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偉
(貴州新湖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1400)
如今,我國基本建設規模正不斷擴大,從業人員可以達到4000 萬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建設中產生安全事故,將帶來極為嚴重的后果,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每年因安全事故而失去生命的人數巨大,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無法估量。因此,如何加強安全管理,保證建筑施工能夠安全且快速的完成,是一個需要引起相關從業者高度重視的課題。實踐表明,傳統的安全管理已經無法滿足發展要求,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對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引入,在保留傳統安全管理可取的地方基礎上,實現預警管理,建立完善的預警系統,以此從根本上提高建筑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事故和其它客觀事物相同,它的發生也有一定因果關系。因事故和產生原因間保持的關系十分復雜,所以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對此,要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對不同事故展開全面且詳細的分析,明確不同產生原因和其結果之間的關系,找出邏輯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防患于未然。以現有建筑安全事故相關數據為依據,對其進行整理,并按照系統工程原理分析不同的事故,經分析得出,事故的產生和人、物、環境與管理有關。預測事故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確定事故產生原因與作用機理,以此為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據,從而實現避免事故發生的根本目標[1]。
其中,人的因素指的是因為人的行為而在生產中產生不同安全事故,容易引發事故的行為包括:工作時不認真、操作失誤、送料速度過快等。物的因素指的是物處于不安全狀態,比如缺少防護裝置與保險裝置;施工中需要使用的設備或工具等存在缺陷;施工中個人防護用品的配置不到位。環境因素是指:事故的產生基本都是由于人員行為或物處于不安全狀態,但未對客觀情況予以開率,直接將事故產生原因歸為人員疏忽是十分片面的,甚至不正確。對此,要分析導致人員產生過失的客觀背景,即人處在不安全的環境中,包括光線不足或過強、場地空間狹窄或混亂。管理因素是指:無論是人的因素還是物的因素,都和管理存在一定關系,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沒有嚴格落實、安全責任不分明,則無法發揮管理應有的效應,導致人員產生不安全行為,或使物處于不安全狀態。此外,還有安全投入方面的原因,如果安全投入不足,也會引起安全事故[2]。
首先,將企業的預警系統作為基本指導,圍繞建筑施工中實行的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有效且具有新意的解決辦法。對目前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進行分析論證,建立包含實時監測、問題診斷和事故預防控制等多種功能的預警系統,以此為實際的建筑施工及其安全管理提供具有良好可操作性且實用價值較高的全新管理理念。
根據其它行業領域所用預警系統,結合系統原理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具有的特點,從四個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系統模型,如圖1 所示,這四個方面分別為危險源實時監測、實時監測信息管理、安全事故預警、應急控制。

圖1 建筑施工現場安全預警過程模型
其中,危險源實時監測的目的是引入新型信息技術,使整個施工現場都能得以視頻監控,對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對建筑施工作業面上不同危險源產生的具體部位或與施工安全有關的各個要素,包括塔吊施工、井字架搭設、臨時施工電梯運行、機械設備使用、安全防護網、建筑外腳手架、現場臨時用電、深基坑支護、邊坡防護等,進行有效監測。施工現場的視頻監控系統主要利用攝像頭、服務器和無線網橋,使現場的視頻圖像及語音都在網絡上傳輸至現場監測信息的遠端管理平臺,此時安全監測人員與負責施工安全的領導都可以在辦公室中就了解到現場實際情況,以此掌握動態的工程施工進展,并能實現遠程的控制與指揮,當發現不安全現象時,可以立即警告[3]。
施工現場監測信息遠端管理的作用是對采集的各項數據進行一系列處理,包括臨時儲存、統計與分布。按照實際的需求,該系統需要具備下列功能:信息入庫、處理與精度的綜合評定;生成相應的數據報告,并繪制曲線圖;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對安全預警進行發布,同時在網上實現信息發布,同時完成信息交流。該系統可提供能在建筑施工不同形式上予以反映的信息,為決策提供可靠的支持;利用現有信息及數學模型對未來進行預測;針對不同部門給出符合該部門要求的數據報告,實現對施工中不同活動的有效控制;為管理者日常監督與控制提供合理有效的手段,在最大程度上減小管理難度,加快實際的工作效率,并使系統向信息化與規范化等方向快速發展[4]。
預警系統的重點為:確定預警的臨界值及狀態,以國家提出的安全規定為依據,結合不同施工工藝對應的安全標準,從安全的四個影響因素出發,對處于不同狀態下的各類預警指標進行臨界值及狀態的分析研究,對安全事故發生幾率、造成的損失及對后果的接受能力做明確規定。同時,在此基礎上,根據建筑建設具體情況,確定安全預警等級具體級數及其劃分標準。確定預警要素對應的不同風險等級、安全預警等級與預警信號。采用發布不同預警信號的方式,能幫助管理者掌握施工現場實際情況與安全風險等級。當風險等級為高時,預警等級為I 級,需采用紅色的預警信號;當風險等級為中時,預警等級為II 級,需采用橙色的預警信號;當風險等級較低時,預警等級為III 級,需采用黃色的預警信號;當風險等級為低時,預警等級為IV 級,采用藍色的預警信號。以建成的安全預警模型為依據,根據以上預警標準,確定預警指標是否處在臨界值以內,然后根據預警等級,發出嚴重對應的顏色信號,同時制定應急方案,使事故隱患得以及時消除[5]。
應急控制主要包含兩個部分:其一,安全預控,動態監控現場所有危險源時,針對可能超過臨界值和可能產生安全事故的每一個警源,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調整或糾正,確保它處在安全的限度之內。其二,編制并實施事故應急預案,安全預控中使用的措施不能避免危險源不斷惡化,并超過了允許的安全范圍,使安全事故產生,此時應立即啟動之前設定好的應急預案,根據事故的類型和產生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救援和處理措施,避免事故不斷惡化,以此盡可能的減少由于安全事故造成的損失,將危害降至最低的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下列兩條結論:1) 按照系統工程理論,從引起建筑安全事故的四個主要因素(即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入手,提出導致安全事故產生的原因,為之后的安全事故預警控制提供參考依據;2)在系統工程的基礎上,又結合了安全預警,建立一套完善的預警管理系統,通過對這一系統的應用,能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狀況予以動態監控,并及時反饋各類安全預警信息,起到避免事故產生與降低事故產生幾率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