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面臨不同的財務“問題”,家庭理財是讓我們對已經或者即將出現的問題有所了解,從而相應地做好準備。財富的積累不能靠一朝一夕,財商的培養也不是一蹴而就,除了努力工作提高收入之外,通往財富之路的重要一步,是提高對家庭理財的認識。
提到普通家庭的理財,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反應是與我無關,我現在是月光族,等有錢了再考慮,這是對理財概念的一個誤區。其實家庭理財的概念非常廣泛,意義也非常重要,家庭理財規劃要提早做起,才能最終實現理財目標。大家都知道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必需,而決定我們衣食住行和生活品質的是我們的資產,這中間資產配置是我們防范風險、獲取長期投資回報,從而保障我們與生命等長的生活品質的基礎。有很多相關研究的結果證明,通過資產配置做投資,投資收益有85%-95%源于配置。
相反,有些人有比較高的收入,覺得錢是掙來的,不是攢來的,不需要花心思去考慮投資理財方面的事情。但是有沒有考慮過高收入的持久性如何,萬一出現特殊情況,比如生病或者意外導致不能繼續工作怎么辦?還有人說我都退休了,理什么財。那么就需要考慮,目前的退休金和未來退休金的增漲是否可以跑贏通脹,足以讓我們維持現有的生活質量。人的壽命普遍延長,百歲老人會越來越司空見慣,以往的積蓄能夠讓我們花多久?
還有人的理財概念就是存款,或者和銀行的“理財產品”相提并論。存款,或者說儲蓄,只是家庭理財的其中一小部分,很少有人知道銀行的“理財產品”在專業的角度上來看,它的性質實際上是私募債券基金,是一種不保本的投資形式,而大眾又往往將理財產品和定期存款混為一談,認為兩者既然都是銀行推出的產品,就都是保本保息的。這是普遍存在的又一個誤區。在經歷過前幾年的財富管理公司私募理財基金的暴雷,P2P的暴雷之后,大家相應要提高對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超過一年期限的產品的風險意識。

再有人說到理財,想到的就是股票。參與股票的散戶投資者,在經過時日的考驗之后,很少有真正賺錢的,通常都會是一時賺,一直賠,所以很多人由于拒絕股票的風險而選擇拒絕討論投資理財,這是另外一個誤區。股票投資只是投資理財的一種形式,在家庭的合理資產配置中,可以有一小部分參與股市,長期持有,博取較高回報。作為普通投資者,直接購買股票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及技巧非常多,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可以通過專業的股票型基金參與股市。
有的人認為投資理財的最好方式就是買房子。在中國,尤其是大城市,房產占家庭總資產的比例非常高,有些甚至占到100%—— 除了房子,沒有一點存款,收入除了支付生活必須支出都用來還房貸。這樣的家庭資產配置有一個好處,就是還房貸等于做了一份強制儲蓄,日積月累掙出了一套房子;但是也有一個潛在的風險,就是在家庭收入萬一出現危機的時候可能無以應對,甚至可能需要賣掉房產才可以應對。當時房價不跌還好,如果剛好趕上房價下跌,就將面臨資產縮水。
有的人認為理財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難以操作。其實不然。和我們做所有的事情一樣,理財需要的是采取行動。

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了解自己的收入能力,了解自己的家庭責任,了解自己的一年短期、三至五年中期和十年以上長期目標,然后訂立實現目標的計劃,遵照執行。當然這些在專業人士的指點和監督之下,每年定期評估一次,會更有助于財務目標的實現。
如何實現長期目標?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們手里有10萬可以做長期投資,哪怕年收益率只有5%,十年以后,這部分資產會增加到16萬多,20年后增加到26萬多,30年后變成43萬多……
再舉個例子,假設我們每個月存2000元錢,年收益率依然只是5%,10年下來總投入24萬,而本金加收益總和有31萬,20年會到82萬,30年到167萬……
所以,時間就是力量,不要小看每個月的小小投入,假以時日,輕而易舉就是百萬家財。
當然,投資理財雖然不是一件麻煩事,但也不像我例子里舉得這么簡單,每個人不同,每個家庭也不同,家庭資產的配置要根據每個人、每個家庭的情況量身定制,并在情況發生變化時適當調整。最重要的是提高認識、制定計劃并加以實施。
百行百業,各有所長,我們不可能在每一個方面都是專家,最好能在負責任的資產配置和投資理財領域的專業人士協助下了解個人和家庭未來目標,發現實現目標的障礙,制定抵達目標的方案,監督和定期復審方案的執行,這樣更有助于更早地踏上財富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