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護理職業學院 江蘇 淮安 223001
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中,護士仍然是缺口較大的工種。培養合格的護理人才是高職醫學院校的使命和職責。高職院校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實訓室作為高職院校的重要教學場所,需要加強建設、加強利用率,切實提高學生的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1]。本文主要探討護理實訓基地利用率不足的原因及對策,以期切實提高我校護理實訓基地的利用率。
護理實訓室主要為(1)常規課堂教學;(2)學生課后自主練習;(3)護理技能大賽培訓及考核;(4)養老護理員、育嬰使培訓及考核提供場地、人員和所需實訓用物。
2.1 實訓中心仿真性不足 仿真病區一般由護士辦公室、醫生辦公室、治療室、急救室、模擬病房、庫房、準備室及示教室等組成。同時設有更衣室、庫房、污物處置室等。目前,除更衣室和污物處置室,護理與助產實訓中心均包含上述區域,但個別區域的實際利用率不高。如準備室,學生領取用物的模式是在課堂教學或自主練習之前至庫房領取用物,由實訓中心教師和護理管理部學生將學生需要的實訓用物打包交給學生,學生無需自主整理,因此準備室便形同虛設。護理與助產實訓中心未設置污物處置室,不能模擬用物處理相關的操作流程。同時,實訓室和庫房相距較遠,不能形成教學單元。
2.2 實訓中心管理力度不足 管理力度不足主要表現在實訓過程中的管理。對學生進入實訓中心的軌跡,學生自主練習情況、練習之后的用物整理歸還和實訓室環境衛生整理都不能做到有效監控管理。這影響實訓區域和實訓物品的重復利用率和有效利用率。
2.3 綜合技能實訓教學不足 護理臨床技能訓練過程應分為三個層次,即基本簡單護理操作、工作任務綜合操作、臨床整體性護理能力。目前教學中開展的綜合技能實訓教學不足。對學生的操作技能評價僅依據學生單一護理操作的掌握程度,對學生的綜合技能和臨床整體護理能力未作強化訓練和要求。這導致學生課后自主練習的次數和動機不足,實訓室預約率不高。并且,由于綜合技能實訓教學不足,實訓中心不能更大程度地進行功能劃分和整合,導致基護、外護、內護、婦護和兒護實訓區域不交叉,整合度不高,利用率不高。
2.4 實訓中心社會服務能力不足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主要任務是為區域和行業提供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訓與培養,提供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實施先進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使學校成為區域職業教育培訓服務、專業技術服務、對口支援與社區服務的平臺,其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目前,實訓中心的社會服務主要是養老護理員、育嬰使培訓及考核,未能在區域內形成特色。
3.1 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統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職業院校規模不斷擴大,實訓室的數量不斷增加,實訓設備數量呈爆發式增長,原有的實訓室管理模式和方法已不能滿足需求[2]。我校護理實訓中心亟需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對實訓室的開放預約、進出實訓室人員軌跡、實訓用物管理進行實時跟蹤。
3.2 完善實訓區域設置 完善實訓中心區域設置,添加更衣室、處置室,改變實訓用物的發放模式,將實訓用物放置在實訓室和理實一體化教室的中,教師和學生根據自己需要自主領取用物,保證仿真醫院、教學場所和準備室緊密銜接,教師在教學后能夠帶領學生進入仿真實訓場所進行練習。配合教師,改革實訓教學模式,強化綜合技能訓練。根據綜合技能訓練要求,重新規劃和整合實訓區域。
3.3 與政府、行(企)業和社區合作 積極承接政府職業資格培訓項目,將技能大賽培訓場所打造成為護理技術技能研發基地,為醫院提供技能支持和培訓。組建慢性病咨詢門診,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咨詢和基礎的護理服務。
3.4 引入“互聯網+”理念 引入“互聯網+”理念對校外人員開展遠程教學和指導。在實訓室安裝線上教學設備,對實訓教學進行錄播,對校外人員進行遠程教學。
實訓室利用率是職業院校迫切需要提升的一項指標。使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實訓室的社會服務功能是提升實訓室利用率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