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貞偉
(山東省鄒平市韓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鄒平 256209)
小麥晚霜凍害表現為無穗、空穗、半截穗、小花敗育癥狀,其主要原因是春季強冷空氣來襲,造成地表氣溫驟然大幅度下降,小麥不能抵抗低溫,形成凍害。那么如何預防和補救凍害是農民和相關專家研究的主要問題。
小麥進入拔節孕穗階段,遭受0度以下低溫發生的危害即為晚霜凍害,是一種短時間的低溫凍害。在小麥發育期間,地面溫度驟然降到0度以下,并低于小麥能承受最低溫度而產生凍害。在不同發育時期受霜凍危害程度不同,拔節以后更嚴重。
發生春霜凍害的小麥,葉片似被開水浸泡過,經過太陽光照射后便逐漸干枯。包在莖頂端的幼穗其分生細胞對低溫反應比葉細胞敏感。幼穗在不同的發育時期受凍程度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已進入拔節初期的易受凍,表現為幼穗萎縮變形,最后干枯;而在起身期的幼穗,受凍后仍然呈透明晶體狀,未被凍死,往往表現出主莖被凍死,分蘗未被凍死,或僅單穗部分受凍。
小麥晚霜凍害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早春高溫情況以及降溫情況。早春高溫會導致小麥生長過快,從而降低抵擋低溫能力,若隨后發生極端降溫情況且持續時間長,就會發生小麥晚霜凍害。2018年山東省早春氣溫在2月中旬時就開始快速上升,較常年偏高2℃,3月份較常年偏高3℃左右,春季小麥越過返青期進入起身期,進行分蘗生長。持續的春季高溫讓小麥兩極分化進程加快,4月上旬便已經進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抵抗低溫的能力已經降低。4月初山東省遭受較強冷空氣襲擊,持續3天的降溫,地面氣溫在0度以下,發生嚴重晚霜凍害。
地勢與土壤類型也對凍害程度有一定影響,山東省也存在一定面積高地勢,在某些坡地上,發生凍害的年份,無論其他地區是否發生凍害,該地都會發生凍害。經研究表明,低洼地區受害較嚴重,高地勢地區受害較輕;因沙土地水土流失較重、土壤間隙大、保水保溫能力差、晝夜溫差較大、小麥長勢不好受害較嚴重,褐土、黑土地因保溫保水保肥能力強、小麥營養充足長勢良好而受害較輕。
不同的小麥品種之間抗寒能力也不同,冬性品種、半冬性、弱春性、春性品種抗寒能力依次遞減。山東省主要栽種品種多為半冬性,起身拔節早、生長速度快,小麥拔節之后的抗寒能力迅速降低,在孕穗、結花時期,對低溫反應極為敏感,容易發生嚴重凍害。而冬性品種抗寒能力較強,不易發生嚴重凍害。
小麥播種期、氮肥的施撒時間、土地耕作方式、鎮壓澆水時期對于小麥的抗寒抗凍能力有重大影響。山東省常年采用旋耕的方式播種,深耕面積較小,土壤耕作層淺,犁底層厚,表面土壤松軟,深層土壤硬實,導熱性差,熱容量低,水分消耗多,導致小麥根系發育不良,吸水吸氧能力差。省內小麥播種時間過早且播種量較大,年前生長快,麥苗高抗寒能力弱;晚播小麥在寒潮時期處于起身后期至拔節初期,還具備一定抗寒抗凍能力。氮肥的施撒時間靠后可以抑制小麥冬前生長旺形成壯苗,拔節時期追肥能加快根系生長,提高成穗率,提升抗寒能力。小麥多為播后鎮壓,越冬澆水面積較小。土壤疏松,春季生長期根系與土壤不能進行緊密接觸,容易遭受凍害。農民預防補救能力較弱,在凍害發生前后不能及時處理。凍害發生前不注重澆水,土壤不能保溫,難以抵抗寒潮降溫;凍害發生后不注重澆水、追肥,導致損失加重。
選擇耐寒耐凍品種,從根源上解決小麥晚霜凍害問題。尤其是省內東部地區,認真篩選抗性好的高產品種。選擇何時播種時期,進行適量播種。根據品種類別,選擇適當時期進行播種。適當降低播種量、培育越冬壯苗。進行合理鎮壓,控制麥苗生長過旺。對生長旺盛的麥田采取鎮壓措施之后,抑制小麥過快生長發育,避免過早拔節降低小麥抗寒能力。時刻查看天氣預報,在寒潮來臨之前進行灌水, 降低土地與空氣溫差,來預防或減輕凍害。一般在霜凍前一至三天灌水,選擇無風或微風天氣,在沙地、高地晚澆水;土地、低地早澆水。對農民進行防治凍害、正確耕種教育。宣傳凍害危害,傳播預防、治理凍害技能技巧,傳播合理耕種、施肥時間和數量。
在小麥受凍后立即澆水、追肥,恢復小麥生長,彌補小麥受凍損失。追肥應選用速效氮肥,一般每畝7.5到10kg尿素。防治病蟲害并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小麥在受凍之后,抗病蟲能力降低,易發生病蟲害,應及時噴灑殺蟲劑。同時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中、小分蘗生長和發芽,用來緩解凍害,修復損傷。開花灌漿期通過葉面噴肥,“一噴三防”等,以提高籽粒質量,減少產量損失。同時政府給予農民一定財務補償,讓農民有經濟實力去補救小麥凍害,保證農民收入。
小麥晚霜凍害導致小麥減產,所以作為農民應學習如何預防和補救,做好小麥培育工作,提升小麥抗凍能力,及時關注天氣變化,在寒潮來臨前做好預防措施,減輕凍害,在小麥受凍后應做好補救措施,減少損失。作為政府應做好宣傳教育工作,為受災農民給予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