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湖北 荊州 434025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2019年10月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中提出:要聚焦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體現多學科思維融合、產業技術與學科理論融合、跨專業能力融合、多學科項目實踐融合,建設一批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課程。
2019年6月28日新農科建設工作組在浙江安吉召開了“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會議發布了《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新時代新使命要求高等農林教育必須創新發展,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必須發展新農科,打贏脫貧攻堅戰,高等農林教育責無旁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等農林教育重任在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高等農林教育義不容辭,我們要扎根中國大地掀起高等農林教育的質量革命,為世界高等農林教育的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新農科將著力培養農業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為打造天藍山青水凈、食品安全、生活恬靜的美麗幸福中國做出歷史性的新貢獻。中國作為世界農業大國、第一人口大國、第一發展中大國、第一高教大國,中國高等農林教育可以為解決全球糧食安全、農業農村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美麗地球村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新時代社會、經濟正在發生巨大變革,建設“新農科”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責無旁貸也是時代要求。
1.1 什么是“新農科” 我們把新農科描述為:以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面臨的新機遇與新挑戰,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等教育強國戰略的新需求為背景,推進農業學科與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工程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及社會科學的深度交叉和融合,拓展傳統農業學科的內涵,構建高等農業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培養科學基礎厚、視野開闊、知識結構寬、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現代農業領軍人才,提升與拓寬涉農學科的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及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增強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推進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與綠色發展,把我國建成高等農業教育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重要支撐。
1.2 “新農科”與傳統農林學科相比,“新”在何處 “新農科”的“新”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高等農林教育的質量革命。與傳統農林教育的服務對象不同,“新農科”要服務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和新生態。其次,“新農科”將對傳統農科進行升級,關注整個生產鏈而不是生產技術的某一環節,要解決之前專業口徑較小、模式較單一的問題,強調一二三產業融合及農科與工科、文科相互融合的問題。再次,農科自身發展也進入“新時代”,農業4.0要實現工業、農業、服務業高度融合的智能農業,農業人才的培養也要對應著農業自身發展的需求。
1.3 高校在建設“新農科”建設有哪些新思路、新舉措 “新農科”建設的核心應該是“培養新型人才”,在培養模式上,要對學術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進行分類培養,構建先進的教育模式,形成較好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在培養技術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世界眼光、中國情懷,促進產教融合、科教協同、本研銜接,要改變大學、學院和教師的“重科研輕教學”現象,實現以學生成長成才為中心的教育。
農林高校要重塑學院和學科的組織體系,對學院和學科之間資源、研究力量進行整合,以對接農業發展。一是融合發展,打破已有專業界限和學科界限,走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發展之路。二是多元發展。農業是一個宏大概念,比如鄉村建設、糧食安全、綠色生產、生態可持續發展等,要注重發展的多元化、差異化和特色化。三是走協同發展之路,人才應當與產業對接,將來的目標是把農業企業、鄉村、農業管理部門都納入“新農科”建設,產學研合作辦學、協同發展,實現無縫對接。
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始建于1985年,現有動物醫學、動物科學、動物藥學和水產養殖學4個本科專業,擁有水產一級碩士學位點、獸醫一級專業碩士學位點、漁業發展和畜牧2個二級專業碩士學位點。從2008至今我院總共與72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班,投入專項資金160余萬元,一直堅持以校企合作為中心,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與宜昌正大、溫氏集團、唐人神集團等知名企事業單位簽定了合作協議,成立了“正大班”“溫氏班”“唐人神班”,并建立了工作站實習基地、養殖場實習基地等。動物科學學院先后在企事業單位開辦研究生課程班和農業推廣碩士班,為農牧養殖行業培養了大批技術和管理兼備的高端人才。
校企合作班的開展豐富了學生在校期間第二課堂活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形成了以勵志教育、創新創業、企業文化傳承等系列特色活動。具體為在一年級開展專業認同教育、二年級開展專業感知教育、三年級開展專業技能教育、就業崗前職業教育,逐步形成了長江大學動科學院校企攜手品牌,在學校聲譽,學院招生等方面取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校企合作教育是實現人才培養、科技開發和社會服務等辦學職能的一種有效形式,對高等學校及企業是一種良好的雙贏戰略。隨著校企合作活動的不斷開展,我院產學研合作研究有了顯著發展。在學生的實習實訓方面,主要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培養模式。
一是將學生送出去,即將學生送往企業進行實習和培訓,培訓過程由相關指導教師負責,指導教師由學院教師和聘任企業單位的實習指導教師、內部培訓師、入職引導人等共同組成。實習帶隊教師由講師以上職稱、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妥善安排學生在生產單位實習崗位、活動工作任務。通過現場實習,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愛崗敬業精神。
