽查和集中整治,盡量實現市場監管全面覆蓋,通過高壓的“打假扶優”姿態促使肥料市場走勢良好。地方政府還需要開通假冒農業產品舉報熱線,通過群眾舉報能夠盡快摸清不法企業,并通過新聞媒體來提升不法企業的曝光度。
各級農業管理部門需要重點對各肥料企業的包裝標簽、生產許可證等進行登記,針對本地近年來出現的農業化肥事故特點,執法部門需要認真總結經驗,將復合肥料、BB肥、有機-無機復合肥料等產品進行審批登記,重點包括肥料登記證和標簽。另外,一旦發現違法行為,必須要發現一件立即處理一件,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
總而言之,農業肥料的市場監管是一項綜合性和復雜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政府各部門明確分工,建立合理有秩序的管理體系,提高監管效率,這樣才能夠保證我國的現代化綠色農業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