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道增,因病于3月19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0歲。李道增專精于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北京天橋劇場、中國兒童劇場、新清華學堂等均為其代表作。李道增曾出版長達150萬字的巨著《西方戲劇·劇場史》,成為國內首部跨戲劇與建筑兩個學科的學術專著。
1930年出生于上海的李道增,籍貫安徽省合肥市。1947年,他以高分考取了清華大學電機系。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后代”,李道增形容自己的家庭熏陶是 “半新不舊,不中不洋”。實際上,他的國學和英文都非常出色。或許正是這中西合璧的教育背景,讓李道增入校不久,便對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彼時,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剛剛從美國回來,在清華創建了建筑系。他們那部創中國古建筑研究之先河的 《中國建筑史》讓李道增著了迷,人生便這樣調轉了船頭。當年的清華建筑系只有20多名學生,但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先生執教卻毫不含糊,重專業更重國學,重理論更重實踐。梁思成曾感慨“城里到處是房子,但是缺少建筑”。這句話,在李道增心里敲打了一輩子。
1952年,李道增畢業留校,成為梁思成的助教和“左膀右臂”,他選擇劇場建筑作為畢生的研究方向,而他此生最大遺憾,則是與國家大劇院的設計擦肩而過。1958年,為慶祝新中國即將成立10周年,國家大劇院的建設曾被提上議事日程。幾經評比,當時年僅28歲的李道增主持設計的方案被選中。1997年,國家大劇院重新招標,最終三個備選方案之中,仍有一個出自李道增之手。遺憾的是,經過漫長的論證與等待,李道增的設計落選了。
1980年,為填補國內空白,李道增開設環境行為學、西方劇場發展史兩門研究生新課程,提出 “重視生態在規劃中的作用”等新觀點,為我國建筑師執業、建筑學本科生學位制國際化進行鋪墊。他堅持中國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形成了 “新制宜主義的建筑觀”。他曾表示: “文化是建筑的靈魂,是最根本的。”
17歲進入清華,從此未曾離開,在夫人石青心里,李道增無疑想為母校建一座最好的劇場。
清華的劇場,聲效堪與國家大劇院媲美。包括這座劇場在內的一組建筑——新清華學堂,2011年落成,既是李道增的封山之作,也是他獻給清華百年華誕的禮物。主持設計新清華學堂時,李道增已將近80高齡,仍然是那個著名的 “拼命三郎”,親自畫圖、事必躬親,夜以繼日。弟子當中流傳,80歲的他,騎著電動自行車飛快地在校園里疾馳。別人笑著喊他:“李老師你可千萬不能再這樣了啊!”他卻一臉得意的模樣。
夫人石青說她曾問過李道增:你做了這么多,你最喜歡哪個啊?他說,蓋起來的我都喜歡,沒有蓋的,我雖然很遺憾,但是我也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