二是將職場專家、技術專家和一線技術能手請進來。學校在“走出去”的同時,還特別重視利用企業的人才和技術資源為教學服務,定期邀請行業專家和企業內部培訓師來校開展教學活動,通過組織與師生座談、舉辦學術講座、承擔教學任務等形式,讓他們來校指導和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聯合辦學機制,探索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
三是利用學科優勢聯合企業共建產業技術平臺,聯合申報省級、國家級科研平臺、研發試驗中心,為學生成長成才,創新創業提供平臺。在企業攻關項目中開展多形式的合作方式以科技特派員、技術顧問、研發專家、項目團隊等形式為學院青年教師提供學習平臺。在合作過程中,雙方的技術成果、知識產權、合作風險、協議共識等方面不斷完善不斷創新,通過這樣系列活動大力推進創新文化建設,激發校企創新活力。
數年來我院已形成穩定校企合作傳統,在頂崗實習、基地建設、校企班共建、經費預算等方面形成了較成熟的方案,但在調查中了解到學院沒有完善的針對校企業合作間的學生德育方法,也沒有將學生在企業時的德育納入到考核體系當中,校企合作開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忽視。
3.1 授課場地的改變導致授課形式的改變 校企合作班的人才培養模式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原有的單一授課環境,將教學由校內課堂延伸到企業的實踐過程中,教學組織形式由傳統班級管理擴展到企業、專業、學習小組的管理形式。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都在不斷增加,企業過于注重對學生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欠缺。
3.2 校企雙方缺乏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學生在校期間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及《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等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而在校企合作班開展過程中校企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使得學生的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制約了校企合作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3.3 校企雙方缺乏專職的思想政治師資隊伍 校企合作下的企業班從企業角度來看聚焦提升學生專業崗位能力,培養一線管理干部或技術骨干,而學校層面更多的是關注加強學生理想信念、行為規范、素質素養的塑造,注重學生企業實踐教學的學習效果。在校企合作班中大部分企業不會聘請專門的思政老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公司內部人員來負責管理。
3.4 缺乏有效制度監管,企業與高校合作受限 當前國內高校開展的校企合作形式大部分是企業與學校之間直接展開,合作過程中缺少長效的管理機制,缺少能推進校企融合更好的發展,銜接政府、高校和企業的中間機構。企業的目的是盈利忽略了對學生思想上的教育,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高校很難發揮其管理能力,導致“德育”難以得到落實。
4.1 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與學生全面發展相融合,教師和企業管理人員及時了解學生的日常表現、思想動態,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困惑。在開展活動、開展社會實踐過程中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宣傳,借助圖書、報刊、電視、展覽等多種手段,特別是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使思想教育宣傳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4.2 全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校企合作育人制度,聚焦學生企業專業崗位能力培養,與企業共同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企業實踐教學方案,制定學生職務崗位素質、能力指標體系,開發企業實踐課程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道德素養、企業文化緊密結合起來,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與學生企業專業崗位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新飛躍,合作企業實現效益最大化。
4.3 校企合作要實現管理“無死角”,學校和企業要明確各方職責,協調好在校期間與企業實習期間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學生理論學習不停歇,學生服務不打烊。輔導員要負責好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在企業實習期間的思想狀況,及時把握學生動態以便及時開展相關工作。企業負責的思政導師要負責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的技術指導與政治教育,定期了解學生實習過程中思想狀態,形成“學校←→企業”雙向閉環管理。
4.4 政府要在校企合作開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從高校到企業之間多層次的協調管理機構,負責協調學校和企業在校企合作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構,針對在校企合作開展的不同的形式過程中實行有效監管與指導,制定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到學生實習考核過程中去,讓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學習、企業實習的進程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
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堅持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相結合,堅持促進學生共性發展與實現學生個性發展相結合。企業發展離不開學校的技術支撐,學生成長離不開企業的因勢利導,學院通過借力企業、整合資源,共同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科學素質和社會責任感,學科基礎扎實,同時具有自我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一流人才。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歸結起來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這一基本問題,它要求圍繞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專業規格,這必將有利于企業市場的拓展、優秀人才的選拔,也有利于學生綜合專業素質的養成、有利于學生將來的就業、創業,最終必將對企業的發展、學生成長、成人、成才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