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7
相比國外發(fā)達國家來看,我國的護理研究生教育還處于相對稚嫩的時期,盡管目前我國已有多所高校擁有護理學專業(yè)碩士學位授權點,但對如何培養(yǎng)這類人才,院校還處于探索階段。隨著醫(yī)學模式轉變,以及新型護理模式形成,現代社會對護士的知識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與高學歷的護理人才成為高校護理教育的重點之一[1]。為了進一步探討專業(yè)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本次就幾位臨床護理、護理教育專家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目的在于調查他們對專業(yè)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看法,重點圍繞培養(yǎng)目標、招生要求、理論課程、臨床實踐培養(yǎng)內容等進行探究,現就相關情況報道如下。
抽取本市綜合性醫(yī)院有教學資格的臨床護理、臨床教育專家7名,以目的性抽樣的方式抽取對象,其中6名為女性、1名為男性,工作年限10~30年,副主任1名、護士長4名、護理總帶教2名。選擇質性研究中的半結構訪談,訪談前做好詳細準備,查閱大量文獻,和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交流,制定圍繞培養(yǎng)目標、招生要求、課程設置、臨床實踐、考核方式等訪談提綱,對7個專家一對一訪談。制定合理的訪談計劃,訪談前確定對象,擬定計劃,回顧文獻資料,結合實踐經驗,設計訪談提綱,請相關專家評議與修改提綱內容。正式訪談前,對小部分目標人群預試驗,確保提綱適用性。訪談時,認真學習研究方法,精心準備提問。訪談安排在獨立、不受干擾的場所,確保訪談時間充足,訪談期間錄音,做好詳細記錄,訪談結束整理資料,利用類屬分析法,將錄音轉為文字,閱讀、編碼,形成、提煉主題。
2.1 培養(yǎng)目標分析 通過調查,發(fā)現所有專家都提出專業(yè)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目標在于臨床護理專家,但也擔心這種培養(yǎng)目標在當前現狀下實現難度較大。比如其中一位專家認為:將目標設為臨床護理專家,但在現有臨床上缺乏專業(yè)型護理碩士研究生的特殊專門崗位;也有專家認為:臨床護理專家與專科護士并非同一概念,臨床型碩士研究生缺乏工作經驗,只能作為某一專科領域護士看待,成為真正的護理專家前應至少經過3年以上臨床磨煉;也有專家提出:圍繞臨床需求制定個性化的目標,比如某醫(yī)院、某地區(qū)需某崗位高級護理人才,則在該方向上招多少人,才能確保學生畢業(yè)后能立刻上崗,即按需培養(yǎng),減少浪費[2]。總的來說,專業(yè)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目標盡量恒定,服務于臨床所需,但具體培養(yǎng)方向靈活轉變,可參考近3年的護理熱點崗位培養(yǎng),切勿想當然招生,相比科研型研究生,特色不突出,就業(yè)競爭力小,無法有效輸送臨床人才。
2.2 招生要求分析 對于專業(yè)型護理碩士研究生招生要求是否應限定學生的工作經驗,大部分專家認為擁有2年左右工作經驗,對研究生學習十分有利,因為工作經驗除了會影響其專業(yè)忠誠度、專業(yè)敏銳性,還可決定他們的畢業(yè)課題確定、論文撰寫等。護理作為操作性較強的學科,有幾年的工作經驗,積累的知識、經驗越多,對臨床問題思考能力就越強,進入研究生階段,可作出更多貼近臨床需求的課題,畢業(yè)后走向也更好。當然,也有專家提出對研究生的工作經驗不宜設置太嚴格,尤其是“絕對不讓無工作經驗的學生報考研究生”過于偏激,無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yè)生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白紙相似,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接受新知識較快,有極強的可塑性[3]。當然,有工作經驗的研究生,可縮短就讀時間,可2年或更短時間畢業(yè),但沒工作經驗的研究生可能要3年才能畢業(yè)。此外,有工作經驗的研究生可減少基礎科室輪轉,直接進入專科輪轉,發(fā)現課題可立即研究,而無工作經驗者需至少1年時間去熟悉臨床過程,同時經歷2年專科輪轉。
2.3 理論課程分析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級護理實踐的課程完善度不強,為此大部分專家認為研究生應從學校外、課堂外尋找學習機會,利用多形式學習理論知識,切勿局限于課本,該過程除了要導師做好安排,還要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主動去尋找新的“課堂”。進入研究生階段,不再像本科,老師教什么學生學習什么,而學生自己就是管理相對自由的群體,需有更高的探索能力,越是空白多的領域,更應勇于探索,制定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成長路線[4]。學校、醫(yī)院會不定期組織講座,科室也有小講座,這些內容大部分偏于臨床,貼近患者,為此研究生可獲取更多新知識,應投入一定的時間去聽講座,一年需修滿多少課時,才能進入次年的學習與研究。此外,也有專家認為可跨校選修,不同院校之間可形成強弱互補,還可拓寬學生思路,值得嘗試。
2.4 臨床實踐培養(yǎng)內容分析 臨床實踐能力當是專業(yè)型護理碩士研究生核心必備技能之一,也是所有能力培養(yǎng)與考核重點。可將其安排到重癥監(jiān)護室進行3個月的實踐,然后將其分為3部分,各有偏倚,第一個月為基本流程實踐,第二個月列出考核問題,第三個月明確自身的研究目標,選擇針對性的方向進行研究,完成科內小講課、小科研模擬開題等工作[5]。同時,研究生臨床輪轉的帶教師資力量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護理學發(fā)展較快,對高水平人才需求較大,可適當放寬研究生導師準入制度,讓更多有能力培養(yǎng)高級護理人才的資深護理專家成為研究生導師,才有利于同屆研究生形成競爭意識,互相學習與借鑒,促進彼此共同進步。
目前,我國護理研究生課程體系多為醫(yī)學教材,缺乏護理專業(yè)特色,有必要借鑒國外的學習模式,比如借鑒美國波士頓麻省大學護理學院的碩士課程中鮮明特色的“急救護理”碩士臨床課,涉及急性病適應、慢性病適應、社區(qū)護理、臨床實踐等,專業(yè)方向為“危重癥護理”的碩士課題則為危重護理原理、危重護理判斷等[6]。可見,我國需進一步加強建設有護理學特色的研究生課程體系,針對近幾年國內外護理熱點編撰風格獨特與內容新穎的研究生教材,以便充實研究生的理論知識儲備,才能更好地滿足當前我國專業(yè)型護理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