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虎
(武漢水電測試中心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60)
全輕混凝土是由輕粗集料、輕細集料、膠凝材料、水及外加劑等組分配制而成的一種輕集料混凝土。它具有質輕高強、保溫隔熱性能良好、不燃等優點,是一種應用前景廣泛的無機保溫層材料。但因構成全輕混凝土的各組分的固體顆粒大小和密度差異較大,不可避免的引起混凝土拌合物各組分的分離,進而造成不均勻和失去連續性,產生分層離析不良現象。分層離析導致混凝土勻質性變差、硬化混凝土性能劣化,從而影響全輕混凝土的推廣應用。本文利用流體力學原理,在理論上分析了全輕混凝土分層離析的原因[1],并通過調查現有的研究歸納出控制全輕混凝土分層離析的幾項關鍵技術措施[2]。
由于輕集料混凝土中各組分顆粒大小和密度不同,在拌合過程中,密度小的輕集料和水很容易上浮到混凝土上表面,而較重的砂漿相對下沉,形成與普通混凝土不同的分層現象。導致顆粒從分散介質中分離的直接原因是它們之間發生了相對運動而產生不同的位移。對于成型好的混凝土,由于各種顆粒的相對運動速度不同造成了顆粒分布不均勻的現象。輕集料混凝土拌合物在振動密實過程中處于“液化”狀態,這時作用在顆粒上的作用力有顆粒的自重(G)、拌合物的粘性抵抗力(F粘) 和浮力(F浮),假設以向上為正方向,根據流變學和力學原理,顆粒上浮的合立方程為:F浮-F浮-F粘-G,其中F粘=66πrην。
結合合立方程和牛頓第二定律可得輕集料顆粒的運動方程:
公式(1) 經過整理式可:
對式(2) 積分,設定初始條件為t=0,ν=0,可得:
設ν 為顆粒的最終速度當t→∞時可得到
在普通混凝土中,粗集料密度一般大于水泥漿體密度,即(ρc-ρ<0),集料在拌合物中運動方向與假設方向相反,即朝下運動。對于全輕混凝土,即(ρc-ρ>0),輕集料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呈上浮運動。由公式(4) 可以看出,輕集料顆粒在混凝土拌合物中的運動速度ν 與輕集料顆粒半徑r 的平方成正比,與水泥漿體和輕集料顆粒的密度差(ρc-ρ) 成正比,與水泥漿體的粘度η 成反比。因此,影響全輕混凝土分層離析的關鍵因素是輕集料顆粒的粒徑大小,其次是水泥漿體的粘度和水泥漿體與輕集料顆粒的密度差。因此,根據公式(4),可歸納出以下控制全輕混凝土分層離析的關鍵技術措施[3、4]。
粗輕集料顆粒的粒徑無疑是影響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的最主要因素。粗輕集料的粒徑越小,顆粒分布越均勻,但隨著粒徑減小,輕集料顆粒的表面積增加,會導致水泥用量的增加,而水泥用量的增加會增加(ρc-ρ) 差值,這對降低輕集料混凝土的離析反而不利。
增加輕集料的密度:輕集料的預濕處理能減少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經時損失,同時也增加了輕集料的密度。對輕集料進行裹灰處理,在不增加輕集料本身密度的情況下,通過在輕集料表面覆蓋一層密實水泥殼,既增加輕集料的密度,同時也會降低輕集料的吸水率。降低水泥漿體密度:摻入粉煤灰等礦物摻合料等量替代水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泥漿體密度;通過加入適量高性能減水劑,在保證工作性能和強度前提下,可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泥漿體密度;通過摻入適量引氣劑,在水泥漿體中引入分散均勻的細小氣泡,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泥漿體的密度。
增加水泥漿體粘度,可有效減緩輕集料顆粒在混凝土拌合物中的運動速度,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分層離析程度。但水泥漿體粘度增加,同時會降低混凝土拌合物流動性能,摻入適量的增稠劑纖維素醚可有效改善全輕混凝土的粘聚性、和易性和孔結構;在一定范圍內,當砂率增加時,顆粒的表面積增加,在水泥用量一定的情況下,拌和物的粘度會增加;摻入適量纖維可以在混凝土中形成網絡結構,能有效地抑制輕集料的運動,同時由于有機纖維非常細小,表面積大,需要吸附大量的水泥漿包裹其周圍,使得混凝土的粘度增加;摻入適量的硅灰可提高漿體屈服應力,增加漿體的塑性黏度。
全輕混凝土是一種十分理想的高強輕質的保溫材料,由于其組成材料自身特點的原因,在混凝土成型后很容易產生分層離析這種不利現象。如何有效降低全輕混凝土拌合物分層離析是其是否能廣泛應用的前提。而解決混凝土分層離析的途徑,通過流體力學理論的推導,主要集中在粗集料顆粒粒徑、水泥漿體和輕集料顆粒的密度差和水泥漿體粘度這三個方面,同時本文總結了市面上現有的通過利用以上三個方面降低混凝土拌合物分層離析的各種途徑,理論結合實際,以期在解決全輕混凝土分層離析不利現象的研究上做出貢獻,以推動全輕混凝土的研究和應用,促進建筑節能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