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韜
20世紀初葉,中國現代藝術教育迎來了重要時刻。在清末名臣張之洞的推動下,兩江師范學堂開設手工圖畫科,李瑞清作為學監主導其事。在流傳下來的表格中,李瑞清與眾多日籍教員不同,在學歷一欄中填寫了“進士”。彼時,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促并融,在20世紀的曙光中迎來了發展的契機。這一時期,李瑞清以自身的藝術實踐與理論實踐參與其中,貢獻巨大。后來,其侄李健,學生呂鳳子、胡小石都在書法史論上有所建樹。

《曾熙船山書院記碑》篆額 拓片 清·李瑞清
曾有傳言,李瑞清在創作書法時,需由書童在旁搖晃桌腿,以使所書線條有均勻的扭曲。傳言畢竟是傳言,這是對其書法線質的誤讀。其實,對于鐘鼎吉金文字與石刻文字而言,虬曲的外形是力量蘊含的結果。不同于鑄造與鐫刻的是,毛筆書寫能夠更好地表達出線條的質量。毛筆克服宣紙的阻力,往往是在遲澀狀態下行筆,通過不停地在紙面上收縮、舒展,會形成曲折的痕跡。如若一味地將書寫動作平面化,則容易出現扭結屈曲的形線。特點一旦失控,便會成為弊病。故后世學李瑞清筆法的人很多,不乏轉效成病之人。

《吳先生興學碑記》拓片(局部) 清·曾熙
人們以“芝草團云”來形容篆書之美,虬曲的形線往往有著古奧的深意。李瑞清倡導書必通篆,以篆書為參研諸體的基礎是極有見地的。所謂“書存金石氣”,是將金石氣息融入諸體之中,以達成自我的獨立面貌。虬曲的墨跡承載著古奧的氣息,由此,李瑞清的書法與書學足以啟迪后學。
曾熙出身貧寒,科舉應試為官,走的是學優入仕的傳統道路。時值清末,國政日非,參與過中日甲午戰爭、公車上書之后,曾熙決定以教育救國。他先后主講湖南多處書院,并擔任湖南教育學會會長一職,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鬻字授徒為業。
曾熙書風俊逸,將漢魏書體的寬博與法書碑帖的靈巧相結合。在書壇整體傾向粗拙霸悍的時代背景下,曾熙書風更像是一泓清泉,沁人心脾。禪家分南北宗,南宗頓悟而北宗漸修。故明末董其昌倡導南北宗派論,將山水畫派及代表畫家分為兩派,以此比附禪家南北宗。而曾熙與李瑞清相友善,晚年都在上海以書畫“為稻粱謀”,且兩人志趣相投,故世人往往以北宗稱李瑞清,南宗稱曾熙。
觀曾熙書法,那字里行間的文人書卷氣,非常濃郁。作為經學專家,他宣講春秋儀禮,被稱作“南學津梁”。漢魏風骨在其筆下凝結為秀潤的美玉,不沾染半點塵埃,《張玄墓志》的用筆、《瘞鶴銘》的體勢,充分融入他的書作之中。秀潤俊逸這種專屬于文人的天真爛漫,正是源于對不同俗流的選擇,也是讀書養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