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野

3月2日深夜,街面上幾乎看不到人了,而七臺河市茄子河區東風社區的黨員們像往常一樣,又在小區里“轉圈”了——“看看監督卡有沒有被大風刮掉。”“注意有沒有人扒圍擋。”“老陳頭一個人過,不知道家里缺啥,得去看看。”……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腳步卻不停——他們每晚都要在小區里轉上幾圈,為社區“轉”出個安定局面。
無論白天黑夜,東風社區的黨員們始終在奔忙——以“紅色監督卡”聯系群眾為紐帶,以織密“紅色監督網”為保障,以健全“紅色樓長群”為核心主力,以鍛造“紅色突擊隊”為重點力量……隨著一系列“防控”舉措落實落地落靠,溫暖了社區群眾的心。
“監督卡又更新啦!得趕緊看看才放心。”疫情防控期間,東風社區的居民只要不得不出門,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家樓下的醒目位置看看“紅色監督卡”的每日更新。居民王亞娟形象地說:“這監督卡就是咱百姓的放心卡!”
東風社區有2009戶、6027人,防疫期間由外地返鄉人員59人,其中武漢返鄉人員2人。在疫情信息滿天飛、是真是假難辨別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讓群眾穩住心神?為此,東風社區在全部18棟樓的醒目位置都掛上了“紅色監督卡”,內容包括單元、戶數、常住人口、外來人口、異常人員代號及體溫等事項,每日定時更新。
“‘紅色監督卡的使命,就是要成為社區聯系、管理、發動群眾的‘紐帶和群眾了解疫情、參與防控的‘窗口,增強居民的自控意識和他控意識。”社區負責人王麗麗介紹說,“有了監督卡,謠言就沒了市場。自打推出監督卡,我們共接到舉報并鎖定湖北車輛2臺、異地返鄉人員5名。監督卡雖小,作用卻很大。”
黨員潘楊最近忙得很,為啥?因為她當“官”啦。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潘楊被選為東風社區的分樓長,每天需要忙活好幾個單元的大事小情。作為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專業人員,她除了要確保這幾個單元安全無虞,還發揮專業優勢,開通了“東風暖心坊”心理咨詢熱線,為那些“感到憋悶”的鄰居疏導情緒,幫大家樹立戰“疫”必勝的信心。
組建“紅色樓長群”,是東風社區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一個生動實踐。社區以居民樓為單位,挑選責任心強、敢管事、能干事的黨員擔任網格長、總樓長、分樓長或樓棟長。社區黨工委直管網格長,網格長負責管理總樓長,總樓長負責整樓監控,分樓長負責對數個單元內的住戶進行監控,樓棟長則負責單元管理。各級樓長作為疫情防控核心成員,需要實時監測在家醫學隔離觀察人員,并解決群眾需要代辦的各項事宜。
有了“紅色樓長群”,社區群眾就有了主心骨,也有了好幫手。失獨老人張金華,癱瘓在床的陳百義,每天都由樓長負責照顧,日常所需的食品、藥物都有人幫著送到家門口。
“疫情都這形勢了,你們咋還有心思打麻將呢?聚在一起多危險!”一家在疫情防控期間偷偷營業的麻將館被東風社區疫情防控突擊隊抓了個正著。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一番教育后,影響社區公共衛生安全的一處隱患被及時清除。
越是非常時期,越體現出黨員“沖在前”的精氣神。東風社區推行“黨員+”模式,以黨員為主,吸納入黨積極分子、志愿者和熱心群眾參加,組建了7支疫情防控突擊隊,24小時分班輪崗,負責小區內的卡口守護、日常巡邏、早午晚三次樓區消毒,發現并及時處置異常情況。有居民形象地說:“黨員突擊在前,這就是‘紅色護衛隊啊!”
自疫情防控突擊隊成立以來,對外勸返了50多名外地探親人員,對內勸散了棋牌、聊天等8次聚集行為,張貼防疫宣傳單6000余份,查封一處隱藏很深的麻將館……別看數字不起眼,意義卻很大——把危險都消滅在了萌芽狀態。
通過推行黨員突擊隊工作模式,東風社區切實做到了管控小區“全覆蓋”、社區黨員“全參與”、值班值崗“全天候”、分類管控“全盯牢”。
手機提示音一響,臨時黨支部的黨員李鐵剛趕緊點開信息:“來任務了。”
果然,“三棵樹”微信群里又發出一條通知:一戶居民家中的豆油沒存貨了,急需代購。接下任務,李鐵剛立即出發,采買之后把豆油送到居民家門口。接過豆油,居民微笑著豎起大拇指。
臨時黨支部是東風社區在防疫戰中構建的新陣地,社區黨工委依托“三棵樹”微信群,將執法局、公安、消防、物業、衛生監督、志愿者群體中的優秀黨員吸納進來,成立臨時黨支部。通過資源整合,織起了一張反應快速、交互便捷、信息暢通的應急防控網。臨時黨支部的28名黨員,被群眾譽為“社區里最可愛的人”。
臨時黨支部名雖為“臨時”,作用發揮卻很深遠。截至3月底,該黨支部共發布防控信息160余條,提供代購、心理疏導、上門送醫等個性化服務58次,協調市區直各部門解決各類問題37件次,收到居民反饋的有價值信息100多條,處置涉疫警情1起,調解矛盾糾紛7起。
“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創新”,東風社區的防疫“紅色戰線”管理模式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居民賈秀娟通過微信轉來500元錢,讓服務群眾的網格黨員購買生活用品和防護用品;離退休干部陳尊嚴把移動音響捐贈給社區,用于播放防疫宣傳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