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文
過去一個月有太多不同尋常的事會鐫刻在我們的新聞紙上。
全國兩會召開,雖然打破了自1998年以來全國政協會議3月3日開幕、全國人大會議3月5日開幕的慣例,但與時俱進的發展目標依舊是不改的初心,創新的方向更清晰,感情更豪邁。
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干就讓誰干!
英雄不論出身、資歷,只論實力、能力。我們不必寄希望于每一項科技創新都有“高手在民間”,但“揭榜掛帥”無疑能更大范圍激發創新創造的活力,將更多創新主體的智慧、能力調動起來。
對一個國家來說,技術的創新,其決定性因素是體制的創新;映射到個體,就是理念的創新。破除體制障礙,真正放開手腳,建立一個科學的量化考核機制,降低資質門檻、擴大創新基數,能者上,庸者下,才是激活社會創新力量的有效手段。
一邊是“望眼欲穿”,另一邊就不能按部就班。互聯網時代的“眾包”、青年熱衷的“斜杠”,轟轟烈烈地助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破舊觀念的樊籠,才能給新芽更多成長的陽光。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最大的科技組織——中國科協吹響了科創中國的號角,掀起了科技經濟融合的大幕。
長久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君子不言利的,這與數千年的儒家文化教育相關。在現代漢語中,通常把知識分子解釋為“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醫生等”。
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很長時間也秉持著“君子不言利”的典范,只是這種“利在其中”的奉獻,也逐漸湮沒了創新者對經濟和市場的敏感,成為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一種個體桎梏。
技術進步和創新發展在經過數十年的磨礪,已經有了輝煌的成就。在一個歷史的節點,我們終于可以靜下心來,去思考創新背后更為深遠的問題,然后去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從傳統動力到新型動力的內涵式發展新常態,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高新技術不僅有力影響企業行為和經濟運行,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和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當下,創新和社會的發展是難以割裂的,就像經濟之于歷史前進的影響力。創新不僅要向“前”看,看最先進的技術、看最前沿的方向、看最進步的生產力;創新更要向“錢”看,看最需求的市場、看最叫座的應用、看最爆棚的價值鏈。
制度的樊籠被打破,誰能干就讓誰干;人心的囹圄也將被擊穿,君子言利市場言紀,創新價值取向的培育和成果轉化市場的規范,才能讓科技為經濟添一把最為絢麗的薪火。